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堂德育教育的对策分析

2021-01-13 06:13贾玉明
考试周刊 2021年101期
关键词:思想意识立德树人德育教育

摘 要:小学语文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价值。在语文课堂中融入立德树人理念,能够对小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具体的指导,帮助小学生理解德育内涵。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德育为本的思路,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明白道德准则和要求。立德树人是教育开展的核心和目的,只有拥有较高道德情操的人,才能够真正成为国之栋梁。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思想意识

一、 引言

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更好地体现德育价值,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语文知识中的德育关联点。通过语文教学内容树立乐于助人的品质、渗透民族自豪精神、升华热爱自然情感、激发实践劳动热情以及升华亲情家庭感悟等,让德育内容在每个教学环节中体现,激发学生的德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德育认知。通过语文学习领会德育精神和要求,并转化为具体的课堂行为,在小学生心灵深处孕育德育的种子,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 基于语文课堂培养乐于助人品质

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中,立德树人的理念要渗透在每个知识环节,在语文课堂上要从多个层面和角度,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小学语文资源丰富,很多优秀篇章中都很好地融合了作者的德育观点。教师要以此为契机,开展德育教育,生动具体地展现德育教育的内涵,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培养。

例如,在《司马光》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文,强调学生对司马光这个人物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进行深刻的思考。这篇课文以著名历史人物司马光为写作中心,主要讲了司马光人生中的一个小故事。从课文中,学生感受到了司马光的人格魅力,在遇到同伴处于危难的情况下,司马光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不顾同伴安危逃离,而是冷静地观察同伴掉进去的大缸,想办法去救助同伴。司马光的故事,给小学生很强烈的精神激励,这是由于司马光在当时的年龄,与学生差不多。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的同时,通过提出发人深省的问题,对学生的思想形成一个引导,使学生的关注点从课文知识表面,深化到道德品质的层面。语文教师问学生:“如果同学们遇到同伴发生危难的情况,是袖手旁观还是主动帮助呢?”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启发下,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积极的想法,从而踊跃回答:“主动帮助同伴!”这样的德育教育,让小学生有了助人的意识,这种意识会留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可以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被表达和激发出来。语文教师将助人为乐的品质,通过课文故事展现出来,这比单纯的说教更容易被小学生接受。在内心中领会助人为乐的意义不在于这件事是不是轰轰烈烈,而是真正帮到他人。然后让学生根据课文所讲,回忆生活中有哪些助人为乐的例子。小学生会积极回答,如“我看到楼下的老奶奶拿了很重的东西,我主动去帮忙。”基于德育教育,教师对学生的这些助人为乐的行为要及时予以肯定,并且告诉学生:“同学们,每个人都像司马光一样,主动帮助其他人解决困难,这是非常好的,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将司马光当作生活中的榜样。”学生在语文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下,乐于助人的品质会在成长过程中渐渐形成。

三、 基于语文课堂渗透民族自豪精神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依靠民族智慧和汗水,为后人留下了很多人类文明的精华。在语文教学当中,德育教育的开展可以从民族自豪感的层面入手。通过学习语文课文内容,学生的民族气节被培养和升华。语文课文中,很多篇章都以民族精神为灵魂,让学生可以从内心中感到无比自豪,这也是立德树人的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例如,《纸的发明》这篇课文,通过描写造纸术的发明价值、技术等,阐述了民族的智慧,和对整个世界产生的巨大影響。语文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时,要着重对纸的发明价值进行阐述。如课文中提到在纸发明前,人们进行文字记录时,只能使用龟甲、竹片、木片等媒介,这些材料非常笨重,如果想记录一本书,需要很多竹片、木片,极其不方便保管和使用。而一些丝绢虽然轻薄,但是造价昂贵,普通百姓是很难获得的。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造纸术让中国人站在了历史舞台上。在汉代时,人们在积累的生活经验中发现,树皮、稻草等材料在经过处理后,能够得到很薄的、具有较好韧性的纸。造纸术既解决了竹片、木片等不易搬运和携带的问题,又解决了丝帛贵重的问题,极大地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后来造纸术流传到海外很多国家,促进了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通过语文教师的讲解,将课文中的民族情感体现了出来,小学生也会在内心中,不自觉地为自己的民族历史和贡献所折服。语文教师利用这个契机,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深刻领悟,感受中华民族的骄傲。学生对于民族精神的感悟和认知也更为深刻,并以此为激励自己的动力,并为之不断努力奋进。

四、 基于语文课堂升华热爱自然情感

情感的升华,对于德育教育是非常关键的,教师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让学生的人生情感更为丰富。德育教育立足于于这一目标,要引导学生从自然、从生命的角度来提高思维水平,扩展学习视野,在感悟自然赋予人类的一切美好事物时,能够更好地融入自然怀抱中,珍视一切生命,同时也将这种热爱自然的感悟运用于生活当中。

例如,在《我们奇妙的世界》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教师以大自然的美好和精彩为核心,通过课文学习,拉近学生与自然的距离,让自己的生活也绽放更多的光彩。在课文当中,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写到了人们经常看到的自然美景,如太阳、云彩、群星、种子、水果、树木、鸟儿和冰雪等。在这样的美好画卷中,增强了小学生对于大自然的向往。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通过课文赏析发现了平时生活中忽视的大自然美景。语文教师也可以利用教学,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抒发出自己真实的情感,增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识。德育教育通过自然情感的流露,让小学生能够感受到生命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让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呈现在眼前,即便是微不足道的花草,也有着顽强的生命,为人间增添魅力。小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会发现生活中很多美妙的细节和瞬间,如彩虹的绚烂夺目、云朵的变幻莫测、山河湖泊的壮丽秀美等。小学生在这样的德育渗透中,不断形成人生态度,同时也能够在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升华中,感受生活趣味,善于发现自然之美,善于抒发真挚情感。

