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芸施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理念下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在当前的语文课堂中被广泛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应着眼于小组合作的各个环节,通过设计弹性学习目标、引导自主学习环节、提供交流合作机会、加强小组展示指导等具体策略,力求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并最终内化成深层的言语品质。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言语能力;言语品质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且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一种开放的学习形式。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得到了积极的学习反馈。
一、设计弹性学习目标,着力于言语能力培养
言语能力包含“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些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为了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应当在备课时就明确本课的小组合作学习要选择哪些内容、要培养学生哪种言语能力。
(一)基于语文要素选择内容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各单元都有着具体的语文要素,能够帮助教师明确课堂的学习重点。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编排特点,基于语文要素,选择最具有探究意义的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着重培养一项言语能力,如概括、品悟、复述、想象等,一课一得。
(二)基于个体差异设计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明确学习目标。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就应该清楚地告诉学生,本次合作学习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有哪些具体的学习目标,真正赋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但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理解力不同,小组成员间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这给语文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在小组合作中设置不同难度的弹性学习目标,组员之间进行分工,有些学生只需完成较为简单的目标,而有些学生则要达到更高的难度。这样就能保证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学习中,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二、引导自主学习环节,推进言语实践活动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要充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就要保证课堂应以学生的实践为主,而不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丰富多样的言语实践活动。
(一)必要的示范讲解
对于一些刚刚接触的语文要素,学生接受起来有困难,教师可以在示范讲解后再布置小组合作学习。如《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生动的语言,但很多学生在感受文字韵味上缺乏锻炼。此时,教师就可以先示范讲解第二自然段风声的相关内容,带领学生圈画、朗读、交流,再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后续的学习中。
(二)细致的学习步骤
只有让学生明白“要做什么”“怎么去做”,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用读一读、圈一圈、想一想等细致的步骤,引导学生尝试基础的言语实践。如在《大自然的声音》一课中,在品味第三自然段时,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段文字的感受,学生会不知从何说起。这时,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默读第三自然段,你从哪些关键词中感受到大自然水声的美妙?请圈出来,说说你的感受。”学生就能循着这样的学习步骤,一步步地开展自主学习。
(二)充足的自学时间
在每节课上,教师必须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这是合作交流的前提。在一些课堂中,教师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了合作、展示等环节,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很短。这种做法看似节约了时间,但是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在合作交流中就会缺乏实质性的参与,这样的课堂讨论看似热热闹闹,但没有深层的习得。
三、提供交流合作机会,提高言语表达效果
人文性也是语文学科的鲜明特征,人们说话、写作的目的就是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传递给他人,而小组内的合作交流环节正好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自我的机会,这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体现。
(一)创设情境,有话想说
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创设情境、代入角色、大胆想象等,让学生有话想说。例如,教学《桥》一课,教师可以创设洪水退去、村民来到老汉的墓碑前祭奠的情境,让学生想想在墓碑上写些什么话;教学《寒号鸟》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寒号鸟和喜鹊,生生对话;教学《我是一只小虫子》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虫子,想象会经历什么样的生活、遭遇什么有趣的事情。
(二)组内对话,有话敢说
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在传统课堂模式下,教师只能选择一两位表达意愿强烈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再相机指导,其他大部分学生沦为听众。虽然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习得一定的言语表达方法,但是班级中更多的富有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失去了展现的机会。尤其是一些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不敢在全班同学和老师面前表达,时间一长,学生的思维就会僵化,言语表达效果差,课堂也会失去活力。
(三)循序渐进,有话会说
组内合作交流的过程,也是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过程。也许组员间的互动并不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切的指导,可是言语能力的培养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小组内的合作交流给了同学们更多的言语表达机会,大家自由对话、畅所欲言,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强烈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在日复一日的言语实践中逐步提高言语表达效果。
四、加强小组展示指导,深化言语审美品质
学生的言语能力不断发展,表现出一种审美化倾向后,就能提升为一种言语品质。言语审美具有一定的高度,光靠学生自主的感悟和同伴间的交流很难达到。这个时候,展示环节中教师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一)具体评价
以朗读学习为例,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经常这样评价学生的朗读:“你读得真棒!”“你读得很有感情。”这样的点评非常笼统,没有针对性。听了老师的点评,学生并没有获得有效的指导。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朗读,及时具体地进行评价。如果读得好,教师应说清楚是哪个词语、哪个句子读得好;如果朗读效果不好,应指出该在哪些地方改进,应该读得轻还是重、缓还是急。
(二)巧妙点拨
虽然展示环节已经集合了小组成员们的智慧,但学生身上仍有很大的言语潜能值得教师挖掘。教师如果能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就能使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中获得更进一步的提升。
(三)精准追问
追问是指课堂上为了使学生弄懂某一内容,教师接二连三、追根究底地发问。通过追问,学生能更加深入地思考,一步步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例如,在《桥》一课中,学生在小组展示时交流到“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这一段时,学生能关注到语言的精练,但是很难把自己的感受表达清楚。这时,教师可以连续精准地追问学生:“后面两句有什么特别之处?(很短)短短四个字给你什么样的感觉?(雨很大,很危险)你能通过朗读表现这种紧张吗?多么急促、有力,这就是短句的魅力。” 文中的短句不止一处,作用也不相同。顺着这个小组的交流,教师引导大家发现结尾处的另一处短句:“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個老太太被人搀扶着,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教师可以继续追问学生:“这里的短句又该怎么读呢?(把节奏拉得很慢)他的朗读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充满哀伤的情绪)”这样,学生对于短句的理解就更加全面、深入。
相信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实践下,通过设计弹性学习目标、引导自主学习环节、提供交流合作机会、加强小组展示指导等具体策略,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不断发展,从实用走向审美,最终内化为深层的言语品质。
参考文献
[1]刘仁增.重塑语用品质[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2]王晓春.精致语文教学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