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变迁中原生态剪纸艺术的活态传承
——以甘肃定西“锸颗子”剪纸为例

2021-01-15 05:48乐,王
关键词:油光定西市剪纸

牛 乐,王 京 鑫

(西北民族大学 美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历史悠久,不同地域的剪纸艺术受地域文化、历史、生活空间的影响而具有不同特点。“锸颗子”是甘肃省定西地区特有的一种剪纸艺术,因细致的工艺、抽象的图案纹样而独具特色,具有鲜明的原生态特点。

一、“锸颗子”剪纸与相关文化解释

定西市是甘肃省下辖地级市,位于甘肃省的中部地区,北与兰州、白银相连,东与平凉、天水毗邻、南与陇南接壤、西与甘南州、临夏州交界,地处黄土高原、甘南高原、陇南山地的交汇地带,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有“甘肃咽喉、兰州门户”之称。定西市东部为渭水流域,地势较低,西部为秦岭山脉和黄土高原接壤处为高原丘陵,地势较高,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全市辖安定区和通渭县、陇西县、临洮县、渭源、漳县、岷县等7县(区)。

“锸颗子”是甘肃省定西市民间特有的剪纸,主要用于节日或婚礼期间的窗子装饰,当地秧歌队的灯笼上也会用“锸颗子”进行装饰。近年,“锸颗子”剪纸除在节日及婚庆活动中出现外,也常在当地的公共场所展示,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锸颗子”用剪刀在纸上逐行剪孔而成,是一种网状纹样的剪纸,其图案规则、抽象,呈矩阵分布,其图案细密通透、构图费力、做工精细,故制作时间较长。在陇中传统民间窗花剪纸体系中,“锸颗子”常作为窗花的点缀和陪衬。此种剪纸的工艺、图案、形制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较为少见。

“锸”是有铁锹挖地的意思,在“锸颗子”里面就是用剪刀一剪挨一剪的意思。

(艺人口述)

非遗名录中将此种剪纸写作“锸颗子”,相关的文献资料亦沿用了此词汇。根据民间传承人的解释,当地方言中的“锸”指用剪刀剪的动作,“颗”为颗粒形状的意思。但是不论官方名称,还是民间传承人对于“颗”字的解释显然望文生义,均未尽其义。试作文字考辨,“锸”为长针,亦为一种掘土工具,故作为工具名应无异议。根据方言的音义判断,“颗”应为“窠”字的音义转换。“窠”字在陇中地区及河湟地区的方言中念作“Kuo(音阔)”在古文字中有多重含义,主要指动物之巢穴,亦可指人类聚落,有“洞”或“坑”的含义,甘青地区民间亦将村庄、聚落或院落称作“庄窠”。此外,“窠”字音近于“稞”,“锸窠”亦可意会为“插稞”,即种庄稼,故可类比播种时庄稼的规则排列,取井田稼穑的农耕文化意象。故“锸窠”二字的音、义更合乎此种剪纸的工艺和形制特点,可体现黄土高原地域人居文化及语言风俗的共同影响。此外,笔者尚在本地发现过用特制钢芊工具扎制剪纸的工艺,进一步证实了此论断。上述分析可应证笔者提出的民间文化“音、形、义”传播的综合图式[1]52。

剪纸对地域性文化空间有较强的依赖性,常依据居住空间、民俗生活发展传承,随时代发展居住空间的变迁对作为剪纸艺术的“锸颗子”的影响极大。

定西市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年均降雨量350-60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蒸发量高达1 400毫米以上,降水量的不足与蒸发量的巨大导致定西市水资源较为匮乏,植被覆盖率较低,缺乏建造房屋需要的木材,因此安定区的传统民居多为窑洞、堡寨、瓦屋、小高房[2]。同时,安定地区日照充足并且温差较大,年均气温5.7-7.7℃。在玻璃窗普及之前,安定地区的传统民居的窗子一般为两层,内层为实木嵌板扇窗,可开合,气温较高时可打开通风,气温较低时可关闭保温。窗子外层为木质方格窗,俗称“窗亮子”。窗子多在窗框上置十六眼或二十五眼的木质方格窗扇,间有上下两合的虎张口花格窗[2]182。外层的木质方格窗依据方格的多少可分为九格窗、十六格窗、二十五格窗、四十九格窗四类,故此种“锸颗子”剪纸极为适合定西地区民居木质方格窗户的装饰。

