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倩
摘 要:在小学音乐赏析课中,若学生只欣赏到了音乐的旋律美,那么这种赏析是平面的、单调的,他们不能感受蕴藏在音乐中的故事情节,体会其内涵。因此教师要构筑“立体欣赏”模式,充分运用图示、游戏、多媒体技术,鼓励学生想象并交流,这样才能将音乐转化为画面,让学生做到“立体欣赏”。
关键词:“立体欣赏”模式;音乐审美能力;小学音乐
音乐的“立体欣赏”指的是在音乐赏析的过程中,不仅感受旋律之美,了解乐理,还要提高辨析能力,感受作品的情感,挖掘作品的内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若学生只是单纯地分析音乐元素,了解旋律特点,那么他们的赏析角度是单一化的,学习效率也不高。教师要构筑一个立体化的赏析课堂,让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全面体会音乐的独特魅力。
一、借助图示,理解基本乐理
在“立体欣赏”音乐作品时,了解基本乐理,体会旋律之美,这是赏析的第一步。但是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很难理解过于深奥的乐理知识。教师可以用图示将音乐知识转化为生动具体的图片,让学生借助图示理解各种乐理知识。这样能循序渐进地教授各种理论知识,让学生提高乐理掌握能力。
《花之圆舞曲》属于圆舞曲,在旋律上是3/4拍,并将主奏乐器和其他的乐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繁复而华美的乐章。了解作品的结构特点,再分析复三部曲式的结构特点,这是赏析的重点内容。为了让学生的理解更深刻,教师首先用图示的方式展现了3/4拍的节奏,让跳动的小音符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让学生数一数每一个小节分别有几个音符,它们的时长是多少,加起来的时长是多少。这样学生就能初步理解3/4拍的特点。此后教学者又用曲线展现该作品的各个音乐主题,让学生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个乐曲一共有多少音乐主题,它们之间有没有变化发展,它们是如何整合在一起,形成一整首乐曲的呢?”在图示的辅助下,复三部曲式等复杂的乐理知识变得更生动,教学者继而又让学生倾听其他的音乐作品,并试着用图画展现出它们的旋律特点。学生投入地参与到了活动中,掌握的乐理知识更为稳固。教师鼓励大家相互帮助,若有学生对某些特定的乐理知识理解不深刻,则可以向同伴请教,让他们用图示的方式详细说明介绍,这就促使大家互帮互助,掌握了更多乐理知识。
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所以教师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用图示将抽象的音乐符号变成图示,这样能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能力,提高他们的乐理知识接受能力,将枯燥的音乐知识用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二、设计游戏,辨识不同乐器
乐器学习是提高音乐素养的一种方法,但是演奏乐器的难度过大,学生很难掌握复杂的演奏技巧。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情,选择操作简单的打击乐器作为切入点,并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他们演绎简单的音乐节奏,并辨识各种不同的乐器。这样就能降低乐器演奏的门槛,让学生提高兴趣,逐步从“外行”变成行家。
《好一个土娃子》是一首轻快、调皮的歌曲,教师要通过演唱、欣赏、律动、演奏等活动,让学生大胆自信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在“乐器铺子”活动中,学生看到了三角铁、小鼓、铃铛等各种不同的乐器,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乐器,先试着敲击一下,倾听一下它们的旋律特点,说说初步感受。如:“三角铁的声音和铃铛很像,都给人清亮的感觉。”“小鼓的声音咚咚的,比较沉闷。”在“乐器接龙”这个游戏中,学生将《好一个土娃子》分成若干段落,每人用打击乐器演奏其中的一部分,前一位学生停下演奏后,后一位学生要快速接上去。“结合演奏,再来赏析这首乐曲,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吗?”这个问题让学生再次赏析,有人表示:“我觉得这首歌曲十分俏皮,而打击乐器的节奏感很强,能展现土娃子顽皮的状态。”“小鼓的声音憨憨的,我觉得比较符合土娃子的形象。”“铃铛给人俏皮的感觉,而且清亮亮的,比较符合土娃子淳朴的形象。我认为在演奏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入一些鈴铛的声音,这样人物形象就变得更加可爱了。”在这番讨论中,大家对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起,并结合乐器提高了音乐赏析的能力。
将游戏和乐器演奏结合在一起,能让学生初步接触乐器,并利用乐器辅助音乐赏析。学生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会敏锐地发现该乐段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成为心明眼亮的音乐“侦探”,在探秘游戏中体会到音乐的魅力,提高赏析水平。
三、借助媒体,体会丰富情感
在传统的音乐课堂中,学生常常只能运用倾听的方式赏析音乐,这样他们无法调动多元感官,也不能体会作品中的丰富情感。所以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将音乐、视频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的听觉、视觉感官同时激发,从而让他们体会作品中丰富的情感。
