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对提问环节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探索并创新课堂提问的形式和方法,不能一味地问“这是什么”“为什么”等这类机械、无意义的问题,要注重对学生个体思维的启发,通过有效的提问来引发小学生对某个文本或某处词句的质疑和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脑思维进行分析、判断和思考,最终得出相应的答案,此过程可以让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极大的锻炼和提升。因此,教师要摆脱以往“我问我答”的机械提问模式,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思考”“体验”的空间和机会,以此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
一、 引言
現阶段,在小学语文的提问环节还存有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受“以知识教育为主”思想的影响,在课堂一味地突出对知识的“讲”,对提问环节没有足够的重视,即使提出了某个问题也会很快地直接把答案呈现给学生,学生少了“参与”“体验”“探究”的机会。这种“重知识讲解、轻启发提问”的模式,逐渐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稳定发展。因此,为了扭转这种局面,笔者立足于自身的实践,在文章提出以下几点提问策略,希望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有效的借鉴。
二、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原则
(一)科学性
科学性的原则是指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不能盲目、随意,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首先,要突出提问的重点,比如针对字词句段或者是针对文本情感等来向学生发问,让学生把握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才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做出相应的分析和思考,使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对某个点展开深度挖掘。其次,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的能力来提问,如果问题太难学生无法凭借自己的理解将其解决,就会挫伤小学生今后回答问题的热情;如果问题太简单则对他们的思维能力起不到锻炼作用。最后,教师在发问之后要注意给学生留出几分钟的思考、作答的时间,使他们进行充分的思维活动。
(二)生本性
提问的目的既是为了教师的“教”,更是为了给学生的“学”提供一个支撑,通过有效、科学的提问来促进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思考,调动他们的语文思维,让学生的分析、解决能力得到相应的锻炼和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即围绕本班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发展水平来设计问题,让问题符合他们实际的接受能力,必要时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比如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设置一些简单的基础练习,对基础非常好的学生设置一些拓展性、延伸性的问题。这样可以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得相应的提升,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共同发展。此外,教师还要认真倾听学生所言、所答,了解他们如何分析、如何解决问题的,从而准确地掌握本班学生的思维过程。
(三)多样性
多样性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提问的形式上要保持多样,不能单纯地通过“口授”的形式向学生提问,否则时间长了就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趣,不利于调动他们的思考热情,让学生不愿意思考、回答所提的问题,进而影响他们“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图片、音频或影像等内容来展开提问,让学生从图片中获取关键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可以锻炼学生获取、分析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置于具体的情境中更容易引发他们对某个知识点的深度思考,使学生更积极地对问题展开多方位的建构,提高小学生在提问环节的参与度,让学生快乐地“思”、高效地“答”。
三、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实施生活化提问,调动以往认知经验
课堂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其对相关问题产生较强的质疑和探索欲。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设计,要让提问“生活化”,这样一来就可以把教材中枯燥、死板的文字内容变得具体化,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体会到生活化的知识,调动学生以往的经历或生活经验,便于学生联系这种经验对问题展开建构、分析和判断,从而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效率。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让“语文生活化”这一理念,教师要有意识地实施“生活化提问”,让问题贴近小学生的实际,降低他们对语文问题的“畏惧感”,使其结合以往的认知经验来对问题进行冷静、客观地分析。
例如,在教学《草原》一文时,教师就结合当下的生活对学生进行了提问,问学生:“马上就迎来国庆假期了,大家在平时的假期中都去过哪些地方呀?有没有去过草原呢?你对草原有什么印象呢?”通过自然谈话的方式来发问,调动学生的经验,这时有些去过草原的同学就举手发表自己的见闻,生:“我在中秋节跟着父母去了一次张北草原,那里有成群的小羊、小马在草地上奔腾,一整片的绿色让我的双眼都得到了放松……”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师:“看来这位同学还是很留恋草原玩耍的时光呀!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描述草原的吧!”在“生活化的提问”中激活了学生的经验,同时使其产生“我想要了解更多”的心理倾向,投入对课文的阅读中。
(二)实施启发式提问,启发学生个人思维
启发性的提问对师生间信息的互相传递、增强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注意、激活他们的语文思维等诸多方面有着不容小觑的促进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设置启发性的问题时启发学生个人思维、优化语文“教”与“学”整体效果的重要前提。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单纯地询问“这个字怎么读?”“这个词汇什么意思”等这类浅层、无意义的问题,注重实施“启发式”的提问,使学生在把握词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某个“点”的深层内涵。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文本形成更深、更好的感悟和理解,另一方面也能使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稳步提升。
