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龙
摘要:随着制造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增加,传统的岗前培训已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各企業必须要通过与专业院校合作,建设培训基地,开展专业技能大赛,并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提前从高等职业院校选拔满足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基于此,本文对高职教育技能竞赛的校企合作机制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技能竞赛;校企合作
引言:校企合作应贯穿于从中学到高职乃至本科的整个学术过程,同时,企业也应用相对较长的时间建设企业文化,帮助学生发展知识和技术素养。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高职教育技能竞赛的校企合作机制的角色逐渐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桥梁转变为校企合作的纽带。企业通过与高职院校合作,能够培养出素质更高、业务更熟练的专业人才,共同推动行业的持续发展。
一、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技能竞赛的重要性
(一)通过参与赛事提高企业知名度
由于部分企业都需要高职院校的技能人才,因此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的技能竞赛中,就能够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确保来年的招聘能够顺利进行。在职业技能竞赛的举办过程中,需要让企业充分参与到其中。企业参与到技能竞赛的冠名和赞助过程,不仅可以宣传企业,还能够让参赛的学生提前认识和了解相关的企业,在学生中提高企业的口碑。从而有助于企业了解最新的人才特色和职业岗位能力。
(二)通过校企合作提前寻找高素质人才
学生参与职业技能竞赛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向主办方展示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方式来获得企业的认可。企业也能够通过参与技能竞赛来全面了解目标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企业招聘的过程中选择优秀人才积累了一定的数据依据,从而助力人才招聘。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联合职业院校来培训优秀选手,以企业储备人才的身份帮助学生进行从学生到工作岗位的过渡和衔接,降低新员工的培训周期。
(三)巩固校企双方的合作平台
高职院校的技能竞赛能够以实践的方式来实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是检验学生职业技术的关键舞台,也是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关键联系纽带。校企双方共同搭建的竞赛体系能够给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学校的专业教师带来交流沟通的机会,从而让企业管理层更好的理解目前的学生的状态,让学校的专业教师能够更好的了解企业的技术发展趋势。学校需要从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上匹配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与竞赛内容,及时更新教学设备,将竞赛标准与教学理念融会贯通,通过校企合作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让教师和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与前沿知识,共同培养技术人才,实现校企双赢。
二、目前校企合作技能竞赛的现状
(一)学校并不重视校企合作办赛
任何比赛的开办都需要双方的领导给予充分的重视,这也是技能竞赛可以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然而,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领导并不关注校企合作类型的技能竞赛,而是将工作的侧重点放在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的技能竞赛中,所以说对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校企合作职业技能竞赛并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在目前的校企合作技能竞赛中,很多赛事的方案仍旧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比赛策划不完善,有的比赛缺失报名方式等基本信息,有的比赛缺乏应急预案,有的比赛的方案设置与专业课程知识模块的衔接不够密切。
(二)比赛项目设置不合理
部分比赛的项目设置不合理,从而导致学生并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参与其中。很多院校的现有职业技能竞赛虽然在表面的赛项中包含了本校的所有专业,但是其比赛的难度层次单一,很多赛项过难,没有符合低年级学生比赛的项目。特别是考虑到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综合素质一般,缺乏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只感兴趣实践操作类课程。涉及到校企合作的职业技能竞赛,如果比赛的项目设置不合理,那么学生的参与度就会更低。考虑到学习并没有对此类比赛进行足够的重视,缺乏鼓励学生的激励措施,因此参赛人数依然较少,覆盖面较窄。
(三)校方教师并无指导精力
