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检合一”新机制下国际贸易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2021-01-14 07:52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1年1期
关键词:报关单通关海关

一、“关检合一”新机制的现状

近年来,海关实施了一系列通关制度改革,包括取消报关员资格考试、报关单位准入门槛降低、全国通关一体化、通关作业无纸化、新AEO认证标准等,使得通关业务操作流程大大简化。自2018年4月20日起,原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统一以海关名义对外开展工作,口岸一线旅检、查验和窗口岗位实现了统一上岗、统一着海关制服、统一佩戴关衔。关检业务整合后,将原来的“串联式”查验调拨流程优化为“并联式”,将原来“两次申报、两次查验、两次放行”6个步骤,简化为“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3个步骤。2018年8月1日起,海关进出口货物实施整合申报,原报关单、报检单合并成一张新报关单。原报关报检申报系统整合为一个申报系统,报关时只需要录入一张报关单、上传一套随附单证、采用一套参数代码,实现一次申报、一单通关。报关员和报检员资格申报合并为报关员资格申报。通关作业无纸化改革后,报关员无需打印纸质报关单和随附单证,只要向海关传输电子数据,就能直接向海关申报,企业在收到海关放行指令后,就可以直接到货物存放点提取货物。

我国海关在北京、上海和黄埔成立了3个税收征管中心,形成了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的通关管理和风险防控体系,推行全链条式管理,强化智能监管、精准监管。海关通关业务日趋智能化,部分报关报检业务环节正逐步融入智能化技术,如:报关机器人对出口报关业务进行自动化处理;报关工作使用更多的智能化应用系统。通关业务流程简化的实质是海关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制度强化海关监管力度,促进贸易便利化,有利于口岸监管资源的统筹配置,切实降低企业成本,提升口岸的营商环境。

二、对报关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关检合一”新机制的出台,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和AI技术在报关报检领域的推广应用,海关管理的新形势必然对报关员的整体素质和技能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报关企业不仅要求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对中小外贸企业而言,一人多岗是普遍现象,又由于报关企业注册门槛已经降低,中小外贸企业更趋势于“自货自报”,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是个通才,必须掌握好报关报检业务技能。通关作业无纸化及新报关单填制规范要求报关员在使用应用系统进行报关时要更加细致、严谨,统筹好报关报检全过程,努力将差错率控制在极小的范围以内。实行报关企业AEO认证制度后,海关监管对象从进出口货物转变为进出口企业,企业在报关过程中稍有差错都会影响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而影响其通关效率,因此报关员要掌握好基本业务及核心技能。为了帮助企业完成AEO信用认证,报关员要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检查是否存在风险,一旦发现及时处理,以规避风险,做到贸易合规。在国际货物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货损纠纷,业务员要在纠纷出现时,尽快帮助企业厘清责任、解决纠纷,因此必须非常熟悉外贸相关法律知识。海关会不定期发布公告和新政策,报关员要及时学习,以符合海关要求,顺利完成每一笔报关业务,因此报关员要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商品归类、完税价格确定和原产地审定是海关领域的“三大技术”,报关员要掌握进出口商品归类的原则和方法,熟悉各类商品的生产制造、结构性能及流通环节等情况。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操作海关通关系统,填制报关单,处理报关单证,监控商品质量,配合海关完成现场查验、价格审核、后续核查、稽查等业务。由于报关员经常要与多个政府部门及海外客户沟通,因而需要有良好的中英文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新海关机制下,报关人才要求工作认真细心,掌握熟练报关报检业务操作技能,熟悉国际贸易法律法规,能够自主学习新知识,具备关务管理、风险防范和贸易合规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技能与素质。

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报关报检等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未能真正体现外贸行业部门的用人需求,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未能紧跟行业的最新发展。现行专业核心课程仍然保留着《报关实务》和《报检实务》相互独立的课程内容,知识结构跟不上海关机制改革的步伐,与现行报关报检实际业务操作相脱节。教学内容没有及时更新,所用教材版本大多过时,而近年来,海关通关管理的政策法规、流程操作都发生了许多变化,专业知识需要快速及时更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介绍最新的海关政策,新报关单缮制方法等内容。教学内容应反映行业发展前沿,否则会导致学生所学与实际相背离。海关业务新规则、通关信息化系统的使用要作为教学重点,以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延伸性。

