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提高儿童核心素养

2021-01-10 00:37王晶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公因数公倍数国旗

王晶

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儿童的数学核心素养。而发展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则是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诉求。在教学过程中对儿童进行德育渗透、引导动手操作,创设情境促使儿童深入思考以及在解题结束阶段引导儿童积极反思都是提高儿童思维能力,促进他们核心素养提高的有效路径。

一、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课堂作为提高儿童数学素养的首要阵地,也是教师进行德育渗透的首要阵地。也许有人认为德育是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学科的任务,数学应该着力于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其实,德育的渗透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渗透于所有学科。要想在数学课堂中实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首先要设置合理的德育目标。而德育目标的设置离不开对学生的了解。只有充分了解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才能了解学生的德育需求。了解学生,既要知道儿童自身的道德水平处于什么位置,又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在整体了解学生之外还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这样才能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实现因材施教。作为一门更倾向于科学而非人文的科目,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内容往往是隐性的,而非显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数学学科本身没有蕴含可挖掘的德育素材,而是需要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多去挖掘教材中能够渗透德育的内容。比如我们低年级的数学中,学位置与方向,可以渗透习惯教育,培养孩子用完东西要放回原处的习惯,同时也可以渗透交通规则教育,渗透秩序教育。学习时钟时,可以教育孩子养成时间观念。学习物体时,可以培养孩子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这些都是可以挖掘的德育素材。针对这些素材,在备课的时候就可以设置相应的德育目标,让我们的数学课不局限于数理知识,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有所拓展。

二、引导动手操作

数学教育倡导学生动手动脑学数学,儿童在动手做的过程中,思考是动手做的目的和保障,而动手做是思考的验证和表现。动手做活动能够让学生的内隐思维显性化。学生以做促思,以思来导做。通过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相互对接、转化,学生的动作思维、形象思维能够协调发展。在思做共生的具身认知活动中,教师能够观察到学生的思维路径、思维样态和思维方向,从而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调整教学的路径和策略。例如教学“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时候,我发现不少老师引导儿童理解新知识的方法是进行列举,列举出一个数所有的倍数和因数,然后又列举出另一个数的倍数和约数,而后让儿童进行探究两数共同的因数和倍数,发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这样的过程看上去教学效率高,其实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不能理解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内涵,不能在实际运用当中灵活运用。我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实验场:给孩子们提供不同规格的小正方形和小长方形塑料片,提供了固定长度的长方形纸,引导学生做铺地砖的数学实验。例如对于长是18厘米、宽是12厘米的长方形纸,学生在铺设过程中 ,边长为1厘米、2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小正方形塑料片正好将长方形铺满,从而找出18和12的公因数以及最大公因数。又比如学生借助若干个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的小长方形塑料片,拼出边长是6厘米和12厘米的正方形,从中找出3和2的最小公倍数和公倍数等。动手操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隐思维,内隐思维又能够推动学生外化的操作。学生在操作中获得深刻的感悟,如最大可以选择哪种规格的正方形塑料布来铺,至少需要多少个;这种规格的长方形塑料布,最少能够拼成边长为多大的正方形等等。动态的操作可以让儿童的思维得以深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力求将静态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有形的操作。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不断地形成猜想,从而不断接受挑战。

三、创设有效情境

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这与老师创设的良好学习情境有很大关系。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认识比”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呈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五星红旗的长和宽比为3:2。研究提示:要求学生画一面长和宽的比是3:2的长方形国旗。说一说:这里的3:2表示长和宽是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生1:长3cm,宽2cm,长比宽多1cm。

生2:长3cm,宽2cm,长是宽的1.5倍。

生3:长6cm,宽4cm,长比宽多2cm。

生4:长6cm,宽4cm,长是宽的1.5倍。

比较:画的国旗大小不同,长和宽的关系有什么相同?生1:长是宽的1.5倍。生2:长和宽的比都是3:2。 师:这面国旗长和宽的比是3:2,这里的一份可以是多长?教师并没有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通过学生熟悉的国旗,直接出示“国旗长和宽的比是3:2”,通过一个画国旗的操作活动,学生在方格纸上不但能画出长3cm宽2cm,还能画出长6cm宽4cm和长9cm宽6cm等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尽管画的国旗大小不同,但是长总是宽的1.5倍,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个方格的长度可以表示多大,也巧妙地渗透了比的基本性质。教师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通过学生的活动、体验、探究、交流,加深了对比的知识的理解。

数学学习要把学生置于情境中去理解和学习,当情境具有挑战性时,学生才能主动学习。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任务驱动学习,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对话,创设的情境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和积极的思考环境,这样的情境才有价值。让学生画一面长和宽的比是3:2的国旗,学生是带着任务进行学习的。这样的任务驱动式教学以任务为主线、以问题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提取出抽象的、为了整体目的创造的具有创新性的任务。为了画出符合要求的国旗,不但要思考自己画得对不对,还要思考有多少种画法,这些画法之间有什么联系。此时探究比的知识不再是教师布置任务,而是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渴望,主动去学习和思考。

四、培养反思能力

同样题型的数学题目,很多的时候是能够运用差不多的解题方法来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还能够让儿童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拓展做到触类旁通。有不少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只是为了单纯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而不会进行深入思考,做完之后只会交给老师批改而不是自己先自行检查是否有错误,如何进行改进。这样完成作业的程序不但容易造成儿童学习数学效率不高,而且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儿童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甚至会对所学学科产生厌恶。儿童在答题过程当中出现问题有可能是因为知识储备问题,也有粗心大意等非智力因素的原因,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儿童进行总结反思。比如计算22%X+35%= 22.35这个题目的时候,孩子们先计算结果,不少孩子算得结果后代入原题当中发现两侧不对等。于是,他们就开始反思为什么两边不相等呢?错在什么地方呢?在此基础上进行检查,然后发现左侧的两个百分数是不能直接相加的。在此基礎上再思考:之前为什么会出现失误呢?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呢?对计算的过程进行及时反馈和反思有助于让儿童克服思维定式带来的错误,帮助他们在以后的答题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当孩子们懂得认真审题,懂得自我反思的时候,他们就能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就懂得如何去不断完善自我。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儿童的反思能力是引导儿童学好数学的必修课,能够有效地提高儿童的学习效率,也能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化,为学生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开端,铺垫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公因数公倍数国旗
国旗在校园里升起
小小数迷泽西之小房间里的大世界(下)
巧求最大公因数
《最大公因数》教案
递国旗风波,谁之过
尊重国旗
公倍数
浅谈快速求最小公倍数法
《约分——最大公因数》教学设计
快速求最小公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