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昌,王淑英
(1.河北北方学院 法政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刘裕是南朝刘宋的开国君主。刘裕改革是指东晋义熙元年(405)至刘宋永初三年(422年)的各项改革,史称义熙改革。东晋末年政治黑暗,“晋自中兴以来,治纲大弛,权门兼并”[1]27。士族地主残酷剥削百姓,疯狂兼并土地,广大劳动人民被迫沦为世家大族的佃客。统治集团连年混战,民生凋敝。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刘裕果断地推行义熙改革,成效显著。
东晋末年政治黑暗,士族地主残酷剥削百姓,统治集团割据混战,社会阶级矛盾极其尖锐。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士族深受玄学影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崇尚“无为”。孝武帝晚年不理朝政,“溺于酒色,殆为长夜之饮”[2]241;辅政大臣司马道子滥用私权,“鬻刑之货,自走权门,毒赋年滋,愁民岁广”[2]243;士族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3]。从军队方面来看,储存的军粮被大量偷盗,朝廷却不敢过问,“如往年偷石头仓米一百万觚,皆是豪强辈,而直杀仓督监以塞责”[4]3055。从赋税方面来看,太元元年(376),东晋政府宣布用按人口收租替代度田收租制度,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由此可见,东晋末年统治腐朽,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东晋士族起源于东汉世家大族,东晋王朝在建都江南时得到了南北士族的大力支持,士族势力达到顶峰。东晋以王、谢、桓和庾4家为代表,这些世家大族凭借政治地位残酷剥削百姓。政治上,世家大族垄断国家政权权力,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盖中正之设,于损政之道有八”[4]2527,魏晋以来选拨人才的九品中正制遭到极大破坏,寒门子弟很难踏入仕途。经济上,他们不仅封山占水,而且残酷地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有田万顷,奴婢数千人”[2]1845,很多被吞没土地的百姓被迫沦为士家大族的佃客。孝武帝时期,“殆无三日休”[2]3313,徭役十分沉重。士族地主的残酷剥削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太元八年(383),谢安率领以北府兵为主力的东晋军队与前秦交战,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前秦,瓦解了来自外部的威胁。然而,统治集团内部纷争却愈演愈烈。隆安元年(397),青兖两州刺史王恭和荆州刺史殷仲堪以讨伐王国宝为名反对当权的司马道子。隆安三年(399),桓玄借荆州水灾之际火并殷仲堪和杨佺期,夺取了荆、襄两州,控制了长江中上游地区,桓氏集团形成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同年,司马元显征发奴客为兵,奴客不愿意参军,拥有奴客的士家大族也因为丧失劳动力而不满,“东土嚣然,人不堪命,天下苦之”[2]1737,直接导致孙恩与卢循起兵叛乱,叛乱长达13年,席卷大半个江南地区,动摇了东晋的统治。
刘裕通过镇压地方割据势力壮大了自己的军事力量,也领悟到人民力量的强大,决心对东晋积弊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以巩固其统治。
义熙元年(405)至永初三年(422),刘裕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刘裕为了打击士族和缓和矛盾,采取了推行土断、整顿吏治、选贤任能和缓政减刑等措施。
1.推行土断
义熙九年(413),刘裕以整理户籍为核心推行土断,土断范围涉及江淮流域和益州地区。具体办法有:第一,合并或裁撤侨郡县。义熙九年(413),撤销芙湖县,将其并入襄垣县。第二,南方旧郡县割领土给侨郡县。义熙九年(413),“始分廣陵郡立山陽郡及山陽县”[4]3218,把原属南方郡县的一部分领土分给侨郡县。第三,调整区域管辖权。新获实土的侨郡县由南方原郡县管辖,旧郡县被分割出的领土由新立的侨郡县管辖,目的是防止州郡与所属郡县相互隔越。
2.选贤任能
采用汉代推举孝廉的方法选拔人才。义熙七年(411),刘裕恢复汉代推举孝廉的制度,“申明旧制,依旧策试”[1]28,通过推举孝廉的方法来选拔人才。永初二年(421),“二月己丑,车驾幸延贤堂策士州郡秀才、孝廉”[1]56,采用汉代推举孝廉选拔人才的制度。
刘裕重用寒士,主张按照九品中正制初置时“唯才是举”的原则选拔人才。他不计较官员的出身,只重视他们的品行和能力,重用了一批出身卑微的人,如朱龄石、刘穆之、檀道济、王镇恶和赵伦之等。其中,刘穆之曾担任尚书左仆射一职,“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1]1306,成为刘裕的股肱之臣,沈约曾给予刘穆之“一代宗臣”的评价。
3.整顿吏治
刘裕改革政制。他吸取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严厉打击士族,削弱方镇,明确规定荆州府置将和官吏的数额,“荆州府置将不得过二千人,吏不得过一万人”[1]57;规定其他州府置将及官吏的数额为“州府置将不得过五百人,吏不得过五千人”[1]57。义熙八年(412年),州郡县吏“皆依尚书定制实户置”[1]29,按照规定程序任用官员。
