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契合机制构建路径探析

2021-01-13 00:50吴立全马欣
知与行 2021年5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吴立全 马欣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两者在教育目标、教育价值和教育模式方面都存在高度的关联。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契合机制,是促进两者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高等教育革新的内在需要。为此,高校应当通过“集成式”的课程衔接机制强化思想引领,通过“内培外引”的师资培养机制加强师资建设,最终通过内外联动的实践育人机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契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308(2021)05-0066-07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明确要求各高等院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这在政策层面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相互独立地存在的,而是具有高度关联的特点,并具有交叉发展的态势。但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沿革的角度看,两者之间存在耦合度较低、互联性不强等问题,且两者都面临着滞缓各自发展的关键性屏障,限制了彼此的交叉相融。因此,高校要在革新育人举措上加砝码、创思路,构建好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契合机制,实现两者的内在契合,这对更好地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水平、提升高校育人质量都有着关键性的现实意义、实践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联性

(一)教育目标同向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都以实现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为目标。高校思政教育是学生成长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意识的形成具有强烈的引导效应,旨在通过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站稳政治立场、开发自身潜能、培育健康人格,从而切实保障国家培养更多信仰坚定、素质全面的接班人。而创新创业教育旨在通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实践训练,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这种发展是大学生在知识经济时代主体性价值的主要体现。相较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也更具直接性。在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化培养目标下,学生更容易在与社会相适应的综合素质方面得到提升;而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启发,从而让学生的成长行为不离主线、不失方向。两者“通过协同教学体系、社会实践及校园氛围”,“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协同增效”。[1]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存在一个教育特点,即通过调动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来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因此,两者在教育目标上是同向的。

(二)教育价值同归

当前,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节奏放缓,加之受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可能将长期存在一定的瓶颈性问题,前景不容乐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高校思政教育凭借其引领作用,提升学生服务国家战略的主体意识,引导大学生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巨大生产力,使大学生不单成为就业岗位的“拥有者”,也要成为就业岗位的“制造者”,促进社会经济水平和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其首要功能是培育学生,使之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养成创新创业素质、形成创新创业能力,并在高校教育者的引导下落实转化为创新创业行为,进而以创业者角色创造更多岗位,为国家分担就业压力,更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增添新动能。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者的教育价值同向,两者都体现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国家长远战略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和带动我国当前与未来的发展。

(三)教育模式趋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重视“理论+实践”的协同融合,两者均以理论知识作引导,在实践活动中促落实,在教育模式上趋同。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前提是掌握专业知识,思想政治教育更是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储备,两者都注重通过理论教学来传授知识,进而通过实践活动来推动教育目标落到实处。此外,两者在实践教学上也有相同之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说理引导、社会实践、对比分析等教育手段开展,形成一个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过程;创新创业教育则在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之外,还形成了案例教学、创业模拟、创新实践等独有的教学手段,构造一个面向各种现实问题并逐一破解的过程,这也正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活动为理论认知服务的另一种途径。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不是靠空洞说教灌输的教育方式来实现,而都是通过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来得以实现的,因此可以说,两者教育模式趋同,能够在实践中相结合、相促进。

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契合机制的应然性

(一)增强育人先进性的客观需要

高等教育应具时代性,高校思政教育应主动顺应创新创业的主题,促进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在国家层面,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实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加大力度培养具备高尚品德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证与前提条件。一方面,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阵地和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开展知识创新的高地,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对于高校来说,这既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高校应主动投身于国家发展浪潮,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顺应时代发展,培育时代新人,做好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为国家战略的持续推进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我国持续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工作,而培育一流人才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必然要求。在衡量一流人才的标准中,创新创业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标准。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不能忽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因此,高校要深度挖掘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契合的突破点,提高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稳步推进我国高等院校的高水平建设工作。

(二)增强两者协同性的有效途径

从学科类别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虽是相互独立的学科,但有着紧密的关联。两者契合机制的有效建立必定提升两者协同育人效应,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也必将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得到极大提升,有助于唤醒和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培养当代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品格。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入也必将使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在整体上得到显著提高,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能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使之提高主体站位,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这也表明,“创新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2]。通过两者的融合发展,可以检验两者的育人成果,在新的教育生态下赋予两者新的发展空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彼此交融,建立科学合理的契合机制,在契合点下形成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其产生的效应必然是事半功倍。