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锸颗子”剪纸的传承因农村居住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日趋萎缩。据《定西县志》记载,“从六十年代起,多置玻璃窗。进入八十年底,个别有用钢门钢窗者。”[3]64~70。随着当地群众经济水平的提高,近年新建的房屋多数由传统的木窗改造为新型玻璃钢窗,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制约了民间剪纸的使用空间,民居特色的消失也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剪纸艺术的传承空间。

二、“锸颗子”的制作技术与图案分类

“锸颗子”剪纸目前共有“眼眼、颗颗、毛毛”“宝塔”“玉麦子”“玉麦套字”“尖玉麦”五种基础剪法(图案样式),经组合后可产生三十多种常见图案。“锸颗子”图案大多依据传统熏样逐行开剪,其图案实心处称作“颗颗”,空心处称作“眼眼”。

剪“锸颗子”要用油光纸或者红纸剪,宣纸不行,太柔(软)了,容易烂。剪一幅“锸颗子”大约需要一、两天的时间,一幅九眼窗花剪起来要花大概半个月的时间,慢的很。剪的时候要很认真,稍不注意就会剪乱,剪乱了就不能用了。

剪出的颗粒图案,实的颗粒叫“颗颗”、空的颗粒叫“眼眼”。我最擅长的是九眼和二十五眼窗花。一般九眼窗花最多放四个“锸颗子”,二十五眼最多放五个“锸颗子”,放太多的话就没有太乱了,颜色太杂,也不好看。“眼眼”的剪法比较简单,把油光纸对折后,剪两剪就可以了。“颗颗”是剪四剪,“毛毛”是剪六剪。“玉麦子”“玉麦套字”还有“尖玉麦”就比较复杂了。基础的剪法就是这么几种,用这几种剪法组合起来可以剪出所有的“锸颗子”图案,我也是学了很久才掌握所有的图案的。这些图案有的是老一辈的传下来的,有的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剪字的时候只能剪一些对称的字,不对称的字是剪不出来的。

(传承人口述)

制作一张“锸颗子”大致分为选纸、裁纸、固定、剪制、分纸五个步骤:

一是选纸,剪锸颗子的纸一般选用表面细腻、平整、光滑且纸质较硬的油光纸,不可使用宣纸,因宣纸质地较为柔软,在进行精细的剪制时容易破损。

二是裁纸,按照方格窗一格的大小进行裁剪,裁剪的尺寸要比方格稍大,便于剪制完成后进行粘贴。

三是固定,裁剪一块细长的宣纸,用手将宣纸揉搓成“纸拎子(纸绳)”,将裁剪好的油光纸对折整齐,对折时需要注意的是油光纸的光滑面在内,粗糙面在外在。在对折好的油光纸的两侧不影响剪“锸颗子”的位置打孔,孔的多少依据油光纸的大小而定,制作的“锸颗子”越大,需要打的孔就越多。纸绳穿过孔将油光纸固定好。固定油光纸是为了防止在剪制图案的过程中,折叠的油光纸移位,导致剪出的图案错位。

四是剪制,从油光纸对折处开始剪第一行,完成后反折开始剪制第二行,以此类推,直至剪制完成。剪制过程中行与行之间的距离根据所要剪的图案而定,需要注意的是行距一定要均匀,这一点是“锸颗子”是否能够剪制成功的关键所在,十分考验剪“锸颗子”的手艺人。