五、 基于语文课堂激发实践劳动热情

教师要从教学篇章中挖掘和提炼出与劳动实践相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劳动精神的激励,避免学生成为缺乏劳动素质、“四体不勤”的人。语文课堂主要是知识的讲授,在对劳动热情的激发方面,需要语文教师能够从劳动的价值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愿意去践行实践。

例如,在《蜜蜂》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从蜜蜂入手,让学生了解蜜蜂辛勤采蜜的过程。蜜蜂对于小学生来说都不陌生,很多学生对于蜜蜂的认知停留在飞来飞去,在花朵上采花粉。虽然学生都知道蜜蜂能够采蜜,但是对于蜜蜂的勤劳并不十分清楚。语文教师可以在讲解课文的同时,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扩展和补充,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为学生扩展眼界,积累知识,提高德育素养做好铺垫。当教师讲到“……那两只小蜜蜂飞了四公里路。”这句时,可以结合相关的问题:“同学们知道蜜蜂一生中,有多少时间用来采蜜吗?”学生困惑地摇摇头。语文教师继续说:“采蜜期工蜂寿命为30~40天,它们的生命都奉献于采蜜。蜜蜂每天不断地往返于花丛和蜂巢之间,一斤的蜂蜜,就需要几万只蜜蜂采撷几百万朵鲜花。”学生听到这里,才真正领悟到劳动的价值,并且知道生活中离不开劳动,劳动创造了生命中的一切。语文教师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明白劳动是社会财富的创造和积累途径,激发小学生的劳动热情。教师以渺小的蜜蜂为德育引线,让学生形成内心感悟。看到飞来飞去,在花朵上采摘的蜜蜂,不再会忽视其劳动、奉献,让蜜蜂成为小学生的劳动榜样。语文教师还可以从“知行合一”的德育思路进行强化,让学生知道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知识的价值才能够得到体现。多多劳动可以开阔眼界,鼓励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六、 基于语文课堂强化亲情家庭感悟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之路上的重要港湾,即便是身处异乡也割舍不掉亲情。在语文课堂上,通过亲情、家庭方面的教育,能够让亲情被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很多课文都蕴含了作者对于父母和亲情的渴望、回忆。要想让学生感受到亲情的重要,就要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情感与语文篇章中抒发的情感产生共鸣。

例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思乡思亲的古诗,以我国的传统节日为体裁。语文教师从这个主题上进行德育教育,将浓重的思乡、思亲情绪传递给学生。为学生解释为何农历九月初九会引起作者的情思。因为到了重阳节,内心就会遥盼远方的家人。作者在诗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时,教师可以从诗词写作的背景入手讲解,对于离家的游子来说,亲情成为一种寄托,是自己人生的力量。作者独自一人漂泊在外乡,看到携亲带朋的人,想到亲人在过节时,由于没有了自己的陪伴,只能遥遥相望。作者在诗词的塑造中,用质朴、淳厚的词句,表达了浓浓的思乡、思亲情感。语文教师借此诗句,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将来在外地求学、工作时,在过节时是否会尤为想家、想念父母亲人。学生根据诗词内容和情感,想象到佳节时一个人孤单地在外乡,就会理解作者的这种感情。语文教师在讲解《元日》这首诗詞时,要从元日中的各种习俗角度去带领学生进行分析,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家庭团圆情感。元日是古代对除夕的称谓。元日作为一个新的开始,包含了人们的共同愿望,一起期盼幸福的生活。通过古诗讲解帮助学生从古代节日的风俗,延伸到家庭情感,让学生在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节日氛围中,感受这样的情怀,帮助学生从更为深刻的意义中去理解平时没有关注到的生活。同时对于小学生的德育观念进行灌输,在人生当中时刻想到这些细节,将自己作为家庭的一员、亲人的依靠,承担人生责任,也注重家庭的和睦团圆,以此收获德育教育的成效。

七、 结语

立德树人角度下小学语文课堂德育教育,要从课文素材入手。语文老师要注重对这一教育任务的深刻反思,借鉴教育经验,开展教育创新,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领悟作者表达情感的过程中,能够领会德育思想,提高德育素质。通过深入走进课堂教学,让学生受到德育思想熏陶,增强德育意识,提高德育认知水平。立德树人是当今社会现代教育的新目标、新任务。只有先立德,才能够培养国家栋梁人才,要力求身心统一,以德育教育为人生指导和核心,实现终身德育育人。而语文课堂作为教育的阵地,要不遗余力地完成德育教育的任务,以语文教学为载体,让学生增强德育素养。

参考文献:

[1]李佳遐.立德树人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德育素养提升刍议[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10):159.

[2]韦志红.文以载道,立德树人: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J].数码设计.CG WORLD,2019,8(16):98.

[3]徐卉.植根课堂 立德树人: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J].启迪与智慧,2020(2):86-87.

[4]危彦海.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6):118.

作者简介:

贾玉明,甘肃省玉门市,甘肃省玉门市中国石油铁人希望小学。

猜你喜欢
思想意识立德树人德育教育
延安精神与改进工作作风
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原因及其对策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思想上强化“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