此外,刘裕还治理刑狱。永初元年(420),刘裕下诏“其有狱讼亏滥,刑政乖愆……皆当具以事闻”[1]54,派遣中央官员到地方审理案件。同年十二月,“车驾延贤堂听讼”[1]56,刘裕亲自平理狱讼,“主者处案虽多所谘详,若众官命议,宜令明审”[1]57,对于一些存疑案件下令重新审理。
4.缓政减刑
义熙八年(412),刘裕对触犯法令的受刑者实行宽赦。永初元年(420),“其有犯乡论清议、脏污淫盗,一皆荡涤洗除,与之更始”[1]54。永初元年(420)八月,下诏“又制无故自残伤者补冶士实由刑政繁苛,民不堪命,可除此条”[1]55,对故意自残躲避冶炼劳役的百姓实行宽赦。
统治集团长期割据混战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刘裕采取了轻徭薄赋、弛山泽之禁及发展商业等政策。
1.轻徭薄赋
针对江南百姓赋税沉重的问题,刘裕采取轻徭薄赋的措施,减轻对百姓的剥削。义熙八年(412),下令严禁地方官滥征租税,“凡租税调役,悉宜以见户为正……台调癸卯梓材,庚子皮毛,可悉忊省,别量所出”[1]29。永初元年(420),又下令减免租税,“逋租宿债勿复收”[2]202。刘裕释放奴客还乡,“先因军事所发奴僮,各还本主”[1]55。还减轻徭役,“运舟材及运船,不复下诸郡输出,悉委都水别量”[1]54。
2.发展生产
为发展生产,刘裕采取了兴修水利、招抚难民、释放刑徒和借贷百姓种粮等方法,减轻对百姓的剥削。其一,兴修水利。义熙十二年(416),“先遣(毛)俢之复芍陂,起田数千顷”[1]376。其二,招抚难民。永初三年(422),“秦雍流户悉难入梁州。庚申,送紵贮绢万匹,荆、雍州运米,委州刺史随意赋给”[1]59,及时解决流民的生存问题。其三,释放刑徒。永初元年(420),下诏“长徒之身,特皆原遣”[1]52;永初二年(421),“车驾祠南郊,大赦天下”[1]56。其四,借贷百姓种粮。每年春种时,对一些没钱买种子的百姓给予低利率的贷款。
3.弛山泽之禁
对士家大族肆意兼并土地和封山占水等现象,义熙八年(412),刘裕下诏,“罢临沂、湖熟皇后脂泽田四十顷以赐贫人,弛湖泽之禁”[2]264,将皇后私占的肥田湖泊收归政府,且禁止士家大族封山占水向百姓收税。
4.发展商业
为发展商业,刘裕明确规定“台府所需,皆别遣主帅与民和市,即时裨直,不复责租民求办”[1]54,即政府所需求的东西都要去市场购买,不能向百姓摊派,也禁止官员向工商业者强制征发。市税方面,“市税繁苦,优量减降”[1]55,适当减少交易繁多的税项,提高商人经营的积极性。
刘裕是著名的军事家,为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在军事上他采取了革新战术和严明军纪的措施。
1.革新战术
在兵力配置上,刘裕大胆采用步军和水军多兵种联合作战的方式,在镇压孙恩叛乱中“领水军追讨至郁洲”[1]3,水陆各军密切配合,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在战术指挥上,刘裕采用“却月阵”提高防御能力,又将弩和槊两种兵器有效地结合起来,“龄石所领多鲜卑,善步槊”[1]20,以增强杀伤力。在军事思想上,刘裕适时选择战机,料敌制胜,出奇用诈,屡建奇功,“高祖多设伏兵,兼置旗鼓,然一处不过数人”[1]2。
2.严明军纪
在治军统兵中,刘裕身先士卒,既严明军纪,又体恤将士。刘裕在作战中身先士卒,“高祖躬先士卒以奔之,将士皆殊死战”[1]16,屡战屡胜。他治军严格,“唯高祖法令明整,所至莫不亲赖焉”[1]2。除此之外,刘裕还体恤将士,每次作战胜利后都把珍贵珠宝分给将士,“其余珍宝珠玉,以班赐将帅”[1]42,并对将军和士兵们论功行赏,“自元帅以下至於将士,并宜论赏”[1]5。
刘裕为改变魏晋玄学所带来的不良风气,确立了振兴儒学的方针。一方面,重视学校教育,着力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广收遗散书籍,为保留文化典籍作出了巨大贡献。
1.发展教育
刘裕虽是行伍出身,文化水平不高,但很重视教育。他多次聘请儒学大师周续之来京师讲授儒学;采用国学经典为教材,“此《国风》所以永思,《小雅》所以怀古”[1]58;选备良师,“陶奖童蒙,选备儒官”[1]58;修建学校,“故爰自盛王,迄於近代,莫不敦崇学艺,修建庠序”[1]58。
2.广收遗散书籍
自西晋以来,经典书籍遗失大半。刘裕北伐时,“俾旧阙之旧,复集万国之轸,东京父老,重瞩司隶之章”[1]59,将流散中原各地的图书运回建康收藏。刘宋初年,官方所藏图书已达6万多卷,刘裕为保护汉文化书籍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南朝国家藏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裕在政治上推行土断、选贤任能、整顿吏治和缓政减刑,缓和了社会矛盾;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弛山泽之禁和发展商业,促进了经济发展;军事上,革新战术且严明军纪,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文化上,发展教育并广收遗散书籍,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义熙改革历时18年,成效十分显著。