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进,贾 婷 婷
(西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语言是在人类与生态——社会环境的互动中通过实施某些重要功能进化而来的,不单单反映经验现实,还参与构建现实[1],包括生态现实。基于此,我们可以“利用语言来发现、分析和解决生态问题,评估生态现状,促进生态和谐发展”[2]。此处的生态不仅指自然生态还包括社会生态。网络语言与网络社会生态息息相关。网络提供了语言传播的介质和人际交流的场域,形成了以网络空间为基础的社会生态系统。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来看,符合语言规律的有益性的网络话语能丰富语言生态系统,推动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生态;而与之不符的破坏性的网络话语则会破坏语言生态系统,不利于网络社会生态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当前,网络语言良莠不齐、网络“雾霾”挥之不去、言语失范随处可见、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网络语言生态亟需治理。
近年来,对网络语言生态的研究主要以豪根研究范式为主,且多集中于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污染问题和网络语言的治理建议这两个方面。研究要么从总体入手,对网络流行语分门别类后探讨网络流行语对于语言生态的影响;要么以个别网络流行语为研究的出发点,说明网络流行语同生态环境中的物种一般,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虽从学理层面探析了网络语言生态,但总的来说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较为单一,以理论思辨型和实践经验型的研究方法为主,缺乏从语言微观层面上采用非隐喻式的“韩礼德范式”对网络语言进行分析讨论。基于此,本研究采用“韩礼德范式”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系统的理论框架下,对违反一个基本假定(“以人为本”)和三条原则(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制约原则)的破坏性网络语篇进行及物性过程分析,力图唤醒众多网民的生态意识、促发更多的网络生态言语行为,从而为构建和谐文明的网络生态添砖加瓦。本研究主要关注:破坏性网络话语具有什么样的分布特征以及从参与者角色、过程类别、环境成分这三个维度来看,破坏性网络语篇隐含着什么样的非生态因子?
本研究在生态哲学观的指导下判定与之相悖的破坏性网络语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系统为语篇分析理论抓手,从参与者角色、过程类型和环境成分这三个维度对破坏性语篇隐含的非生态性因子进行分析。
目前,在生态语言学研究领域中,为学界广为熟知并认同的研究范式有两个:一个是豪根模式[3],又称为隐喻模式,将语言与语言社区喻为生物与自然环境,关注语言的生态;另外一个是韩礼德模式[4],即非隐喻模式,聚焦话语的生态取向分析,突出语言学家的“社会责任(social accountability)”。后者主要通过生态话语分析和话语的生态分析揭示“我们的意指方式如何左右我们对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坏境)的影响”。然而不论是生态话语分析还是话语的生态分析,Stibbe[5],Steffensen[6],黄国文[7],何伟、魏榕[8]等均指出话语分析者在进行话语分析时需要一定的生态哲学观的指导。
黄国文认为“在中国语境下,‘生态’被用来表示‘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各种关系的和谐一致”[9]。在儒家生态观的基础上,他提出符合中国语境的一个基本假定(“以人为本”)和三条原则(“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制约原则”)的生态哲学观。其中,“‘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良知原则主要是指生态良知,也就是说人类逐渐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生存论意义上的关联而产生的一种关爱、保护自然的自然、自觉、自愿的‘善’的观念”;亲近原则在于谋求自然和谐与差等秩序的统一;制约原则指的是小到具体公民个人大到社区、社会和国家,都应该合理制定并服从个人的规则、社区的规则、以及社会、机构的法制制约。Stibbe认为,依据话语分析者所信奉的生态哲学观可以将话语划分为:有益性话语(beneficial discourse),即促进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话语;破坏性话语(destructive discourse),即阻碍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话语;中性话语(ambivalent discourse),即部分促进但部分阻碍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话语[5]。同样,本文从网络生态视角出发,依据“一个基本假定”和“三条原则”的生态哲学观,判定网络话语的生态性质并筛选出与之对抗的破坏性网络话语进行及物性过程分析,探究破坏性网络语篇的及物性过程特征及蕴含在语篇之下的非生态性意识形态,为构建和谐的网络话语生态提供建议。