(三)提升两者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当前大学生群体就业具有选择范围广泛、效益导向明显等特点,他们对参与社会工作有着较高的意愿,希望通过实践来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更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对创业抱有较高的热忱。而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引与修正,在这个环节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以往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偏重理想信念的养成,部分高校甚至局限于理论性灌输教学,忽略了高等教育中应当着力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创新意识。同时,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过多地采用自主学习、社会调研、案例教学、学习讨论、参观交流、模拟实训等形式传授创新创业知识,而在创新创业道德培养、创新创业行为养成等方面不够重视,甚至十分欠缺。因此,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契合机制,在实践活动中强化两者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对现实活动的研判能力,使学生形成创新创业基本素质,既能较好地提升两者的育人效果,增强教育的时代性,也能创新两者的教育模式,更好地回应学生个人发展的实际需求。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契合机制的基本特征

(一)整体性

“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政教学作为整个高校教学生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结合既具有必然性,又具有必要性。”[3]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契合机制本身而言,创新创业教育应促进在校大学生进行社会角色转换,从各方面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除原有的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任务外,当下要更注重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和自主创业的能力,这就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契合机制的构建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通过意识形态教育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创新创业就业观念。要整合各自的资源与优势,相互协调,有机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占比,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注重磨炼意志、渗透思想,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育人效果,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因此,只有在两者统一的角度,才能真正将两者的整体性、协调性体现出来,才能更好地推动两者的发展进程,为高校教育赋予时代性,进而才能有效处理教育过程中的关系,实现预设的人才培育目标。

(二)导向性

创新创业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思政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价值引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最核心的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创新创业教育,从而形成创新创业价值观。创新创业价值观具有较强的导向性,这也使得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契合机制具备较强的导向性。第一,契合机制具有行为导向。大学生创业者是创业者中较为特殊的部分,在高校思政教育的正向影响下,他们的市场行为将存在鲜明的导向性,其市场目标、行为及效应能够与国家战略同频,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与重要意义。第二,契合机制具有目标导向。在创新驱动的新时代,契合机制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催生大学生创业行为为目标导向,通过市场价值来带动社会价值,既遵循理性的市场性需要,又遵循以诚信为核心的新型市场机制,并强调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第三,契合机制具有政治导向。思想的关键在于指导行动,但其首要前提在于传播,当前应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为抓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正向引导,以两者契合机制为契机,搭建互动性载体,例如发挥大学生优秀创新创业团队的示范作用,开展讲好创新创业事迹故事等活动,掀起创新创业热潮,引导“四有”青年加入创新创业队伍,在价值取向上达到个体与社会整体的合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契合机制应具有把握新时代、践行新使命的多维导向性特征。

(三)开放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根据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拓展内容,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关键一环,并不只是一个为大学生搭建的创新创业就业教育平台,还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智力支撑、人才支撑,这就需要注重与时俱进,接收和采纳有助于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各类信息,以更加开放的形式,更有效地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倍增效应”。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契合机制具有教育模式开放的特点。高校思政教育是思想育人的根本,作为高校育人的关键一环,需要形成“开源”的教育建设思路,突破教育的传统思维和框架,采用能够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注重从多途径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契合机制具有教育载体开放的特点。在两者契合机制的构建上,实践是重要环节。传统意义上,思政教育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更是创设实训平台,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教育载体多样。在两者融合的视角下,将打造更加多元的载体,两者契合机制也将更加具备教育载体开放性的特点。可见,两者的融合不是封闭的融合,而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特点的机制。只有用更长远的眼光去探寻两者协同育人的契合点,才能够使两者契合机制越來越完善,从而促使两者协同并进、融合发展。

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契合的着力点

(一)强化思想引领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国家推进创新创业战略的关键环节,必定要用思想政治教育掌稳航行之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第一,高校应将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也就是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十分明晰“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重要问题。作为新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创新创业教育要引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用正确的政治理论指导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把专业技能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能。第二,要突出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创新创业价值导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与国家发展的需要同心同向。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培植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第三,要从根本上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去化解各种参与者的利益矛盾问题。创新创业作为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活动,学生作为主导者,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道德观念与理性决策的矛盾。普通的理性创业者,通常会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价值追求,这就会产生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相冲突的情形,例如打压同业竞争者、避税漏税等行为。这就是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而产生的问题,从中也凸显出创新创业教育由思想政治教育掌舵的必要性。

