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冰凤
(玉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作用不可替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建设发展,对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新命题和新要求,明确要求“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开展思政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这充分表明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任重道远。小学阶段的思政课——《道德与法治》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础部分,是引导小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课程。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背景下,加强完善小学思政课的建设发展很有必要,要把“小学思政课建设摆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切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小学落地生根”[2]。当前,明确一体化背景下小学思政课建设的现实意义,厘清小学思政课建设的现存困境以及寻求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出路,对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意义重大。
2017年9月,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始在全国义务教育起始年级中投入使用。《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思政课的必修课程,旨在重点培养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在一体化背景下,加强完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对于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教学协同、实践协同以及目标协同意义深远。
加强完善小学思政课建设是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学协同的切入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指的是:“大中小学的思政课要按照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总体设计安排,形成有机整体的过程,以实现不同学习阶段之间的顺序性、连贯性、衔接性,在内容的分布和深度上进行合理布局、科学分工,即各学段守好一段渠。”[3]可以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注重的是从整体上进行系统规划,构建一个横向贯通、纵向衔接、螺旋上升的育人共同体。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就明确提出,必须“紧密联系青少年不同时期的思想、知识、心理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4]。因此,在教学方面,要注意不同学段教学分层性与递进性的结合,搭建教学协同体系,改变教学过程中各个学段各自为政的教学现象,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而小学思政课作为基础部分,教师怎么教与学生如何学显得尤为重要,是有效衔接中学大学教学协同的切入点,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接力的第一棒。因此,在加强小学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发挥小学思政课的奠基作用,为大中小学的教学协同筑牢根基,避免出现大中小学“各管一段”的分层现象。注意密切关注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运用情景教学法、故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协同育人的功能,使小学生提前适应多元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加强完善小学思政课建设是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协同的关键点。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最基本、首要的观点,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来的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要求人们用实践的思维方式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不同学段不同年级理应重视开展各式各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来加强大中小学各学段的交流沟通,形成相互配合、优势互补的一体化格局。小学思政课之所以成为一体化建设实践协同的关键点,是因为“任何人在幼年时代播下什么样的种子,那他老年就要收获那样的果实”[5]。必须引导小学生从小形成良好的实践观点,积极践行实践活动,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重点关注小学生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学习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并借助课堂教学让小学生讲述身边所遇到的道德与法治故事,逐步引导他们学会正确认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道德与法治案例,为中学开展理论性学习与大学的政治性学习奠定基础。相较于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能检验出课堂所教知识是否符合小学生的接受范围,有助于让小学生形成固有的道德习惯和法治认识。
加强完善小学思政课建设是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目标协同的奠基点。立德树人是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根本目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必须以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为统领,协同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使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实现有效衔接。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人的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发展呈现出一个循序渐进的状态,其发展阶段是不能被越级和逆转的。“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引导学生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认同。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引导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具有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6]小学阶段的思政课目标重点在于启蒙教育,为初中阶段的体验性学习、高中阶段的常识性学习、本专科阶段的理论性学习以及研究生阶段的探究性学习起到了奠基作用。这既有利于形成循序渐进的协同效应,构建基于大中小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的一体化目标体系,也有利于结合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使差异性目标能够分层递进,在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实现。毫无疑问,小学思政课是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横向贯通、纵向衔接育人共同体的第一步。