五是分纸,将剪制完成的“锸颗子”展开,这一步骤的动作需要轻慢,因“锸颗子”图案繁密、做工精细,展开时稍不注意就会损坏。

“锸颗子”的基础剪法大致分为“眼眼、颗颗、毛毛”“宝塔”“玉麦子”“玉麦套字”“尖玉麦”五种,其中“玉麦子”来源于定西地区广泛种植的农作物——玉麦(又称莜麦,在我国西北地区广泛种植)。上述剪法中,“眼眼”“颗颗”“毛毛”等图案的剪制方式较为简单且大致相同,所以归为一类剪法。目前“锸颗子”所有图案都由上述基础剪法组合而成,由以上六种剪法组合而成的图案约有三十多种。

“锸颗子”的组合图案可以分为吉祥文字、吉祥图案、日常用具、植物四大类。在剪制吉祥文字时,因剪制方法为对折后剪制,只能剪对称性字体,如喜、吉祥、富贵等。《全堂富贵》(图1)是典型的组合作品,这幅九眼窗花四角运用典型的“眼眼”剪法,中间部分是传统的葫芦与蝙蝠剪纸图案,取“多子多福”“福禄双全”之意,周围钱串图案代表着财源滚滚,寓意生活幸福美好。除吉祥文字外,诸多传统吉祥纹样也出现在“锸颗子”作品中,常见的有“盘肠(长)”“万字纹”“万寿字”等。“锸颗子”图案也将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具融入其中,如魏涌红作品《筛底现花》(图2),用“眼眼”和“颗颗”的基础剪法表现竹篾、筛子的形态和质感。还有一些图案来自日常生活,如《大香瓣瓣》(图3),是用“眼眼”和“毛毛”的基础剪法剪出的茴香图案,同样运用此法剪出的水纹(图4)也属于最能体现“锸颗子”特点的作品。

图1 《全堂富贵》

图2 《筛底现花》

图3 《大香瓣瓣》

此外,为了保持窗子的透光性,“锸颗子”只能作为“添头”放置在窗花四周,根据布局的不同,可分为圆形棋盘、窝角棋盘、菱形棋盘、蹄形棋盘四种。前文提到的《全堂富贵》(图3)即属于菱形棋盘,(图5)为魏涌红创作的二十五眼“锸颗子”窝角棋盘。

图4 《水纹》

图5 《窝角棋盘》

三、“锸颗子”的传承现状与当代发展

与大多数民间剪纸技艺一样,“锸颗子”主要在女性中传承。“锸颗子”剪纸的基础剪法与底稿纹样为代代相传,制作方法是将一层薄薄的白纸作为底板夹在剪制完成的图案中间,再用油烟墨熏,这样就可以在白纸上留下烟熏的纹样,一件“锸颗子”的图案可以被熏制多次。

图6 “锸颗子”传承谱系

“锸颗子”剪纸于2018年被评定为定西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魏涌红作为第四代传承人,被评定为“锸颗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图6)为“锸颗子”的传承谱系。

图7 魏涌红正在剪“锸颗子”

剪“锸颗子”到我是第四代,我是跟我母亲(宋春芳)学下的,我的母亲是跟我的外婆(祁巧云)学下的,我的外婆是跟她的母亲(杨氏)学下的。我从小就跟着我的母亲学习陇中剪纸,逢年过节学着剪窗花。2008年的时候,学锸“全堂富贵”,直到2013年才熟练掌握了几种锸颗子的基本剪法技巧。上班后专门从事单位的剪纸保护工作,还带带徒弟传授技艺,作品参加过很多剪纸大赛,得过不少奖。2018年的时候“锸颗子”被评选为我们定西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也申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传承人口述)

魏涌红和母亲宋春芳在技艺和图案上的创新使“锸颗子”剪纸具有了更多的当代文化特点。据魏涌红介绍,“毛毛”剪法为她的母亲宋春芳所创,而她自己也在继承传统“锸颗子”剪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经过多年摸索创制了“尖玉麦”的剪法,并设计出“万寿”“喜”“出”等组合图案的剪法,并常根据主题需要创制新的图案和剪法。

我的母亲创作出了“毛毛”剪法,我创新了一种剪法,取名叫“尖玉麦”剪起来也比较复杂。除了这个,我还设计了新的剪纸作品,“万寿”和“喜”,疫情期间还剪了一个作品叫《鱼水情深,共击疫情》。