人类用语言来对外部世界经验和内部世界的经验进行识解,而我们的识解又影响到自身对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再认识、再识解[10]。这些认识和识解又统统反映在语言层面,由及物性系统、语气系统、情态系统、评价资源、主位系统等来体现,因此基于意义驱动词汇语法选择是识解人类经验的落脚点。本研究聚焦及物性系统。及物性是表达概念功能的语义系统,与之相关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Halliday将及物性概念由词汇层面提升至小句层面。他认为小句是一种反映模式,一种为不断变化和流动事件赋予秩序的模式,并就为识解经验的及物性系统设立了以过程为中心的框架,这个框架包括三部分:(1)过程本身;(2)过程中的参与者;和(3)与过程相关的环境。总之,及物性系统用来反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经过Matthiessen[11],Fawcett[12],Martin et al.[13]以及国内学者杨国文[14]、胡壮麟[15]、何伟[16]等的不断发展,已比较完善。本文综合Halliday、胡壮麟、龙日金、彭宣维[17]描写的英语和汉语及物性系统,针对所选择的网络语篇,构建出适合描述网络话语特点的及物性分析图。
从生态语言学角度看,词汇的选择、小句类型的选择、体现语义形式的结构的选择等可以表明话语的功能性和交际效果[18],也反映着人如何建立和保持人与人、人与其他生命形式的关系,如何实施(包括建立、保持、强化、解除、毁掉)复杂的社会关系的。Stibbe指出,在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时,话语分析者在一定的生态哲学观的指导下,以具体的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对多种生态或者非生态文本进行分析与评价[5]。基于此,本研究以黄国文提出的“一个基本假定”和“三条原则”的生态哲学为指导,系统功能为理论基础,遵循“理论-分析-行动”研究路径,对破坏性网络语篇进行及物性系统的标注,从参与者角色、过程类型和环境成分这三个维度分析破坏性网络语篇的非生态性因子,引导人们正确辨别话语的生态价值,减少破坏性网络话语,最终创造更多有利于网络生态的有益性话语。
本研究的语料选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基于可比语料库的网络语言生态文明建构策略研究”课题组自建的网络语言生态文明语料库。为凸显网络话语的代表性,语料库的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智库网2018年10月28日检索门户网站的访问量排名确定为新浪微博、天涯社区和搜狐新闻这三个门户网站。此库使用专用语料搜集器采集了正文、评论、发布时间、昵称、地址、标题等信息,并使用J.R.Martin的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词汇表为判断语篇态度倾向的依据,由第三方Python中文分词工具Jieba Word Segmenter对语篇中的积极词汇和消极词汇的使用频次进行统计,并依据统计结果,抽取频次高且语篇态度显著的语篇分别组建了积极语料子库和消极语料子库。
本研究库在消极语料子库的基础上,选取口语特征明显且网民互动性高的天涯社区网络语篇为研究语料,在“一个基本假定(以人为本)”和三个原则(良知原则、亲近原则、制约原则)的生态哲学观的指导下,随机抽选违背此研究生态哲学观的10篇破坏性网络话语(合计360个小句,共7255个字)为最终的分析语料进行及物性系统的标注。
本研究以小句为单位使用UAM Corpus Tool 3.0进行及物性标志,因汉语作为意合语言灵活多变且所选用的天涯社区网络语篇口语特征显著,故存在大量句子成分省略的情况。为还原呈现网络语篇的原貌,本研究将省略部分未作句子成分的补充处理,只标注了正文中原有且匹配的及物性语义成分。此外,所选语料中存在大量的关系过程归属类和识别类省略了过程动词的小句。针对这类小句,本研究将整个小句标注为一个过程,并依次标注本小句其他存在的参与者成分,此举旨在确保及物性过程数量的真实性。为了提高语料标注的精密度(delicacy),本研究以小句复合体为基点,在小句复合体中标注至第一个小句,且由第二位标注者进行核对,以减少人工标注语料的误差提升信度。例如小句复合体“他说他是李白的粉丝”的标注过程如下:
他[Sayor]说[Verbal Process]他是李白的粉丝[Verbiage]。(第一层标注:言语过程)
他说他[Carrier]是[Relational Process-Attributive]李白的粉丝[Attribute]。(第二层标注:关系过程归属类)
本研究对破坏性网络话语的及物性分析分别从参与者成分、主要过程类型以及环境成分这三个方面展开。
在及物系统的三个主要成分中,及物性参与者的总频次为552(如表1所示),占总及物性成分的70.50%,这说明参与者角色在破坏性网络语篇构建中不可或缺,是语篇的必要语义成分。
表1 破坏性网络话语参与者角色分布表