只有教师重视校内职业技能竞赛,那么校企合作的技能竞赛才能够持续进行下去,保证比赛的规模化。然而,实际运行中有很多的负责进行项目指导的师资队伍建设并不健全,这主要是因为校方的指导教师的精力有限,有很多校方教师会因为各种学生工作和科研问题而没有精力来指导学生参加此类竞赛,这也就导致一些专业教师对校内职业技能竞赛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构建资源链,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高职教育技能竞赛的校企合作机制需要构建资源链,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可以通过冬夏培训班、以企业命名的学科技能竞赛等方式,与学校共同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开展“订单式”培训,能够更有效地匹配专业人才。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习参观,加深学生对企业和行业的了解。在互动交流中,校企之间能够就项目合作、技术问题、人才培养和引进等方面进行沟通,继续加强与相关产业的沟通和洽谈合作。企业可以通过参观工业、教育、科技和创新培训基地,近距离感受智能数字化对产业创新的魅力,共同努力促进产学研合作和技能培训,各学院的技术实力也能够真正匹配相关技术。当地政府也应构建产业资源链,在当地学校和企业之间架起桥梁,提供面对面寻找产学研合作的机会,实现各高校教师与其团队和企业的深度对接。[1]除了产学研合作,引进人才团队,帮助企业转型升级也应是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使命,要充分利用好科技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政府资源对接优势,共同推动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技能比赛中发挥更大作用,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比如说,以中餐主题宴会设计为主题的技能比赛,不仅能够对酒店餐饮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进行测试,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的进程,构建餐饮行业资源产业链,推动餐饮业转型升级。又如高职院校智能交通监控系统集成与应用技能大赛,通过深入学习贯彻第十九届关于“交通强国”建设的相关重大战略精神,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素养,为共同发展和共同开发符合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交通监控系统集成与应用技能大赛主要包括四个部分:集成电路设计与仿真、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仿真、集成电路功能测试和特定功能的实现。通过校企合作技能大赛,不仅能够加强专业建设,提高办学能力和竞争能力,还能够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四、加快需求对接,实现校企面对面
高职教育技能竞赛的校企合作机制需要加快需求对接,实现校企面对面。各地高职院校可以与当地企业联合举办招聘会,并围绕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等主题开展座谈会。组织当地高科技企业,提供职位。在招聘现场,学校应鼓勵应届毕业生积极参与,积极发送简历,并与拟招聘职位的招聘人员进行深入沟通,询问工作内容、薪酬、职业发展等情况。座谈会上,各院校主要负责人可以通过介绍学院发展现状、取得的成绩以及产教融合发展的相关情况,加快同企业的需求对接,加深交流合作。德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我们的校企培训模式可以在其身上汲取经验。德国接受职业教育的年轻人,在德国的双元制中,大约30%的时间花在职业学校学习专业理论,其余时间花在企业实践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收入、企业所有权和职业价值;同时,企业可以通过支付学生的学习费用和工资获得正式员工,这是德国的双重制度模式。[2]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和企业的需求,我国高职技能学校也可以安排年轻人开始职业体验,了解职位和职业需求,并尽早从心理层面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
比如说,为加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校企可以围绕“如何开展高效强化培训,确保竞赛成绩”这一主题进行赛前探讨,随后开展医学检验技术竞赛。企业可以安排在区域卫生系统检测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业务骨干承担培训任务,并为参赛学生提供实验室、临床标本、设备、耗材等培训资源。教师和学生需要鼓起勇气和信心克服困难,加倍努力,为学院和医院的联合培训作出贡献。这类培训会议和竞争比赛不仅能够为学院参加检验技能培训大赛搭建良好的平台,而且能够加校企需求对接。一般来说,对于网络信息安全领域,无论是本科生、高职毕业生还是中职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至少需要6个月的时间接受岗位培训。目前,在网络安全运维、网络安全渗透测试评估服务等相关行业中,全国每年缺口约140万人。因此,企业需要以校企合作为支撑,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加快员工的适应和成长速度。计算机行业和网络安全行业是更新和迭代最快的行业之一,他们对人才的需求更多地体现在专业素质方面,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训练。这就需要相关企业的培训人员提前进入学校,与学生面对面,帮助学生形成网络安全意识,了解行业规则,积累兴趣,挖掘潜力,并提前联系企业项目,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公司的要求和行业技能。
五、深入企业调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技能竞赛的校企合作机制需要深入企业调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更好地了解人才需求和就业竞争力需求,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应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调研,结合院校专业特点,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措施和建议,创新人才培育新模式,不断跟踪企业人才需求变化,积极实施多元化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接触企业文化和技能培训,通过与企业家的交流,实现学生的跨境培训和系统培训。企业也可以通过测试,提高员工专业理论水平,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培训内容应该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初步形成“聘用招生、企业招生、企校双联”的教育体系,充分体现“双学科”在高职教育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应聚焦产业创新、产教融合,聚焦“1+7”突破,坚持“教育与培训并举”,开展高质量的企业新型学徒工作建设,坚持“五个引领”的工作要求,继续实现各院校的产教融合和校企高质量合作。[3]学校也可让企业和行业专家进入校园,参与教学和竞赛评估,通过竞赛优化培训教学方案,统一培训标准,实现与企业培训标准的有效衔接。
