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读体验、网络媒体使用对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2021-01-13 00:50邵剑耀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社会适应能力高职学生

摘  要: 社会适应能力被视为影响高职学生今后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探讨了高职学生就读体验、网络媒体使用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男性、城镇群体的社会适应能力要高于女性、农村群体,不同地区、年级群体在社会适应能力各维度的得分各有侧重。在控制个体特征变量后,学业满意度、网络学习频率和网络消费频率正向影响个体责任心和开放亲和性;网络社交频率负向影响个体开放亲和性;网络消费频率负向影响个体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网络学习频率正向影响个体外向性,学习投入负向影响个体外向性;人际关系对社会适应能力各维度均有正向影响,而业余上网时间则对除开放亲和性外的其他维度有负向影响。基于此,高职院校可从群体特征、课程与教学质量、学生成长共同体、网络价值观等方面入手,促进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就读体验; 网络媒体使用; 社会适应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1)06-0036-06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校就读人数激增,至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51.6%,而至2020年达到54.4%[1],按照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划分标准,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在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转向普及化进程中,高职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其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内涵和教育模式,为社会大众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多元化、多类型、个性化的机会选择[2]。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篇指明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发展新阶段,“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3]。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为“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加快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指明了方向[4]。

高职学生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高职教育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在终身学习时代,为应对全球化竞争与挑战,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个体非认知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5],将批判性思维、情绪调节能力、就业能力(employ ability)、幸福获取技能等视为21世纪人才必备核心素养,纳入教育改革中,以支撑个体的后续发展。在此背景下,非认知能力逐渐成为当前教育研究中的关注焦点,越来越多学者将其视为学生成长与专业发展中的重要结果变量加以分析。近年来,由于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与普及,网民群体不断扩大。在校高职学生是当下网民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网络社会中较为活跃的群体之一。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显然已成为当代高职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而学生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的不断转换必然会影响其在真实世界中的就读体验(就读经历),进而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发展。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与提升是衡量当下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与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探讨高职学生的就读体验、网络媒体使用情况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很有现实意义。

二、数据来源及变量选取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样本取自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CFPS)2018年數据中的个人自答部分。该调查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 Survey,ISSS)实施,采用计算机辅助调查技术开展访问,是一项大规模、多学科的社会跟踪调查项目,所获得的调查数据具有较高质量。CFPS2018年个人自答部分数据中包含样本个体特征、在校表现、非认知能力等重要信息,能够满足本研究要求。基于研究需要,选择其中高职院校学生样本进行分析。

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删去在基本个体特征如性别、地区等变量维度上数据异常或缺失的样本,最终得到有效样本量为300。其中,女性占比49.00%,男性占比51.00%;低年级(指一、二年级)占比82.67%,高年级(指三年级及以上)占比17.33%;农村地区学生占比43.67%,城镇地区学生占比56.33%;西部、中部、东部和东北地区学生占比分别为27.67%、23.67%、37.66%和11.00%。

(二)变量选取

1. 因变量的选取。本研究的因变量为社会适应能力,以被调查者对自身性格特点、处事风格的评分为依据,以“1=完全不符合”“2=不太符合”“3=一般”“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为计分方式,通过对表征其社会适应能力的若干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在剔除无关题项后共提取出四个因子,KMO=0.646>0.5,且通过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p=0.000<0.001)。因子1由“做事严谨认真”“做事有效率”等四个题项构成,因子2由“为他人着想、对几乎每一个人都和蔼”“想象力丰富”等五个题项构成,因子3由“容易紧张(反向赋分)”“含蓄、保守”等三个题项构成,因子4由“爱说话”等两个题项构成,根据题项设置情况,将因子1至4分别命名为责任心、开放亲和性、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

2. 自变量的选取。自变量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指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地区、城乡和年级等变量。第二部分指高职学生大学就读体验,包括学习投入程度、人际关系、学业满意度、教师满意度和学校满意度等变量。第三部分指高职学生网络媒体使用情况,包括业余上网时间、网络学习频率、网络社交频率和网络消费频率等变量。自变量的具体设置情况详见表1。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各群体在社会适应能力的得分状况分析

在责任心维度,男性群体的均值大于女性群体,且其离散程度(标准差)较低;西部地区群体的均值最大,东部地区群体其次,中部地区群体最小,离散程度排名由高到低则分别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村群体的均值大于城镇群体,且其离散程度较低;低年级学生的均值大于高年级学生,但其离散程度也较高。