经统计,破坏性网络话语各过程类型占比差异显著,主要为三大主要过程: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心理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和行为过程这三个次要过程出现频率较低,占比小(如表2所示)。对比表1可得,表2的过程数量和与之对应参与者的数量存在出入,未能一一对等,过程数量远大于与之共现的参与者数量,这说明以天涯社区为代表的网络话语存在大量的省略和不完整小句,口语特征显著,体现了网络话语的简洁性及碎片化。
表2 破坏性网络话语过程类型分布表
根据表2统计,在三大主要过程中,物质过程居于首位,占比为48.61%;关系过程次之,占比为23.06%;心理过程第三,占比为20.83%。这说明,在破坏性网络语篇中,网民在虚拟社区中交互时主要采用物质过程描述事件;采用关系过程给事物配置属性;采用心理过程表达内心情绪。故此,本研究依次选取三大主要过程进一步分析破坏性网络话语所包含的非生态性因子。
环境成分作为及物性过程的间接参与者,处在连续体的另一端,对小句的语义起着补充说明的作用。它们可以自由地出现在所有过程类别中,指诸如事件在时间或空间中的位置、方式或原因等实例[19]。据统计,在本研究选取的破坏性网络语篇中,环境成分出现的频次为231,占总参与者角色的29.50%(如表3所示)。
根据表3语料标注的统计结果,破坏性网络语篇中环境成分数量大大少于及物性过程和参与者角色数量(过程数量总计360,参与者数量总计552,环境成分数量总计231),并且多以时间、地点、方式的形式呈现,极少出现其他形式。环境成分通常是由副词词组或介词短语表达的,其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寄生于另一个过程,它们不能独立存在,而是为延伸别的东西服务的[19]。破坏性网络话语存在的环境成分仅构建了有关时空的语义空间,并未过多派生其他的语义成分,也就是说,网络话语的复合句式少,多为简单句,句式结构简单且较为单一。此外,环境成分中占比最高的“性质(quality)”小类均为形容程度的副词,如“如此”“很”“确实”“绝对”等,起着加强消极语义的作用,如:
表3 破坏性网络话语环境成分分布表
例1:我也不是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啊!他凭什么如此[Manner]轻视欺负我!(出自:http://tx.tianyaui.com/logo/1563974
6)
例2:我真很[Manner]差劲么?难道我就不能正常点不倒霉么?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我愤怒,我委屈!今天晚上,我真的很[Manner]难过……(出自:http://wenda.tianya.cn/m/question/18rlkdun0npb4s3im
8gi5c4d905daao6ocg1e)
例1中的“如此”和例2中的“很”均为环境成分中归属于方式次类的表示事物品质的词语。在任何有意义的变量这一角度来说,品质刻画过程的特点[19]121。陈颖在《简论程度副词的程度等级》一文中指出,“如此”“很”等词归属于客观程度副词,且程度等级较高[20]。在破坏性网络话语中,客观高值程度词“如此”“很”与表示消极语义的过程动词“轻视欺负”和属性“差劲”“难过”共现,在刻画心理过程和关系过程的基础上,又赋予过程是“量化标记”,使客观程度副词主观化,突出表达了网民个体的负面情绪。
1.破坏性网络话语中物质过程的非生态性分析
物质过程是及物性系统中最主要的过程类型之一,因为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人类的活动是人类存在的根本保证[21],该过程用于描述做某件事的过程(doing)或者某件事发生的过程(happening)[22]。物质过程小句涉及许多参与者角色(Participant Role),主要包括动作者(Actor)、目标(Goal)、施事(Agent)、受事(Patient)、范围(Range)。其具有主动句或被动句两种表征方式[19]121。
表1显示,本研究选取的语料物质过程占比最高,达48.6%。数据表明,网民在虚拟的网络场域内交际时,侧重描述具体的物理事件和抽象的行动和事件。在虚拟社区中,现实的人被虚拟了,真实的社区被虚拟了,甚至一个人的基本自然属性如年龄、性别均可以被虚拟。这种多重的虚拟性赋予了网民新的人格特征,主体的行为限制变小,原本“安分守己”的人,也会在虚拟环境说一些他们平时不敢说或不便说的话[23]。表征在动词选择上则为多使用具有消极语义的词语,如:
例3:……滚出中国市场!还电影界一片乐土,大家玩命批斗这个伪君子吧!抵制甄子丹!抵制特殊身份!拒绝买他参演的电影票!拒绝买他代言的产品!(来自:http://wenda.tianya.cn/m/question/16qv0f3j0ejb0ueakfv060u7
563ir7ahtqjn4)
例4:无耻骗子王某佳[Actor]用“厦门市演出皮包公司”作废印章非法经营……无赖骗子[Actor]曾蒙骗侵吞我[Goal]数十万元的合作……其后,流氓骗子[Actor]又来“起诉”受害人[Goal](来自:http://tx.tianyaui.com/logo/35748078)。
网民在描述具体的物理事件时多使用“滚出”“批斗”“拒绝买”“砸”“呵斥”“骂”“瞪”等消极语义倾向明显的动词。根据上下文语境,例3是天涯社区的网友针对演员甄子丹在筹备电影《终极解码》和《特殊身份》时同演员赵文卓发生的“赵甄事件”所发表的言论,言辞激烈且具有人格攻击性。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人人都有麦克风”,部分网民滥用网络“言论自由”“观点自由”,将网络当成宣泄情绪、造谣甚至是人身攻击的工具[24]。