(二)加强师资建设

从角色定位来看,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直接推动者和重要参与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契合机制中的关键一环。教师犹如契合机制中的轴承,承接着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方面重要内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互联互通,所以必须加强师资建设。一要培养具备知识条件的思想政治教师向创新创业导师过渡。思想政治教师具有天然的意识形态传播优势,应深入参与专业实践,把握前沿学科动态与创业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做到学科互融的软植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行为效率。二要引导具备理论素养的创新创业导师向思想政治方向兼容。创新创业导师可在教学环节中全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地位,以创业导师、思政教师双重角色指导孵化学生创业项目,对学生创业行为给予及时引导。三要打造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兼备的教师队伍。以往,高校教师往往精通于某一门学科,对旁系学科只是略有了解,达不到专业水平。在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的视角下,育人工作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我国目前情况看,很难在高校中找到同时精通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两学科的教师。上述一二方面的培养与引导,尽管不能完全打造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综合型专家,但可以基本满足现阶段对于教师的需求,高校可根据具体需要来匹配不同专长的教师。

(三)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终究是要将理论指导具象化为实践行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下的创新创业教育也需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目标驱动。第一,要加强实践与理论的协同效果,引导学生形成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是实践性活动,获得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渠道就是实践。但在创新创业的各项决策中,通常缺少思想政治作指引,因而影响创新创业活动,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主心骨”缺位的风险。而思想政治教育多是理论传授,在实践中常存在难以转化落实的情况。在社会主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同等重要,构建两者契合机制既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和创新创业教育政治性的重要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途径。第二,要创建平台,打造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习得创新创业技能,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所决定的必然趋势。例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就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以思想引领为本的创新创业实践内涵。

五、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契合机制的实现路径

(一)“集成式”的课程衔接机制

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课程体系的改造与构建是重要环节。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创新创业教育,课堂均是授课的主要载体。搭建“集成式”课程框架,促进教学内容衔接,是构建两者契合机制的有效途径。高校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扩展教学思路,拓深教育内涵,促进思想政治理论与创业实践的结合。第一,要精准定位课程契合点。与国外相比,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程落后,亟待开设大量的相关课程。在课程的设计中,不仅需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基本素质,也要把学生创新创业品格等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这也就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介入提供了空间。第二,要精准调整课程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须依据时代发展变化作出调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须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作为补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须引入思想政治作为纲领指导,使得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能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在接受创新创业训练时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引领,从而逐渐成为立场坚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第三,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要精准设计评价标准。高校教务部门应在顶层作出课程修订的合理设计,在制度层面作出明确说明,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相互关联、相互渗透,进而保障课程内容衔接机制的逐步推进。

(二)“内培外引”的师资培养机制

高等教育育人功能的提升关键在师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开展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契合机制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师资建设情况。目前,在思想政治教学中,高校往往对思想性、政治性给予较高重视,而对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认识不足。在此背景下,建立“内培外引”的师资培养协作机制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契合的关键。一方面,高校应加强教师的“内培”,即对具备一定条件的教师开展培训,包括对创新创业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和对思想政治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使教师队伍保持鲜明的政治导向和较强的时代特征。高校应建立制度化的教师培训机制,持续提高教师队伍业务水平,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双向培育的作用下打造一支一专多能的综合型教师队伍。这样的教师才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思维把脉、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指导,更好地培育具有正确价值取向的创新创业人才。另一方面,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还需“外引”。高校教师尽管具备一定资历,但相比于社会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创业经验仍显不足。这就需要从校外引入一批具有实战经验的企业家、专家学者等作为实践导师,加强师资力量,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在校外师资引进中,高校必须注重校外专家的政治背景和政治倾向,坚决杜绝价值观扭曲的“专家”登上讲台。这种专兼结合的教师结构,能够更好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从而高效产出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更加契合,进一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三)内外联动的实践育人机制

“实践教育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的一种途径”[4],它既是学生形成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环节。由此可见,实践是高校育人过程的关键,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知识、深化对理论学习的认识,进而实现深化高校育人功能的目标。因此,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契合机制的过程中,应着重把握实践环节的内容设计。对于高校内部来说,应整合自身资源,从上至下进行梳理,从育人目标、组织结构、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等方面挖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交叉点,并统筹组织开展,从实践层面上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相互融合,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高校有关部门可组织开展具有“红色底色”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调动学生组织的力量,例如学生创业团队、学生社团等,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高校外部来说,高校应与企业、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形成联动,将课堂引至校外,使课堂更贴近社会实际,让学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体会课堂理论知识转化的获得感。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校内活动还是校外实践,高校都需要对整体教学内容实施统一把控,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同性,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契合。这样,既延伸创新创业教育链条,又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纵向巩固两者的育人成果,为向国家输送高素质人才提供有效保障。

[参 考 文 献]

[1] 徐纯正.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0):92.

[2] 钟强,刘月秀.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关系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2):80.

[3] 刘洪波,熊继承.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机制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7,33(4):101.

[4] 李兰晶.对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0):81.

〔責任编辑:余明全〕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