在开放亲和性维度,男性群体的均值略高于女性群体,但两者相差不大,而在离散程度上,男性群体较高;东部地区群体的均值最大,西部地区群体次之,而东北和中部地区群体均值相差不大,其中东北地区群体的离散程度最高,而西部地区群体的离散程度最低;城镇群体的均值大于农村群体,但其离散程度也更高;低年级学生的均值和离散程度均大于高年级学生。

在情绪稳定性维度,男性群体的均值大于女性群体,但其离散程度也更高;东北地区群体的均值最大且离散程度最低,西部地区群体的均值最小,而东部地区群体的离散程度最大;城镇群体的均值大于农村群体,且其离散程度较低;与低年级学生相比,高年级学生的均值更大,但其离散程度也更高。

在外向性维度,与女性群体相比,男性群体的均值较低,但其离散程度也较低;从地区来看,均值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其中中部地区群体离散程度最大,东北和西部地区群体的离散程度最低;城镇群体的均值大于农村群体,而城乡群体内部的离散程度相差不大;高年级学生的均值大于低年级学生,但高年级学生有着更高的离散程度。详见表2。

(二)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表3中模型1的因变量为责任心,用于探讨各因素对高职学生责任心的影响。模型1a仅放入了个体特征变量(将其设为控制变量,受限于篇幅未在表中呈现,下同)和就读体验变量,分析发现,人际关系变量和学业满意度变量有显著的统计学效应,个体人际关系越好、学业满意度越高,其责任心就越强。模型1b在模型1a基础上加入了网络媒体使用变量,结果发现人际关系变量和学业满意度变量的影响仍然显著,且回归系数与模型1a相比相差不大。网络学习频率有显著的统计学效应,高程度参与网络学习的个体比低程度参与网络学习的个体具有更强的责任心。业余上网时间和网络消费频率变量的回归系数虽然没有达到通常的0.05显著性水平,但其p值非常接近0.05水平,在0.05至0.1之间,可认为其存在边际显著影响(或称为在0.1水平上边际显著),即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因变量。其中,业余上网时间负向影响个体的责任心,而中等程度网络消费的个体比低程度的个体要具有更强的责任心。

模型2的因变量为开放亲和性,用于探讨各因素对高职学生开放亲和性的影响。据模型2a可知,人际关系变量和学业满意度变量显著正向影响个体的开放亲和性,在加入网络媒体使用变量后,人际关系变量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效应且回归系数变化不大,而学业满意度的影响在0.1水平上边际显著(见模型2b)。网络学习频率和网络消费频率对个体开放亲和性有正向影响,且在0.1水平上边际显著,高程度参与网络学习、进行网络消费的个体分别比低程度参与网络学习、进行网络消费的个体具有更强的开放亲和性。网络社交频率变量存在负向的边际显著影响,中等程度网络社交的个体比低程度网络社交的个体有着更低的开放亲和性。

表4中模型3的因变量为情绪稳定性,用于探讨各因素对高职学生情绪稳定性的影响。据模型3a可知,在控制了个体特征变量后,人际关系变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其他变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在加入网络媒体使用变量后,人际关系变量的影响在0.1水平上边际显著(见模型3b),而就读体验中的其余变量仍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效应。在网络媒体使用方面,业余上网时间变量对个体的情绪稳定性有显著负向影响,网络消费频率变量也有显著负向影响,与中等程度网络消费的个体相比,低程度网络消费的个体具有更强的情绪稳定性。