互联网作为每个人的虚拟居所,是每个人意识的映射[25],其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网络语言暴力主体担负的成本过低,再加上社会转型期间一些负面情绪的累积,导致网民言辞随意低俗、网络语言暴力肆虐。在动作者和施事的用词选择上,类似“流氓/无耻/恶棍/无赖骗子”“小人/这个小人同学”等词语高频出现,与之相对应的目标参与者和受事参与者则多出现“受害人”“我/我自己”。如例4在天涯社区发布讨论贴的网民通过将他人置于动作者和施事的语义位置上,把自己或受害人置于目标和受事的语义位置上这种语言方式,单方面向众多不明事由的网友控诉他人的过错并强调自身的损失,意图引发众多网友的愤慨和热议,甚至把他人的个人信息公之于众促发网络语言暴力。这些粗言俗语引发的污染会随着网民传播的发酵愈演愈烈,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损坏了语言的纯洁性也破坏了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态,使得人们道德素质的严重缺失,更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网民以语言为媒介和武器,通过对特定对象使用侮辱、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性、歧视性的攻击语言或不当评论,致使他人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损害[26],不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以及和谐社会的创建。此外,网络场域中这种为博求他人关注语出惊人的扭曲心态助长了这些不文明甚至粗俗的表达,污染并破坏着和谐的网络语言生态。
2.破坏性网络话语中关系过程的非生态性分析
关于关系过程,Halliday[4]认为:“关系小句往往将变化表征为一种‘惰性’展开,没有能量的输入,即关系小句是一个没有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单一的流动而已(而在物质小句中,过程展开的最初阶段和最后阶段形成了对比)。”关系过程反映的是两个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关于“什么是什么、像什么、在哪、拥有什么、与什么相关的一个过程类型”[22]。该过程有归属式和识别式两种模式,前者指的是某个实体被描述具有某一属性,后者指的某个实体所承担的价值。
关系过程的出现频率居于第二,占比达23.06%,其中归属类的数量(79个)远超识别类(4个),说明当前网友在天涯虚拟社区的言语方式主要侧重于具体陈述所谈论事物(载体)持久的或短暂的状态、特征及性质。对语料中出现的载体和与之搭配共现的属性进行分析后,发现涉及到对他人进行评价时,发帖人使用的词汇多为消极评价词汇,而涉及对自我进行评价时,使用的词汇则大为不同,多以积极评价词语为主,如:
例5:他和我对阵三四次,一次也没赢过我,我[Carrier]连续七年第一名[Attribute]……有不少人就说这[Carrier]是还未得志就猖狂的小人[Attribute],轻浮浅薄的很……真他妈的小人[Attribute],跟老子装腔作势,我直恨我当时怎没老拳揍上!(出自:http://tx.tianyaui.com/logo/15639746)
例5中,“还未得志就猖狂的小人”和“第一名”在及物性语义配置上均属于属性语义资源,但其所匹配的载体资源大有不同,积极的词汇用语评价发帖人自身,而消极的词汇则用来评价他人。根据语言学家利奇(Geoffrey Leech)的分析,任何文化任何国家的任何人,只要是有“面子”需求的“典型人”,就要学会礼貌,在言语交际中遵守具有普适性“礼貌原则”的六条准则(得体、慷慨、褒奖、谦逊、赞同、同情)[27]。尤其在粗言粗语甚嚣尘上的网络场域中,每一个语用主体应“尽量扩大”对方的“惠”和已方的“损”,避免粗话等冲突类话语,而多一些和谐类话语。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中的交际行为要求真实性、公正性、真诚性[28],网络社会的交际行为亦是如此。网络是一种特别的生态体系,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是对现存权威和中心的解构。网民在匿名化的网络社区中对他人、社会热点或新闻事件、社会机构等进行恶意评价,借助网络大肆传播未经核实的负面信息,不仅中伤他人也破坏和污染网络语言生态文明。
3.破坏性网络话语中心理过程的非生态性分析
不同于物质过程关注物质世界,心理过程关注的是人们内心世界,描述的是人们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大脑对现实的反映[22]。Halliday将心理过程三分为:“情感”(reaction))、“感知”(perception)和“认知”(cognition)[29]。心理过程一般涉及两个参与者:一个是心理活动的主体即“感知者”(Sensor),另一个是客体即被感知的“现象”(Phenomenon)。