在欣赏《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时候,教师展现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到花木兰英姿飒爽的状态,同时还展现了河南方言片段,让学生猜一猜这些话的内容是什么,说说给人什么感觉。“河南话给人很豪爽的感觉,尤其是‘中不中’,让人觉得很有气势,我觉得比较符合女英雄的人物形象。”在观看了多媒体课件后,再来赏析《谁说女子不如男》,学生就能体会到蕴藏在其中的情感。如有学生结合旋律进行赏析:“作品的旋律给人抑扬顿挫的感觉,让人觉得仿佛看到了女英雄豪放的形象。”还有学生了解了当时的历史,提出:“花木兰是替父从军的,我觉得这一点展现了她是十分孝顺的孩子。还有,她没有想办法逃避兵役,而是主动承担,我认为她还是很爱国的,所以,这是一个女中豪杰,是忠孝双全的人物形象。”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学生进入情境中,能更好地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情感。最后教师让学生尝试动起来,一边欣赏作品,一边想象多媒体课件中的花木兰形象,通过律动的方式展现出花木兰的飒爽英姿。如有学生特别学了豫剧中的“亮相”,在唱到末尾的时候,用干净利落的“亮相”,展现了女英雄的形象,深入体会其内心感受。
不同的音乐体现了不同的情感,有的具有雄壮美,有的则给人优美的感觉,还有的则展现了一种凄凉哀婉的情感。如果能结合音乐的情感设计多媒体课件,将具有相同情感的视频融合进来,则学生在赏析的时候容易得到感染,他们能深入挖掘音乐中的细腻之处,其赏析也会更有立体性。
四、指导想象,探究作品内涵
小学生想象能力比较强,所以教师要利用他们的这个特点,组织其在赏析的过程中想象,在脑海中还原音乐的场景,然后说出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让他们探究作品的内涵。这样学生就从音乐突破了旋律表面,能深入挖掘下去,体会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独特之处,有助于促进立体化赏析。
《战台风》曲调气势磅礴,快速的段落给人紧张急迫的感觉,而舒缓的段落则给人优美抒情的感觉,它们结合在一起,很好地展现了码头工人敢与天地斗的豪情壮志。教师鼓励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想象,思考作者为何要创作这样的作品,其内涵是什么。如有学生提出:“一开始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一片繁荣的景象,人们在码头紧张工作,到处欣欣向荣。但是,旋律渐渐地变快了,我仿佛看到台风越来越逼近了,码头上的风也更大了,人都站不稳了,但是大家没有躲藏起来,而是想到要保护各种货物,所以,他们开始和台风比谁更快,码头工人变得更忙碌了。最后,大家终于保护了国家的财产,台风也过去了,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在一番想象后,学生认识到工人们并不畏惧困难,不担心自己的个人安危,而是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他们逐步深入挖掘下去,体会了作品的内涵。教师鼓励大家将自己脑海中想到的画面用语言组织一下,然后表述出来,这样就将抽象的旋律和具体生动的场景结合在一起,学生发现“描述法”也是一种赏析音乐的好方法,有助于挖掘出作品的核心思想,提高赏析效果。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互动讨论,用诗歌一般唯美的语言表达自己脑海中看到的画面。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一边欣赏,一边诵读具有相同意境的诗歌,他们的想象力也会进一步被触发,赏析效果会更好。
五、互动交流,碰撞思维火花
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学生的观点可能会出现矛盾,在“立体欣赏”课堂中,不能限制他们的思维,而要让他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独特想法,并在辩论交流中碰撞思维的火花,最后总结归纳大家的看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后自主拓展赏析,围绕各种不同的主题进行交流,体会音乐作品的复杂性。
在赏析《迎来春色换人间》的时候,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学生认为:“这首作品十分豪壮,让人仿佛看到了革命者的豪情壮志,我认为是一首很好的作品。”但是也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我觉得这首作品的名字是《迎来春色换人間》,所以应该展现春天的柔美,但是这首作品很显然没有做到,所以我不喜欢这首作品。”教师提醒大家思考:“我们可以在赏析的时候了解一下作品的背景信息,这样或许会有帮助。”学生的思路更开阔了,如有学生认为:“这首作品展现的是新中国建立前,我军消灭座山雕匪帮的故事,主要目的是展现杨子荣等英雄的形象。‘迎来春色换人间’指的是抽象的‘春天’,并不是春季的意思。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的话,我认为《迎来春色换人间》的旋律并没有问题。”在探讨交流中,学生敏锐地发现自己此前的观点存在问题,他们融合了彼此的观点,再次赏析《迎来春色换人间》这首作品,同时发现,从这首作品中能感受到一种革命豪情,体现了革命者不畏惧艰难困苦,和反动势力殊死搏斗,展现了他们对“春天”的渴望。
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交流不同的观点,找到矛盾点,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如此赏析能让学生吸纳他人的正确观点,进而有助于构筑“立体欣赏”的音乐赏析课堂。
懂得欣赏音乐作品的人,会将抽象的乐谱在脑海中转化成具体的画面,能深入体会作品的情感,挖掘作品的内涵,这样的赏析属于“立体欣赏”,也是小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有所欠缺的地方。教师要构筑立体化的赏析课堂,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欣赏,让他们真正领悟音乐学习的宗旨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