模型4的因变量为外向性,用于探讨各因素对高职学生外向性的影响。据模型4a可知,在控制了个体特征变量后,就读体验变量中仅人际关系变量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效应,人际关系越好的个体其外向性也更强。在加入网络媒体使用变量后,就读体验变量中的学习投入变量的影响变得显著,该变量的回归系数为负,学习投入时间过多,可能相对减少了用于休闲娱乐等的时间投入,从而阻碍个体外向性的发展。人际关系变量具有正向影响,且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效应。业余上网时间变量显著负向影响个体的外向性发展,而网络学习频率变量正向影响其外向性发展,高程度参与网络学习的个体比低程度参与网络学习的个体拥有更强的外向性。网络消费频率变量负向影响个体外向性发展,且在0.1水平上边际显著,低程度网络消费的个体比中等程度网络消费的个体有着更强的外向性。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社会适应能力上,总体而言,男性群体的得分要高于女性群体(女性仅在外向性维度得分较高)。基于地区维度分析,在责任心和开放亲和性方面,东、西部地区的得分要高于东北、中部地区,在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维度,东北地区得分较高,而西部地区在情绪稳定性维度得分最低,东部地区在外向性维度得分最低。可以看出,东部、东北和西部地区在社会适应能力不同维度各有侧重,而中部地区得分总体上相对较低。从城乡维度来看,城市群体的得分要高于农村群体(农村群体仅在责任心维度得分较高)。从年级来看,在责任心和开放亲和性维度,低年级学生得分较高,而在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维度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基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发现,高职学生的就读体验中,人际关系对个体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正向作用,学业满意度是提升其责任心和开放亲和性的重要因素,但过高的学习投入会阻碍其外向性的发展,教师满意度和学校满意度则并不存在显著影响。从高职学生网络媒体使用情况来看,业余上网时间对个体社会适应能力(除开放亲和性)各维度有负向影响,但影响作用并不明显(回归系数较小),而网络学习、网络社交和网络消费行為对各维度的影响作用并不相同。网络学习行为对个体责任心、开放亲和性及外向性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网络社交行为仅对开放亲和性有负向影响,网络消费行为能正向影响个体责任心及开放亲和性的发展,但对个体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有抑制作用。

(二)建议

为提升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促进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基于结论提出以下建议:

其一,重视高职学生的群体差异,关注部分特定群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为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责任心、开放亲和性等能力,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有关部门可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能力发展特征,提供多元化的学业支持和情感支持等,给予女性、农村以及中部地区群体更多的关注。同时,根据不同能力发展上存在的得分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指导,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可侧重培养其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而对高年级学生则重在提升其责任心和开放亲和性。

其二,提高课程与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共同体形成。学业满意度和人际关系在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高职院校一方面应抓好产学结合,促进学生实习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时基于市场(社会)需求充实、更新已有课程内容,适当调整课程结构,建构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促进高职教育与市场接轨[6],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另一方面,应关注学生成长共同体的建构,注重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他人的影响。人际交往是高职学生自我意识成熟的有效途径,人际关系质量直接影响其社会适应与发展[7]。培养单位应鼓励学生基于兴趣自行建构非正式组织,同时重视社团、学生会等正式组织在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发挥良好的同辈群体效应。此外,还应教导学生劳逸结合,避免超过身体极限的高强度学习,使其能平衡学业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其三,引导高职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工具,适当控制上网时长。网络媒体给高职学生带来生活上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对其心理与现实行为产生不利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我们发现,网络媒体使用对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既有正向促进作用,也存在负向抑制作用,这主要取决于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即上网干什么,以及网络使用频率即上网时长是多少。因此,学校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基于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建构“三位一体”即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监控、自我评价于一体的教育机制,促进健康的网络道德生态主体的形成[8],发挥网络媒体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EB/OL].[2021-05-31].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

/s5987/202103/t20210301_516062.html.

[2] 赵惠莉.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21(7):34-37.

[3] 国务院.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A/OL]. (2019-02-13)[2021-05-30].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4] 教育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A/OL]. [2021-05-30].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

eku/2020-09/29/content_5548106.htm.

[5] 邵剑耀,毛立伟. 国内外终身教育研究:主题透视、热点识别与趋势研判[J]. 开放学习研究,2021(2):21-29.

[6] 孙志刚,梁晨露. 高职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J]. 教育与职业,2014(31):78-80.

[7] 张玉臣. 论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自我培养[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9):79-80.

[8] 孙菲,胡凯.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价值观教育的困境与应对[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121-124.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Studying Experience and Internet Media Use on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Social Adaptability

SHAO Jianyao

(School of Education,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China)

Abstract: Social adaptability is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future career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students. 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 CFP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act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study experience and internet media use on their social adaptability. The study found that overall the social adaptability of males and urban group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s and rural groups, and different regions and grade groups have different scores in each dimension. Academic satisfaction, frequency of online learning and online consumption positively affect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and open affinity; the frequency of social networking negatively affects the open affinity; the frequency of online consumption negatively affects emotional stability and extroversion; the frequency of online learning positively affects extroversion, but the learning input negatively affects extrovers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all dimensions of social adaptability, while spare time online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other dimensions except open affinity. Therefore, we should start from the aspects of group characteristic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quality, student growth community, network values, etc.,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social adaptability.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experience; Internet media use; social adaptability

(責任编辑:程勇)

收稿日期: 2021-06-02

作者简介: 邵剑耀(1996— ),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发展、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能力高职学生
拓展训练对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的作用
篮球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
中学体育课堂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
体育与健康课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探讨如何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