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勇凤 韩雪花 陈园园 卜东东
摘要:“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内容,“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新冠肺炎疫情下,几十万医护工作者挺身而出,展现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当代医学生作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未来的接班人,除了培养其专业能力以外,对其开展有效、深入的爱国主义教育,对解答“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通过分析现阶段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时代背景和专业特色,探索行之有效的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途径,为加强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一种参考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新冠疫情,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代医学生是祖国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和储备军,承担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他们对爱国主义的认同和践行,直接关系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结合时代背景和专业特色,开展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研究,对加强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锤炼医学生家国情怀底色,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通过几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让“爱国”在高校学生心中形成了一定的意识。生活中,特别是此次新冠肺炎防控战役中,涌现出的爱国榜样等,他们的先进事迹也潜移默化地渗透进高校学生心中。此外,学校不断创新教育,通过利用新媒体加强宣传的生动性,利用课程思政建设,让第一课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有机结合,并在重大节日时开展相关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心中有国,坚定报国之志[1-2]。
2.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当前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待改进的地方。一是教育工作者缺乏系统地培训,未能形成合力,形成全员育人的有效格局;二是部分当代大学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尊重,容易受到西方一些不正确思想的影响,加之缺乏对国内外形势的了解,对国家发展强大的不自信,对国家大事和政治的漠视逐渐降低了部分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三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较为局限,需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背景,才能更容易被當代大学生所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3]。
关于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一定的文献报道,但却少见结合时代背景、结合专业特色的针对医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研究。相较其他专业而言,医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学习内容繁琐,致使部分医学生形成“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习惯。然而,医学教育是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接班人,若仅仅只关注医学生的专业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新冠肺炎的发生,让全社会对抗击疫情的医护战士肃然起敬,借助当前实事,将有助于开展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探索研究,为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奠定基础[4-5]。
3.加强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效性的方式探索
根据医学专业特色,结合时代特色,创新方式、打造平台、结合专业、培养队伍,探索行之有效的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6]。
3.1创新方式,利用自媒体、短视频等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性
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新兴网络方式,宣传“新冠肺炎”疫情下涌现的爱国先进事迹和典型,邀请抗“疫”白衣战士,开展线上讲座等,以身边的案例和医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增强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性。
3.2 打造平台,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强教育的实践性
挖掘学校周边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医学生进行参观、学习活动,让爱国主义教育更加立体生动,实现“入心、入脑”。
3.3结合专业,提高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
结合医学生专业特色,强化医学生对未来肩负责任的认知,在第一课堂教育中,通过相关案例,结合课程思政建设,将爱国主义教育润物无声地融入专业教育中,提高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
3.4凝心聚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系统性
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只是辅导员的工作,应倡导专业课老师、行政管理人员共同形成合力,提高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系统性,并通过专题培训等方式,加强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力。
参考文献
[1]银丽丽.高校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戏剧之家,2020(17):173.
[2]刘慧,李红革.重大疫情防控中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2):24-27.
[3]王易.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论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20(05):79-83.
[4]杨美连,黄贵贤.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探析[J].法制与社会,2020(15):192-193.
[5]崔晓丹,彭庆红.爱国主义教育中应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几个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5):71-75.
[6]王一飞.新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新西部,2020(08):140-141.
作者简介:
郑勇凤,女,1989.07-,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通讯作者:卜东东,男,1982.10-,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课题来源:成都中医药大学“杏林学者”提升计划辅导员专项(FDY20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