从数量上来说,心理过程居于第三位,占比达20.83%。其中情感类心理过程出现的频率最高,认知类和感知类的心理过程差异不大,数量次之。网络不断地普及不仅为大众提供了情感表达的通道,还削弱了“知沟理论”对社会造成的影响①,使大众网民的表达欲和倾诉欲得到满足。本研究出现的心理过程的感知者主要为发帖人自身,感知的现象多为发帖人自身或抱怨或仇恨或诋毁的人物和事件,所选用的过程动词也多为表达消极情感的词汇,例如“藐视/鄙视/瞧不起”“讨厌”“痛恨”等,如:
例6:鄙视那些高高在上、瞧不起农村人的城里人;你们是城里人就了不起了么?就可以了随便对农村人挤眉瞪眼、指桑骂槐的嘛??鄙视鄙视鄙视鄙视鄙视鄙视鄙视鄙视鄙视鄙视鄙视鄙视(来自:http://wenda.tianya.cn/m/question/17s9jn4uoei9nv7sfi4lnck85llj0
lsn7uhli)
例7:我痛恨这个世界的上帝,为什么要让我忍受这一切。(来自:http://wenda.tianya.cn/m/question/33d23be
b16ccff63)
根据上下文语境,例6和例7均是发帖人从自身的现实生活遭遇出发在互联网上表达相应的负面情感,前者主要描述城乡人士之间的冲突对立,反映了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猜忌、非议、敌对的负面心态;后者主要倾诉社会不公及个人不幸,反映了在虚拟社会中网民因失衡心理倾泻情绪化言论的现象。费尔克拉夫认为话语具有“社会性建构特征”,建构了社会、客体、主体等[30]。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话语建构了语言使用者心目中的自然生态系统、心中的社会生态系统以及情怀中的精神生态系统。基于以上高频用词,我们发现对他人及社会事件,大多数网民并未持有积极的情感联结和同化认知,从生态话语的角度来看,这说明虚拟交际中,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密切程度低,距离感和对立感明显,阻碍并破坏了和谐人际关系和网络生态的营造。
本研究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天涯社区与社区出现的言语就如同环境与物种的关系一般,推而广之,天涯社区同整个网络虚拟社会也是这般关系。有益的网络话语有助于构建和谐的语言社区;而破坏性的网络话语则阻碍着和谐语言社区的构建。基于中国语境下生态哲学观的指导,本研究对天涯社区存在的破坏性网络话语进行了及物性生态分析。分析发现,六个及物性过程出现的频率差异显著,以物质过程、关系过程和心理过程为主;受口语体的影响,存在大量的省略句和不完整句,因此出现了及物性系统中参与者数量同过程数量不对等的语言现象。此外,在环境成分语义范畴内,描述时空语义的环境成分和品质类环境成分多见,且品质类环境成分多为量值较高的客观程度副词,增强其搭配共现的消极语义。此外,由于互联网的公开性、匿名性和多重虚拟性,使得网民在享受快捷交流便利的同时逾越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约束,用语低俗、言语行为失当、语言暴力。体现在物质过程上,大量使用粗俗不文明话语侮辱、谩骂他人恶意评价社会事件,煽动网民情绪,破坏了网络生态文明;体现在关系过程上,对他人多使用消极评价词语,对自身多使用积极评价词语,违反了礼貌原则,不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体现在心理过程上,网名多以自身出发针对他人或社会事件发泄消极负面的内心情感,淡化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积极情感联结,强化了对立与冲突,不利于和谐网络生态的营造。
语言环境如同生物的生态环境,需要频繁、细心的维护,否则语言环境中的使用者就会染疾。数据显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3.1%②,儿童和青少年网民因其队伍庞大且身心发展不成熟,是受网络语言影响最大的人群。在充满粗言俗语的网络语言场域中,儿童和青少年网民遭受不文明网络用语的侵害,不利于塑造健康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而充满美言美语的网络生态则助推儿童和青少年网民的健康可持续成长。
综上,网络语言生态是网民所生存的语言家园,网民个人和网络社区成员的美言美语,可以营造干净整洁的言语小家园,而每个个体或群体的得体言辞则会造就纯洁温馨的语言大家园。在网络这一开放的场域内,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其中,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网络生态,需要我们每一位网民的努力和行动,你我善语良言,网络才能绿水青山③。
【注释】
①是1970年由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提出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的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②数据出自《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
③出自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主办的“人人善语良言、网络绿水青山”——净化网络语言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