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荷
[摘 要]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学生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阶段,要通过“多读多写”这一有效途径进行培养,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读多写;积累;运用;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3-0007-01
小学语文教学要充分认识到多读多写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教师过多的讲授,弱化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利于其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因此多读多写应引起我们广泛的重视。
一、多读多写,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学生才能够准确生动地表情达意;相反,语言积累贫乏,写作时搜肠刮肚也无话可说。那么,怎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呢?多读多写是一条好的途径。
著名诗人和学者闻一多在新婚之时、亲朋贺喜之际仍然不辍读书学习。相声界具有开创性的一代宗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但为了一部明代的笑话书《谑浪》,四处寻找,顶风冒雪去北京图书馆,连续抄书十八天,不断积累。威廉·莎士比亚从小就喜欢读书,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他在看完多部戏剧之后,开始疯狂地创作,共写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还有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最终成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综上所述,这些中外语言大师之所以能够成功,都离不开前期的不断积累,多读多写才能聚沙成塔,积水成渊。
二、多读多写,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运用语言,要做到准确、生动、形象,而且要力求做到富有内涵和韵味,令人读后如饮佳酿,满口余香,回味无穷。而多读多写才能够体会他人语言运用的妙处,明白自己语言运用方面的不足。
古人在语言运用上十分讲究,为了炼字炼句,他们苦心经营,不知留下了多少文坛佳话。贾岛在创作《题李凝幽居》时,对于“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两句诗是用“敲”还是“推”,他反复思考没有定论,不知不觉就走到了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最后韩愈帮他定下用“敲”这个词,他俩也因此成了朋友。读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时,我们明白了作者是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月亮人格化了,让月亮把自己对友人的同情与思念带到夜郎去。再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和“惊”皆经过精心的锻炼。春来了,鸟语花香,但由于国家遭逢丧乱,小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反倒使诗人溅泪惊心了,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景的艺术表现手法……只有多读多体会,才能够明白古人遣词造句的匠心,才能够提高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多读多写,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以理解能力为核心,包括认读能力、感受能力和记诵能力。通过多读多写,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文本的认读能力,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促进他们其他能力的提升。
小学生对于文言文比较陌生,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利用早读课、课中、课后等不同时间段,指导学生多读多背,形成古文阅读的基本语感;同时可以利用课外文言文学习进行拓展,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视野,积累文言词汇,熟悉文言句法。
而对于现代文阅读,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同一類文体的多篇文章,帮助学生在多读多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掌握这一类文体的基本阅读方法,从而快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一般的写人记事类文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归纳概括人物的典型事迹,去感受人物的思想品质;议论性文体则通过分析归纳,读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理清作者的观点和做法;说明文要指导学生围绕说明对象的特征展开阅读;散文则要注意“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着重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思……多读不是一味地求多,而是要在多读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举一反三。
在多读的基础上,要加强学生的模仿写作,让学生在不断写作的过程中体会每一种文体的特点,通过自身实践获得更加深刻、更加有味的体验,从而反过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多读和多写,读写结合,不断积累,不断思考,形成了一些朦胧的共性认识和感受,这就为今后思维的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这时候,如果教师能够恰当引导,就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判断和推理,从而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