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相关因子水平和神经功能的影响

2021-01-19 11:56徐珂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1期
关键词:阿替普溶栓氧化应激

徐珂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高发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以突然发病为特征,主要的机理为血液循环中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阻塞,导致大脑内血液供应不足,缺乏血液供应部位的脑组织会出现神经功能缺损。需要临床医生积极有效的治疗,否则死亡率较高。及时合理的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常用静脉溶栓来延缓缺血半暗带的形成并再通血管闭塞,减少缺血对脑细胞损伤。研究指出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与早期神经功能预后有关[1]。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后能迅速打开阻塞的血管,脑组织血液供给恢复。阿替普酶为一线药物,溶栓效果显著。其在体内的作用机理为激活纤溶酶原并转化为纤溶酶,纤维蛋白水解,血栓溶解,目前阿替普酶是美国食品管理局批准的唯一溶栓药物。应用重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溶栓越早获益越大,风险越小。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是第二代特异性激活纤溶酶原的溶栓药物,与赖氨酸残基结合使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Ⅷ降解产生较强的溶栓作用,减轻改善患者预后的紧迫性[2]。本文选取2019 年3 月~2020 年1 月辽宁省辽阳县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收治的8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探究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相关因子水平和神经功能的影响,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3 月~2020 年1 月辽宁省辽阳县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收治的8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 例。对照组中,男20 例,女20 例;体质量63.5~85.4 kg,平均体质量(74.7±4.2)kg;身高163~185 cm,平均身高(174.4±3.8)cm;年龄44~85 岁,平均年龄(66.7±7.6)岁;体质量指数24.2~28.3 kg/m2;病程2.1 h~8.7 d,平均病程(3.9±3.1)d。试验组中,男21 例,女19 例;体质量74.3~87.2 kg,平均体质量(78.9±4.1)kg;身高167~183 cm,平均身高(173.3±3.5)cm;年龄46~73 岁,平均年龄(60.3±4.8)岁;体质量指数23.5~27.2 kg/m2;病程2.2 h~7.1 d,平均病程(2.2±3.3)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静脉溶栓起病至入院时间在8 h 内;年龄30~80 岁且神经损害体征持续时间>1.5 h 的患者;所有患者治疗前头颅CT 检查排除颅内出血;患者同意治疗方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CT 或磁共振成像(MRI)证实首次发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排除标准:4 个月内存在脑损伤史和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4 周内存在出血史、精神疾病及恶性肿瘤的患者;有颅内出血史和肾、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存在严重外伤史或3 周内手术的患者;发病前4 个月内发生脑梗死以及发病前2 周内非压迫部位动脉穿刺的患者;妊娠或哺乳期以及癫痫发作的患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采取常规基础治疗,控制基础疾病,血糖、血压等,给予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照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300 mg/d,口服3 d 后减至100 mg/d,将4~6 万U 尿激酶溶解到20~40 ml 生理盐水中进行注射。试验组采用阿替普司静脉溶栓治疗,按0.9 mg/kg 的比例通过体重计算阿替普司用量。首先静脉注射总剂量的10%,1 min 后其余90%进行微量泵注,在60 min 内完成溶栓治疗,在输注完成24 h后进行CT 扫描,检查溶栓效果,阿司匹林常规剂量为100 mg/d。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细胞因子水平,包括8-OHdG、MDA 和Ang-Ⅱ。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5、8、14 d 的NIHSS 评分,评分为0~42 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神经缺损程度越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试验组治疗后8-OHdG、MDA 及Ang-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5、8、14 d 的NIHSS 评分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后5、8、14 d 的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5、8、14 d 的NIHSS 评分比较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5、8、14 d 的NIHSS 评分比较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危重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快的特点。近几年,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造成的残疾和死亡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也给社会医疗资源造成负担。急性脑梗死的发生需要病理基础,其中脑缺血为最主要的病理基础之一。血栓形成后局部脑血流中断,脑组织坏死,因此治疗的关键为开放血管,血液供应恢复[3]。在2017 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静脉溶栓阿替普酶推荐为Ⅰ级,阿替普酶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治疗的首选。主要原因是阿替普酶对斑块中纤维蛋白具有高度的特异性,阿替普酶能选择性地与纤维蛋白结合来激活与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纤维蛋白选择的特异性越高则特异性越好,系统性出血的风险越低。患者入院后进行溶栓治疗,时间控制在50 min 内也是保证治疗成功率的一个因素。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是尽快挽救缺血半暗带并恢复梗死区血流再灌注。研究表明从发病到静脉溶栓的时间窗越短则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水平越高。研究显示,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方法,发病后4 h 内最有效[4]。据报道早期应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阻断疾病进展,恢复血流灌注,对已经死亡的神经元有恢复作用,降低患者的致残率。患者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和平均血流速度均提高,而NIHSS 评分降低,提示阿替普酶治疗更有助于改善脑血流和神经功能。炎性细胞因子异常会影响脉粥样硬化斑块,沉积在血管壁上的板块发生脱落。可以加快血栓形成进度。此外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继发性损伤反应也可引起过度炎症。多种炎症可引起组织的氧化应激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过氧化反应的产物的8-OHdG 和MDA 的血清水平可敏感反映神经系统损伤程度。Ang-Ⅱ为血管收缩剂,血液中浓度过大会导致重急性脑梗死病情加重[5]。本试验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后8-OHdG、MDA 及Ang-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5、8、14 d 的NIH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氧化应激相关因子水平和神经功能,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阿替普溶栓氧化应激
灯盏花乙素抗氧化应激机制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环状RNA与氧化应激互作机制的研究进展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基于炎症-氧化应激角度探讨中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干预作用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