(二)教学设计缺乏科学有效性。原有报关报检课程的教学设计缺乏科学性,实践操作训练不足,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中心、讲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为主,教学效果难以提高。由于课程涉及的海关新规条文较多,在缺乏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下,授课方式容易显得呆板而枯燥,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没有注重学生的探究体验过程,忽略了实践能力训练,以及学生对报关报检行业职业价值观的培养。

(三)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较差。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培养的主要是具有一定报关报检基础知识和业务能力,能够完成基础性业务操作的专业人才。但是学生缺乏对整个报关报检业务活动的管理意识和能力,在处理相对复杂的业务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学生对于关务管理的工作,以及应用性很强的知识点不理解。由于以往的教学主要集中在报关业务理论知识传授的层面,理论过多,实践锻炼的机会较少,教学效果不理想,这是造成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

(四)学生实操性业务知识匮乏。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课堂中非常缺乏真实的报关业务案例,例如最新海关改革政策对外贸企业的影响、“全国通关一体化”给企业带来的便利、海关如何监管跨境电商企业、如何应对保税加工业务的变革、企业监管证件联网核查、使用金关二期系统报关、进口企业办理海关两步申报等实例。教学内容未能联系实际工作任务,例如报关员如何根据采购物料的到货期与实际的生产进度安排,准备资料向海关申请备案,以保证加工生产的顺利进行。类似的例子很多,这些都需要在教学中详细讲解。

四、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报关报检核心专业课程建议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课程教学应与时俱进。要适应外贸形势的发展和海关改革的新举措,教学内容要与岗位实践相结合,将报关员岗位职责和职业标准细化,整合并渗透到基于工作过程的各个教学模块里,适当增减、完善教学内容。在实现原有报关报检课程内容融合的基础上,增加关务课程内容,同时对实训项目模块重新调整与设置,打破原有课程内容独立分割的状态,形成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实训项目模块、理论知识模块相互融通为特色的课程教学新模式。例如可以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出入境通关流程、海关法规与管制、报关前期准备、进出境阶段报关、后续海关监管、关务管理与风险规避、原产地规则原理与实践、商品归类析疑、商品审价方法与标准、报关智能系统操作、报关报检综合实训等教学模块。

(二)开展教学设计改革与探索。应结合“任务导向型”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明确每个教学模块的知识、技能和要求,开展任务导向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入其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问题导向法、信息化教学法等。

在“案例教学法”中,由学生选择案例,分组讨论,小组发言,最后由教师讲评。案例由教师在课前设置好,突显时效性,简明清晰,能够启迪学生思考。在“角色扮演法”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部门或角色,如报关员、海关监管部门、检验检疫部门、税务征管部门等,负责办理报关流程中的一项业务。在讲授商品编码内容时,可以引入实际商品,教导学生如何查询编码,课下布置作业来加强练习,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商品编码查询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根据我国职教20条的精神,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切实找出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分析课程内容,从整体上把握专业知识的框架体系,重视知识的应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授课内容,只会让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应用能力难以提升。其次要结合海关机制改革要点,抓住关键业务环节及关检合一后工作的新特点,重点培养学生报关报检方案设计的能力,以及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能力。在教学中借助仿真实训软件,让学生上机操作演练,模拟实际报关报检流程,熟悉各业务环节。与报关企业开展合作,借助于企业的资源和实际业务,开发课程内容,共建实训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多综合练习的情境。

(四)强化实操性业务教学。可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与课程相关的实际业务案例,收录主要的业务单据,如外贸合同、商业发票、信用证、报关单、原产地证等,作为课程实操练习的资料。汇总整理相关的实操性教学资源,如QP通关系统操作、报关报检数据录入要点、各种报检流程设计、海关查货要点等内容。在每个实操性业务环节学习结束后安排“综合实训操作”,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建设课程网站,录制有关实操性工作任务的微课和工作现场录像等,并设置配套的小测试和实训题。让学生课余观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操作演练的机会。

猜你喜欢
报关单通关海关
开七窍的混沌大帝又活了:修辞通关①
通关英雄榜
清代海关银锭漫谈
一碗面的通关密码
关于未纳入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收支统计研究
外贸企业海关合规重点提示
东北海关二五附加税的开征和中日交涉
租赁贸易货物报关单填制分析
“全国海关通关一体化”背景下 新版报关单结构分析及新增项目填报
释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