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涉农院校基层党组织助力扶贫工作的路径探索与实践
——以河北北方学院农林科技学院为例

2021-12-07 09:47曹婷婷尚金龙贾飞霞
关键词:农林攻坚精准

张 杨,曹婷婷,袁 媛,尚金龙,贾飞霞

(河北北方学院 农林科技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1],越是进行脱贫攻坚,就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全面胜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中国共产党下一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党中央围绕“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决策,高等涉农院校基层党组织应结合政治责任、使命担当和现实需要等多个方面,深刻领会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强大动力。

一、高等涉农院校基层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

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抓好教育这一脱贫攻坚根本大计[2]。教育是阻断贫困代系传递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切实发挥对扶贫工作的引领推动作用。高等涉农院校基层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的优势不仅体现在人才输出和技术支持上,更体现在其先进的思想、优良的作风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上。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教师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一线扶贫工作中,精准地发现致贫原因,提供科学的决策建议,有效地补足贫困地区人力资源薄弱的短板,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可见,高等涉农院校基层党组织在扶贫工作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对开展脱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等涉农院校基层党组织扶贫工作现状

目前,中国正处于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3]。高等涉农院校基层党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加强基层党的组织建设作为党建扶贫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有力地推动了脱贫攻坚战的顺利开展。但高等涉农院校基层党组织在实际扶贫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帮扶不紧密

高等涉农院校拥有大量业务能力强且综合素质高的党员教师和党员学生,具有较强的组织优势与技术优势。但在实际扶贫工作中,只有小部分人员参与扶贫一线工作,且主要的帮扶形式仍是选派优秀党员干部组成驻村工作组开展脱贫帮扶工作。虽然这些党员干部主动性强,积极性高,肯抓实干,但大部分优秀党员教师迫于科研压力和教学压力无法积极投入到扶贫工作中,使得脱贫工作较难形成强大推动力。此外,大多驻村扶贫干部的扶贫时间仅为1年,新人入村会有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当他们能完全适应并真正投入到扶贫工作时往往也是其即将离开扶贫岗位的时候,且高频率更换扶贫工作者也会导致扶贫工作的连续性不强。

(二)帮扶不精准

高等涉农院校党员干部大多以第一书记身份驻村帮扶。但他们中部分人员缺乏行政工作经验,管理能力不足,在人员调动和任务分配上容易出现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扶贫工作的延续性。他们在担任第一书记期间还会接到很多具体的事务性工作,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地走访和科学调研,导致对所帮扶地区整体经济情况的研判和对所有贫困户的摸底调查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扶贫工作的准确性。此外,部分高等涉农院校与定点帮扶地距离较远,在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不仅影响高等涉农院校党员干部专业优势的发挥,还影响其对贫困户的识别及对贫困原因的分析。同时,贫困地区往往自然条件艰苦,经济发展落后,人口素质偏低,造成当地脱贫致富见效慢,这些都会影响当地贫困群众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帮扶不全面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考察时明确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4]可见,要真正实现脱贫,就必须在经济上有稳定的产业支持,也就是要实现产业扶贫。所谓产业扶贫,是指贫困地区依托前期扶贫效果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产业,使贫困群体能够依靠此种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机会的一种模式。因此,要在贫困地区建立扶贫产业,就要有政策保障、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以及龙头企业带动,以此形成产业模式。高等涉农院校为扶贫工作所选派的人员大多为农业专业人才,他们能在农作物种植、植物保护以及育苗育种等方面提供有力指导,但对于建立扶贫产业尚能力不足,加之农民群体会在产业建立和发展中产生跟风行为,导致扶贫点农业产业规划盲目、目标模糊以及缺少特色,无法形成产业模式,也无法发挥产业的示范与引领作用。

三、高等涉农院校基层党组织助力扶贫工作的路径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应有之义,关系到党的发展全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程,更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建设目标。作好精准扶贫以及预防返贫工作是高等涉农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河北北方学院农林科技学院在完善自身建设的同时重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从组织领导、志智双扶与产业扶贫等方面为农村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帮助。

(一)加强组织领导,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

河北北方学院农林科技学院坚持贯彻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把扶贫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支持和引导,切实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牢固树立全院“一盘棋”思想,凝聚资源,充实力量,形成较强的扶贫合力。完善扶贫保障机制,鼓励更多青年党员教师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对定点扶贫地的帮扶与支持力度;建立校村两地联动工作机制,定期召开校村联席会议,针对定点扶贫地存在的问题,选派相关专业的党员教师亲赴当地调研指导,多个不同研究方向的专业教师一对一帮扶,面对面指导,提升扶贫精准度;积极开展学生党员暑期支农项目,通过“驻村干部全年支农+大学生暑期支农”的形式实现全院师生“齐抓共建引领乡村发展”;开展扶贫主题党日活动,带领全体党员师生深入扶贫一线,重温入党誓词,共同探讨脱贫攻坚难题,牢固树立党员师生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宗旨意识,坚守三农情怀。

(二)重视志智双扶,形成脱贫致富内驱力

精准扶贫,解决制约当地发展的精神贫困是关键。河北北方学院农林科技学院充分认识到帮扶不是一味地给予和投入,而是要“按需帮、扶根本、着长远”。一方面,扶贫党员干部通过持续强化自身政治素养,引导贫困群众摆脱“等、靠、要”的思想,敢于拼搏,敢于奋斗;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学科专业和师资团队等方面的优势,组建党员农事培训团,通过农业知识理论宣讲和农业技能培训等形式对当地农民、农业科技人才以及基层领导干部进行系统培训,建立和完善乡村农业人才队伍,提升帮扶对象脱贫致富内驱力。同时,健全专业人才对接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学院优秀毕业生回乡创业,利用所学知识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农业发展的新路径、新思路和新方法,逐步与扶贫地区形成人才共享、资源共享与成果共享的良性循环局面,建立长效的且适应当地发展的专业人才对接机制[5]。2014-2020年,农林科技学院扶贫工作持续开展且扶贫次数逐渐递增(表1),进一步带动了优秀毕业生的返乡创业意愿,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一线扶贫工作。

表1 农林科技学院2014-2021年扶贫活动次数统计

(三)农业产业两手抓,扎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河北北方学院农林科技学院结合扶贫乡村现状设计攻关项目,定位好扶贫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现状,坚持“因地制宜+因贫施策”扶贫方针,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探索构建产业扶贫路径体系,做到精准扶贫。一方面,联合校内其他专业的专家、教授以及学术带头人统一研究扶贫工作需要什么、应帮什么和解决什么,集中选派相关专家联合攻关,助力乡村振兴;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自己在社会服务过程中积累的社会资源,遵循劳动分工的客观要求,寻求各类市场和企业的帮扶。近年来,河北北方学院农林科技学院全员聚力全方位发力,利用校企合作优势充分构建起当地农业产业链,实现了“将新技术引进来,当地农产品走出去”的目标。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载体作用,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与服务对象之间的项目合作与技术支撑,实现农业科研的优势互补与资源互享,使脱贫工作更接地气、更有成效且更具连续性。

综上所述,高等涉农学院是全方位精准扶贫的重要参与者。高等涉农院校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高等涉农院校党委应继续抓好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基层党建+精准扶贫”工作原则,充分发动基层党组织力量,实现“人才下得去、项目上得来、效果看得见”的培养目标,有力推进扶贫“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带脱贫,真正成为打赢脱贫攻坚与实现乡村振兴的先锋队和生力军。

猜你喜欢
农林攻坚精准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