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有效问题引领数学教学

2021-01-11 01:08黄勤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有效问题小学数学

黄勤

[摘 要]小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的阶段,认知能力和理解水平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计有效问题,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展开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刺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有效问题;小学数学;启发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2-009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才的要求越发的严格,不仅要有专业的水平,还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从小学阶段开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解题技巧,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有效问题,提出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高速转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设计启发性问题,加强新旧知识联系

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个章节的知识看似是孤立存在,实际上却与前后章节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前后知识的联系,找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进行新知识的探究,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重新构建认知结构。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教师可先带领学生复习“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如71.75÷25,让学生回忆并说出相应的计算法则。当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后,教师导入新课,出示71.75÷2.5、71.75÷0.25等题目,在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异同后提问:“算式中的除数都是几位小数?怎样才能将除数转变为整数?假如除数转变为整数,想要保持商不变,那么被除数应该如何转变?应该怎样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问题,逐步领悟和掌握了相关知识,学会了如何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教学中,让学生先进行旧知识的复习,然后根据课本内容引入新知识,学生在已经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的学习会更加迅速、深入。由浅入深的学习,能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提升,增强课堂教学效率。

二、设计思考性问题,突出教学重难点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实现的,需要教师为学生创建一个适宜的环境,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数学教材,正确把握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适合学生的、难度适宜的思考性问题,让学生以问题为导线,找到思维的起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学习要领,从而提高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小学生想象力有限,教师想要单纯地通过讲授就让学生清楚地认知和掌握“余数小于除数”很不容易,所以这部分知识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可在给学生讲授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之后,让学生多次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算式演练。通过练习,学生会很快掌握相关计算方法,能够迅速而准确地答题。这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在有余数的除法计算中,你有没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提醒大家呢?”这时,学生以帮助他人为前提,迅速展开思考,热烈地交流、讨论,最终得出结果:余数小于除数。

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某一时刻恰当地呈现一个思考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有效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愈发浓厚,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三、设计灵活性问题,深化学生数学认知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需要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小学生年龄小,还没有形成很好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因此,教师可利用问题引导和强化学生對数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习技巧,形成相应的数学能力。

例如,“行程问题”中的一道题目:一艘轮船携带的柴油量最多可以满足自身航行6小时。这艘轮船驶出时为顺风,航速为30千米/小时。驶回时恰逢逆风,航速为顺风时的4/5。请问这艘轮船最多行驶多远就必须返回?教师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题方法。学生1:“这艘轮船是往返航行的,所以驶出的路程和驶回的路程是相同的。假设航行最远的时间为x小时,驶回的时间就应该是(6-x)小时,可以得出30x=30×4/5×(6-x),x=8/3,行驶的距离就应该是30×8/3=80(千米)。”学生2:“先计算逆风的航速30×4/5=24(千米/小时),然后假设驶出的最远距离为x,再根据时间关系就可以得出x/30+x/24=6,解方程后就可直接得出行驶距离为80千米……

案例中,教师巧妙利用例题,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让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多角度思考,找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更加灵活,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设计指导性问题,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用眼观察、用心记忆、用嘴表达和用手操作的过程,许多知识的学习,如果只是简单的背诵,很难让学生形成深刻的记忆,这就导致考试过程中,学生明明感觉会做,但又不知从哪入手解决。而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形成更加深刻、更加牢固的记忆。因此,教师可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指导性问题,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不断思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时,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一些圆柱体和球形用品,并认真地看一看,仔细地摸一摸,再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认真观察后说:“圆柱有上、下两个圆形的面,中间是圆形的桶状。”这时,教师从盒子里拿出一个圆柱体和一个球,将它们放在桌子上,学生用手轻轻地一推,它们就动起来了。教师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一个个都很兴奋,答道:“它们都会滚动。”教师继续引导:“它们的滚动方式是一样的吗?”学生认真思索后,答道:“圆柱只能前后滚动,而球可以朝着任意方向滚动。”这时,一个学生在滚动自己准备的“圆柱体”时发现,它在滚动时会转起圆圈。教师可指导学生观察这个“圆柱体”的上、下两面,看能发现什么。学生会发现:滚动起来转圈的上、下两个面的大小是不相同的,从而得出这并不是圆柱体。

就这样,学生在教师一步步的提问、引导下,先是形成对圆柱体和球的正确认知,再进一步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两者的异同,感受到了发现知识的乐趣,提高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 徐莹.小学数学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J].科普童话,2020(1).

[2] 赵瑾.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运用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

(责编 黄春香)

猜你喜欢
有效问题小学数学
设计有效问题,引领数学教学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的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