比如说,大赛可以围绕新能源汽车“三电”关键核心技术,设置动力电机拆卸与测量、充电桩组装与调试和新能源汽车故障诊断三大评估模块,将比赛地点设置在企业内部,加深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又如,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客舱服务和客舱应急职业技能大赛,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有效挖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比赛可以由理论计算机测试和两个实际操作模块组成,其中两个模块是“客舱紧急开门”和“客舱火灾/减压操作(两个选项之一)”。比赛的目的应是让参赛者更好地体验综合素质和团队精神,由企业和学校派出专业评委和命题小组进行理论命题和实际操作考核。在比赛现场,学校可以通过观察业内专家的示范来改进实践教学。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加深学校学生对企业的了解,鼓励学生在学校巩固专业技能和能力,培养安全感和责任感,也要更加重视服务竞争,实现校企共赢。同时,学院自身也可以实现“以竞争促教学、以竞争促改革”的目标。
六、提高赛项的覆盖面,深化与企业的合作
要想确保校企合作机制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技能竞赛的有效性,那么就可以在赛项设置上尽可能提高赛项的覆盖面,从学生的角度来进一步扩大参赛学生的群体。具体来说,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竞赛项目,从而增加高职教育技能竞赛的普适性,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将职业技能竞赛作为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要深化校企共同办赛的氛围,提高竞赛的宣传力度,加强多方的沟通频率,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所提出的校企深度合作需求。
例如,在进行高职教育技能竞赛的过程中,学校需要落实与企业的合作的模式,不仅要做到企业的赞助、冠名的经费支持,还可以让企业提供一定的顾问和裁判参与到竞赛中。在竞赛的筹备过程中,学校可以将设计好的竞赛方案展示给相关的行业和企业专家,让他们对企业项目进行论证,从而保证竞赛的办赛水平达到足够的水平。学校要深入与企业之间的交流,让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到评分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可以引入一些行业标准的评价模式,学习和企业共同建立竞赛评委组,确保竞赛的专业和公正,强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在方案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结合企业的生产项目,要把学校的技能竞赛与企业的生产实际进行融合,从而提高竞赛的普适性。因此,企业可以给学校提供系列的竞赛用品以及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到学生的指导过程中,设立一定的指导奖品激励,进一步提高学生和员工的参与程度,也能够提高企业员工对于学生的了解。在举办技能竞赛时,校方还可以邀请企业的相关领导和技术骨干到比赛现场进行观摩,从而促进潜在的校企合作意向。
七、提高赛后与企业的联系频率
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需要避免校企合作的形式化,要持续和廣泛的进行校企的沟通。不仅局限于办赛过程中,在竞赛结束之后,学习也需要提高与企业的沟通和联系,来联合企业进行丰富活动的开展。
例如,可以基于相关的企业特色在高职院校中举行系列产品展览会和竞赛经验交流会、校企交流座谈会,也可以把相关企业中的技术骨干邀请到学校中,向他们颁发兼职讲师证书,给学生讲授企业内部的最前言的技术发展方向,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德育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校企之间基于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从而深化赛后校企之间的合作。除此之外,还需要重视赛后的优秀科研成果转化。行业和企业专家在评审过程中提出的指导意见需要进行充分的重视,要将指导经验转化为项目意见,参考行业和企业的生产标准来改良相关的竞赛产品,进行优秀科研成果的行业转化。要参考行业和企业的人才要求,对校内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进行及时的修订。当然,利用校企合作,学校也可以与企业签署各种合作协议,除了在学校建立企业的实训实习基地来进行教学与生产融合之外,还可以适度选择那些在技能竞赛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到企业进行储备生实习,提前给予Offer的发放。当然,根据我国《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中的相关要求,很多的职业教育都需要进行校内教育以及校外的职业培训,而利用校企合作,就可以将员工培训引入学校中,让学校成为企业的第二个培训中心,给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深化校企间的合作,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总结:当今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警示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不应该是需要或是不需要,而是必须要办好。只有高等职业教育运行良好,才能奠定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教育事业的基础。通过职业教育,我们可以帮助那些适合技术岗位的学生获得更好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为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谷保平,高鹏超.技能竞赛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J].大学,2021(19):40-43.
[2]李云伟.以职业技能竞赛带动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0(02):46-47.
[3]蔺文刚,孙晓微,赵波.高职院校学生技能竞赛的探索与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04):42-43.
基金项目: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多维融合、学训赛产一体”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20JG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