“锸颗子”不像其它的剪纸,“图案比较细密,剪的时候很考验人的眼睛,剪还要很大的耐心,年纪比较大的根本就做不了,像我母亲今年已经八十八岁了,已经没有办法剪了。我现在剪起来锸颗子已经很吃力了,眼睛也已经不行了,光线好的时候还可以,光线差的时候,就看不清楚了。目前会剪“锸颗子”的人很少了,本来想让我的儿子学的,可他不愿意学,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个了,所以现在传承还是最大的问题。我感觉抢救、保护、传承锸颗子剪纸迫在眉睫,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这个手艺。

(传承人口述)

“锸颗子”剪纸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仍然是传承人的培养,因为“锸颗子”图案较为细致,年纪较大的人因为眼力和体力不济很难为之,同时由于学习与制作过程较为枯燥,需要一定的耐心,故愿意学习的年轻人不多。

近年来,定西市地方政府对“锸颗子”剪纸的传承给予了一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宣传和帮扶措施。首先是组织人员对定西地区的剪纸文化进行了专门的收集与整理,并编纂成书。作为官方档案,《安定区文史资料汇编》中对“锸颗子”剪纸的技艺流程及传承人魏涌红的剪纸作品进行了收录。

其次,定西市政府定期组织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活动,在社区宣传剪纸艺术,传授剪纸技艺,该活动覆盖了定西市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剪纸实践课程。此外,魏涌红所在的安定区文化馆经常举办剪纸培训班,为定西地区的剪纸艺人提供学习与交流技艺的平台,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还于2019年12月成立了安定剪纸(锸颗子)技艺传习所,社会各界亦通过各类媒体和平台进行宣传推广,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锸颗子”剪纸的社会知名度。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魏涌红近年来积极参加各种展览活动,并多次获奖,同时也在设法不断提升自己。首先是对传统家庭传承方式的突破,魏涌红近年培养了许多学生,其中有两位特殊身份的徒弟引人注目,一位是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张东萍,她已经熟练掌握了“锸颗子”剪纸的基础剪法,并可独立完成“锸颗子”剪纸作品。另一位徒弟为单位同事宋艳丽,目前正在学习“锸颗子”的基础剪法。2020年9月,魏涌红参加了西北民族大学承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培训,一个月的学习使她受益匪浅,不仅聆听了多场文化艺术专家的专题讲座,还结识了许多其它地区的剪纸艺术家,使她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自身的发展路径有了新的认识。魏涌红在培训期间尝试将“锸颗子”剪纸与与荷兰艺术大师蒙德里安的作品相结合制作了一件灯箱作品,受到了一致的好评。

此外,她还尝试与高校进行合作,开发文创产品,开设剪纸体验课等。在对“锸颗子”进行文创产品开发时,可以考虑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进行设计开发,以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结语

民间造型艺术的生成基于特殊的地缘文化环境,由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衍生的世界观、哲学观和造物传统共同造就,保存了多元的文化基因,至今传承于民间的剪纸艺术就是此种传承了丰富文化基因的原生载体。在当前城乡一体化建设中,乡村社会的文化传统正处于多元的分化、变迁、解构之中,民间剪纸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正在逐渐淡化和消失,这是影响类似“锸颗子”这样的原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困境的外部因素。

从内部因素来看,“传承人”始终是非物质文化传承的主体,人的活性即文化的活性,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因素。从非物质文化活态传承的角度考虑,文化的传承需正视社会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不应拘泥于“原生态”的物质文化形式,而忽略了人的能动性和与时俱进的发展。从这个角度考虑,有计划的扩大传承人群体,将传承人培养纳入国家“人才培养”的高度予以特殊的扶持,既能契合“以人为本”的文化传承伦理,亦不失为一种更具能动性、实效性的保护策略。

猜你喜欢
油光定西市剪纸
亢蕾作品精选
亢蕾作品精选
为什么
原继斌作品精选
剪纸
定西市安定区凤翔幼儿园
光泽or油光?向夏日“大油田”sayno
剪纸
剪纸
剪纸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