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为“元嘉之治”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刘裕吸取东晋灭亡的教训,采取一系列打击士族豪强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推行土断是刘裕打击士族豪强最具代表性的做法,也是历史上推行土断最彻底的一次。刘裕在整理户籍和调整行政区划的基础上,把逃亡的农民和被士族豪强隐藏的户口清查出来,“使官府控制的服役纳税的民户大增”[5],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兵役来源,打击了东晋士族豪强的势力。选贤任能,大量重用寒人,改变了东晋以来士家大族垄断政治的局面。整顿吏治,裁减官员有利于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刘裕还吸取东晋末年农民起义的教训,采取缓政减刑的政策,稳定了社会秩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明朝思想家王夫之评价刘裕“裕之为公与天下,烈于曹操”,认为刘裕是自汉以后到唐以前这段历史中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6]。
东晋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比较安定,北方士家大族带着众多的部曲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大量的劳动力,有利于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土著居民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同江南水稻种植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此外,刘裕作为一位开明的皇帝,采取轻徭薄赋和劝课农桑的措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刘裕还利用江南湖泊纵横与水源充足的特点,兴建了大量农田水利工程,便利了农田灌溉,增加了农田耕种面积。“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牣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1]1540,使江南充分展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义熙改革使南方经济蓬勃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刘裕是凭借显赫战功登上政治舞台的。元兴二年(402),刘裕在平定孙恩叛乱中英勇奋战,一举成名。接着,部众推举“高祖为盟主,移檄京邑”[1]7,各地纷纷响应,同年三月,刘裕率军进攻覆舟山,以火攻击溃桓玄守军,桓玄弃城西逃。刘裕进入建康城,派遣将领追斩桓玄,同时迎晋安帝复位。义熙六年(410),刘裕击败卢循起义军,被授予太尉一职,之后相继铲除刘毅和司马休之等地方割据势力,收复了荆、扬二州,基本上统一了南方。与此同时,刘裕还进行北伐。第一次北伐,水陆并进,攻灭南燕,收复山东失地。第二次北伐,刘裕派遣朱龄石和王镇恶攻灭后秦,以却月阵大败北魏,收复洛阳和长安二都。刘宋初期,潼关以东、黄河以南直至青州已为南朝版图,这使江南地区能够长期保持相对平稳的状态,为“元嘉之治”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于斯为美,后言政化,称元嘉焉”[7],李贽称刘裕为“定乱代兴之君”。
义熙改革为“元嘉之治”奠定了雄厚的政治基础,也奠定了南朝各代的政治格局。义熙改革不仅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中,也起着不容忽视的历史作用。刘裕出身寒门,起于乱世,依靠北府兵及其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逐步建立起了刘宋政权。为加强中央集权,刘裕严厉打击士族豪强,采用汉代举孝廉的方法选官用人,重用寒士,改变了士族豪强世代把持中央和地方重要官职的局面。田余庆认为“刘裕是门阀政治的掘墓人,门阀政治终结于刘裕之手”[8]。刘裕本人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采用多军种联合作战的方式,发明了“却月阵”,并将弩和槊两种兵器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些军事战术的创新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使他迅速统一南方并取得两次北伐战争的胜利。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赞誉刘裕:“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刘裕主持的义熙改革巩固了中央政权,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为宋文帝时期“元嘉之治”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李贽称他为“南朝第一帝”[9],鲁迅也夸赞其是“南朝唯一值得肯定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