新时代,新任务,新挑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重要阶段。在此背景下,全国上下的小学也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好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为有效衔接中学、大学的思政课奠定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小学思政课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前提与基础,当务之急是正确认清小学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更加有效的策略促进小学思政课的稳定发展,加快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这一伟大战略工程。
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是小学思政课的必修课,但由于小学升初中考试的存在,一些学校把主要精力放在语文、数学、英语这三门主干课程上,《道德与法治》课则处于边缘地位,少开或不开现象依然存在。如果小学思政课必修课都不能保证开设,那么,小学思政课选修课的境地可想而知,更不用说形成思政课“必修课+选修课”的课程体系。这样的情况,带来的后果首先是在纵向衔接上,大中小学思政课出现断层问题,小学思政课无法有效衔接上中学阶段的思政课;其次是在横向贯通上,不利于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局面,也就无法挖掘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这与国家大力倡导课程思政的初衷不符。此外,小学思政课的育人功能难以发挥,由于担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大部分是其他科目的教师,专任教师极少。多数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以说教式、灌输式的方法讲授,如教材中设有的“学习活动”专栏,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落实到位,仍以教师的说教为主。还有一些小学思政课教师忽视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作用,过于注重知识性的内容讲授,缺少情感启发,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存在一定差距。
思政课的课程目标指的是“思政课作为一门课程,在其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要求,它是教育培养目标和具体思政课教学目标之间的桥梁”[7],课程目标在小学思政课中具有指引作用,其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效果。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过程中,首要的就是把控好整个思政课一体化的方向标,即首先要实现思政课课程目标的一体化,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指明方向,提供遵循。一体化背景下,各个学段思政课的课程目标理应呈现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小学思政课注重启蒙道德情感、中学思政课注重打牢思想基础和强化政治认同、大学思政课注重使命担当。
但当前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的设置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小学与初中思政课课程目标一体化衔接不足,课程目标对接不到位,出现“孤岛现象”。当前小学与初中的思政课课程目标一体化存在各自为政、彼此独立的情况,两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学仅是完成本学段的教学任务,实现本学段的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缺乏有效的沟通和配合,不利于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二是课程目标还存在过于提前的现象,例如,“在小学阶段,学校太注重小学生政治意识的形成,让小学生过早接触到了很多内涵丰富的政治概念,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接班人’等。”[8]小学阶段思政课的课程体系目标应以道德情感启蒙为主,过早地使他们接触这些内涵丰富的政治概念或培养他们的政治意识都是不符合小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身心发展规律的,也不符合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体系一体化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征。
一体化背景下,思政课的课程内容是“牛鼻子”,要“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6]。课程内容的设置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从同一学段的横向内容和不同学段的纵向内容进行总体规划。小学思政课处于一体化的初级阶段,重在对小学生进行启蒙性的教育,引导小学生发现身边的道德与法治故事,对什么是爱国、爱党、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劳动、爱集体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当前的课程内容设置中,其现实图景是:一是课程内容存在倒置、超前现象,即小学阶段就讲授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政治概念,如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等,而缺少对基本的人际关系、生活礼仪等具体的教育。小学生由于自身的思维发展还未完善,生活阅历浅,对于抽象超前的知识根本无法理解,与一体化倡导的从低到高、螺旋上升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二是课程内容存在简单重复现象。为了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的有效衔接与合理过渡,简单概念和知识点的重合是合理且必需的,这是有效的重复。学生的认知发展和道德形成呈螺旋式上升和渐进反复的态势,对某些内容的反复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是,如果小学思政课内容没有按照反复性与渐进性的要求进行设置,不是在以往的学习基础上逐渐加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那么就容易出现简单重复的现象。纵观小学一到六年级的课程内容,在家庭教育、公共生活、人际关系等内容上存在简单重复的问题。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不利于对小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培养,更不利于进行循序渐进、从低到高有机衔接的一体化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小学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充分发挥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在当前小学思政课专业教师短缺的情况下,更要抓好小学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切实配齐建强师资队伍,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名师辈出的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
首先,小学思政课教师要确立“一体化”的思维。“一体化”思维,顾名思义,就是指小学思政课教师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为根本遵循,从横向上把握思政课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要素,从纵向上了解清楚大学、中学、小学各个阶段的教学特色和教学实施,做到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整体规划、有机衔接。简单地说就是小学思政课教师要确立“整体思维、进阶思维、重点思维和协同思维”。其次,在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配备上,要大力引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任教师,切实增强小学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性。任何一个思政课教师的成长发展都需要事先接受专业系统的知识学习以及练就过硬的教学技能,他们的专业能力直接决定了他们是否能传递给小学生扎实且系统的理论知识,因为“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然后,抓好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培训,不断提高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养。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小学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尤为重要。必须健全小学思政课教师专题培训制度,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培训。健全中小学思政课老中青年教师传帮带机制,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做好青年教师培养工作。通过国培计划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培养思政课“种子”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才能为实现铸魂育人的根本目标打好基础,把“祖国的花朵”培养好。
