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的几点建议

2021-01-11 01:08樊朝霞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问题情境小学数学

樊朝霞?

[摘 要]目前启发式教学在数学课堂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呆板,“讲授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屡见不鲜;设问方式单一,缺乏启发性,课堂单调乏味。开展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时,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精准选取启发点,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并重。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小学数学;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2-0039-02

“启发”一词最早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谓“启”指的是教师的引导、点拨,“发”指的是学生的思维生长过程。启发式教学指的是教师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真知,发展思维能力。就目前课堂现状来看,启发式教学在数学课堂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呆板,“讲授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屡见不鲜;设问方式单一,缺乏启发性,课堂单调乏味。笔者通过研究,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小学数学课堂开展启发式教学的几点建议,以期为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支撑。

一、有效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探索和思考的原动力,思考是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有效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由此激发课堂活力,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需要注意的是,问题情境除了需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外,还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教学片段1】 分数的意义

师:话说悟空上天庭盗取了两葫芦仙丹,偷偷地分给八戒吃。悟空把第一个葫芦里的仙丹的[13]分给了八戒,可是贪心的八戒并不满足,吵着要分第二个葫芦里的仙丹的[12]。想一想,八戒聪明吗?

(神话故事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开始兴致盎然地思考起来。)

生1:八戒真是既贪心又聪明,[12]当然要比[13]多。

生2:谁知道两个葫芦里的仙丹是不是一样多呢!

生3:单位“1”不一样。

师:对。[12]是把第二个葫芦看作单位“1”,[13]则是把第一个葫芦看作单位“1”,故事中并没有说第一个葫芦和第二个葫芦里的仙丹数量一样,所以并不能保证第二个葫芦的[12]一定比第一个葫芦的[13]多。

生4:对。

生5:看来八戒并不是真的聪明啊,他只是比较贪心而已。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是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式之一。教学中,教师以“分仙丹”的故事导入,抓住了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思考问题。当学生对八戒能否分到更多仙丹产生疑惑时,教师适时引入单位“1”的分析,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理解与掌握了知识。

二、精准选取启发点

选取科学的启发点是启发式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教师只有精准选取启发点,才能够高效启发学生思考,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选取启发点时要注意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启发点的选择要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首先要确定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能够掌握哪些知识和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只有搞清了这三个问题,才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启发点,启发学生思考,在自然而然中引发学生的“愤”和“悱”。二是启发点的选择要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启发点的选择应该是“务实”的,而不能“为了启发而启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考直达本质,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片段2】三角形的面积

师:怎样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生1: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师: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是不是也可以采用转化的方法呢?

生2:是的。可以把三角形轉化成学过的图形。

师:应把三角形转化成什么图形呢?

生3: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生4:可用割补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生5:不行。用割补法根本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师:那应采用什么办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呢?

生6:可采用拼接法。

生7:我发现两个三角形根本就不能拼接成平行四边形。

师:两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自然无法拼成平行四边形。你们可以试着用两个等底等高的三角形拼接。

生8:还是不行。尽管这两个三角形的底和高都一样,但是它们还是无法拼成平行四边形。

生9:我知道了,两个三角形必须完全一样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就像这样(如图1)。

生10:是呀,只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学中,教师围绕着“转化成什么”“怎样转化”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引发学生思考。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后,学生一般都能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但是对于“转化成什么”“怎样转化”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教师围绕这两个问题精准设计启发点,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胜利的“果实”,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就能在最近发展区有所成长。值得一提的是,转化思想是这一节课的精髓,教师立足于“转化”这一核心问题设计启发点,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感悟了数学思想,发展了数学思维。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并重

“启”侧重于教师的引导,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者、启发者和调控者,缺乏教师的主导,数学课堂将变得无序和低效。“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鼓励学生思考而不是强迫学生思考,要引导学生思考而不是代替学生思考。教师应避免空洞的理论传授,在教学中犹如穿针引线般引领学生。“发”侧重于学生思维的生长,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启发式教学要求打破学生在课堂上的被动地位和从属地位,让学生成为思考和探究的主体,成为知识产生和发展的体验者和感悟者。可见,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决定了其在注重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把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启”和“发”。

【教学片段3】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同分母加减法”,请计算[13] + [13]、 [15] + [25]、 [18] + [28]。

生1:[13] + [13]=[23]。

生2:[15] + [25]=[35]。

生3:[18] + [28]=[38]。

师:请计算[12] + [13]。

生4:[12] + [13]=[25]。

师:这样计算对不对呢?

(有的学生点头,有的学生摇头。)

生5:不对。[12]相当于“一半”,[25]还不足“一半”,[12]怎么越加越少呢?

师:生5的分析很好。那么,异分母分数相加时,为什么不能直接把分母和分子相加呢?

生6:它们的分数单位不一样。

师:为什么分数单位不一样,就不能直接把分母和分子相加呢?

生6:就好像5米不能和5厘米直接相加得10米或10厘米。

师:对。分数单位不一样,所以分母不同的兩个分数相加时不能直接把分母和分子相加。

师:那么,异分母分数应怎样加减呢?

……

上述教学中,教师连续的提问和启发犹如一根“看不见的线”给学生指引着思考的方向。在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并未影响学生的主体地位,无论是复习旧知还是试算新知,抑或是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析,学生都是整个探究过程的参与者和体验者。正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相得益彰,才体现出“启”与“发”的同重并举,更体现出启发式教学独特的优势和魅力。

总之,教师在开展启发式教学时应创设问题情境,精准选取启发点,做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并重,不断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意识,让学生真实体验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收获真知的基础上,增长智慧,感悟思想,提升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杨红梅.启发式提问驱动学生深度学习的探索与思考: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2).

[2] 林布仁,卢梅香.启发式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江西教育,2019(9).

[3] 章颖.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J].小学数学教育,2018(21).

(责编 黄春香)

猜你喜欢
启发式教学问题情境小学数学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