例如,在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时,教师首先引领本班学生对诗的题目展开了分析,问道:“你能从题目的11个字中得出一些信息吗?说一说标题告诉了我们什么。”学生还没有读诗,对于此诗还未形成初步的了解,所以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动脑分析,如有的学生说了:“我从题目中得知了时间是6月27日,地点是湖边,事件是诗人喝醉了而且还写了诗。”通过启发式的提问不仅把学生的思维逐渐打开,而且还为接下来进一步理解诗句做好了相应的铺垫,同时还锻炼了他们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实施创造性提问,形成创造性的理解
所谓创造性的提问就是指,教师针对当堂所学内容提出一些没有预设答案的问题,这类问题有着较大的开放性,每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可以发散学生的个体思维,让他们产生多样、独特的认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身及时引导的作用,鼓励学生对文本中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进行推测,使学生的想象力、预测能力得到较大的发挥,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两个相似的事物进行对比、分析,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出自己的“哈姆雷特”,形成對某个人物、某篇文本的创造性理解,从而促进学生文本理解力的形成和提高。
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教师就向学生进行了创造性的提问,让学生思考在学完整篇课文之后,对五壮士的英勇行为有着怎样的看法。鼓励学生踊跃地说出自己的见解。这个问题不能从文本中直接获得答案,而是需要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如个人意识、品质等,而且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见解和认知。如某位学生说:“我觉得他们身上有一种‘大局’意识,能够积极地掩护主力转移。”还有的学生认为:“我认为五位壮士身上有着强烈的爱国意识,他们视死如归,悬崖边上的一跳跳出了让我敬畏的民族气概……”在这样的提问下,每位学生都对五壮士的英勇行为形成了创造性的理解,促进了学生的深刻感悟和学习。
(四)实施情境化提问,增强问题的情景感
情境化提问是指,以某个特定的情境作为载体向学生呈现问题,逐渐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的一种提问手法。教师通过风趣的语言、媒体形象、图片或音频等多种形式来为学生营造特殊的问题情境,以此来唤醒学生的内部情绪,使他们的学习体验逐渐上升到最佳的境界,从而全身心地投入提问环节,对所提的问题展开高效的分析和解决,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因此,教师要实施情景化的提问,以此来增强问题的“情景感”,以此来振奋学生分析、作答的欲望,最终达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教师在课前制作了一个3分钟的关于“春节”的微课视频,并在课上为学生播放,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人们在春节所进行的活动。学生可以看到贴对联、吃年夜饭、放鞭炮等,给学生的多种感官带去较强的冲击,使他们感受到文中所描述的“热闹”氛围。并在此情境中向学生进行了提问,师:“同学们,请结合这个微课说一说老舍先生在文中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情景?”通过这样的提问即使学生不从课文中找出原句,也可以从视频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如“热气腾腾”“喜悦”“庆祝”等,增强了问题的“场景感”,促进学生对春节气氛的深刻感知。
(五)实施分层次提问,满足学生发展水平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的提问面比较狭窄,提问后更偏向于让学优生来回答问题,却忽略了那些基础较差、性格较内向的学生,这样就导致整个教室出现了“被忽视的角落”,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也违背了新课改所提出的“全面育人”的理念。因此,教室要关注本班学生在语文基础、性格特点、学习方法、思维水平等各方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来实施分层次的提问,让每个发展水平的学生都“有饭吃”“吃得饱”,使他们结合自己现有的能力来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才能满足学生实际的发展水平,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原来的基础上也得到提升。
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时,教师结合学生的差异设计了不同层次的问题:①基础性问题:“你能从文中找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吗?体会并分析人物的特点。”(学困生从原文中就可以找到。)②巩固性问题:“说一说为什么要把有红锈的鱼钩说成是‘金色’的?”(中等生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展开进一步的加工和分析。)③延伸性问题:“老班长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请你对老班长的行为作出评价。”(学优生需要分析表层行为背后的深层情感和内涵,并展开评价。)教师针对学生间的差异来提出了不同难度的问题,可以满足每个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要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提问原则,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语文基础以及原有的认知水平来设计提问,要控制问题的难度和深度,尽可能地让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要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分析、合作探讨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成为提问环节的“中心”,摆脱以外由教师单方面告知答案的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来解决问题,从而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掌握语文学习的多项技能,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丽凤.试论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21(62):37-39.
[2]毛唯.精巧设问 激趣课堂:试论小学语文低段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J].教育观察,2021,10(27):106-108.
[3]赖中伟.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3):172-173.
[4]侯建立.优化课堂提问方式 增强语文教学效果: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2021(18):83-84.
[5]徐嫩绿.指向思维提升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69):34-36.
作者简介:
郭录顺,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驿马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