课程目标具有指引作用,必须要整体规划小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为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的一体化奠定基础。思政课是小学到大学所有课程中必不可少、相互衔接的关键课程,必须要进行整体规划。《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也明确提出:“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具体而言,整体规划小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要体现出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一是小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要在统一规划中体现整体性。课程目标的整体性是指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而不是彼此孤立的。要实现课程目标的一体化,必须坚持整体性的原则,经过统一规划,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方向性和层次性的课程目标。作为在小学、中学、大学都开设的思政课,虽然各个学段的具体课程门类不一样,但是思政课作为一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课程,其本质属性是一致的,即都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都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思政课是小学到大学所有课程中必不可少、相互衔接的关键课程,必须要进行整体规划。小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在整个思政课课程目标一体化中处于基础地位,也必须进行统一规划。虽然学段不同,学生群体的思维认知和需求水平体现出差异性与层次性,但是立德树人是思政课的根本目标,各个阶段的课程目标都要为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目标服务。因此,小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标准,共同承担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二是小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要在遵循规律中彰显阶段性。课程目标的阶段性是指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系统,在不同的学段中,思政课课程目标侧重点各有不同。因此,要实现课程目标的一体化,必须遵循规律,坚持阶段性的原则,制定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将立德树人在不同学段落细落小落实。要深刻把握小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性特征,在遵循规律中创新小学思政课阶段目标。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在不同阶段表现的不同特征,创新制定出符合学生在这一阶段特征的思政课程目标。小学是学生开始接受知识的启蒙阶段,思政课的课程目标应把重点放在学生人格培养、知识育人的启蒙上,以启蒙教育为目标。
三是小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要在螺旋上升中展示连续性。思政课课程目标的连续性是指高学段高年级的课程目标是低学段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延续和深化。课程目标一体化的鲜明特征就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一体化目标的制定就像一场接力赛,每个阶段的选手不仅要完成好自己的赛程,更要做好交接棒的工作,才能赢得最终的接力赛胜利。因此,要实现课程目标的一体化,必须要在螺旋上升中凸显连续性,既要规定好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还要将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有效衔接起来,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对于小学思政课的课程目标制定而言,要注重课程目标的连续性问题,课程目标彰显出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特点,注重对小学生的道德习惯和道德情感的培养。
课程内容是思政课的灵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关键在于课程内容的一体化。课程目标的整体规划、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以及教材体系的建设,最终都要落实到课程内容的改革创新。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特点制定错落有致的教育内容,而不是简单的交叉重复。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作为开端部分,要坚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制定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的课程内容。最为关键的是,思政课课程内容要充分考虑小学低学段与高学段学生的差异性,做到有效衔接。
首先,课程内容设置体现政治性。讲政治是思政课的首要原则,要以实现“四个服务”育人目标为宗旨,课程内容重在引导小学生从小就形成爱党、爱国家、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美好愿望,从小就打好中国底色。其次,课程内容设置体现进阶性,逐级制定小学高低学段的教学内容。当前小学思政课的课程内容存在倒置、超前、交叉重复现象,有悖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教学效果甚忧。小学一到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动、情绪不太稳定、自控力不强,他们的认知水平处于低级阶段,课程内容应以比较基础的知识为主,如讲授有关家庭教育的内容时,主要让小学生认识什么是家、家庭成员的组成以及养成做家务的好习惯等;小学四到六年级的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自我意识增强,处于学习的关键期,此时讲授相关家庭教育内容,应该着重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家的意义、怎么让一个家变得更美好等更深层次的知识。逐级进阶的课程内容更加有利于逐步培养小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与良好的行为习惯,符合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倡导的阶段性发展要求。再次,课程内容设置体现可操作性。小学生生动活泼、兴趣广泛、模仿能力强,设置课程内容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特点,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增设各种活动情景,调动小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最后,课程内容设置体现现实性。现实性是小学思政课又一重要属性,课程内容必须呼应现实生活,紧跟党中央最新的发展步伐。在快速发展的新时代,理应根据实际需要更新课程内容,用最新的话语教书育人。可以说,思政课课程内容的政治性、进阶性、可操作性和现实性缺一不可,相互贯通,是有效衔接小学低学段与高学段课程内容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