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利用互联网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对策研究

2021-01-10 00:33李佶莲韩典荣
科教导刊 2021年26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中学生互联网

李佶莲 韩典荣

摘要本文基于PISA2015数据综述分析了互联网应用对中学生科学素养影响的现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有效利用互联网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建议和对策,主要包括:积极引导、控制上网时间、提高师生网络应用技能、创新网络教育形式等等。

关键词 有效 互联网 中学生 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6.058

Research on the Countermeasures to Use the Internet Effectively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LI Jilian, HAN Dianrong

(SchoolofPhysicsandElectronicEngineering,JiangsuSecondNormal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13)

AbstractBased on PISA 2015 data revie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mpact of Internet application 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effectively use the Internet to improv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including:actively guiding, controlling online time,and improving teacher-student network applications Skills,innovative forms of online education, etc.

Keywordseffectively; Internet;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与人类密不可分,尤其是对于中学生发展影响更是深远。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其中年龄在10-19岁的网民占比为13.5%,10岁以下低龄儿童的网民占比为3.1%,[1]网民增长主体由青年群体向未成年群体转化的趋势日趋明显,未成年人陆续“触网”。互联网对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科学素养培养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值得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

目前,诸多教育研究者围绕互联网对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充分了解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中学教育的实际状况,我们总结得出了上网时间、“触网”年龄、上网习惯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科学素养造成影响,并提出了有效利用互联网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

1互联网应用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影响现状分析

1.1互联网使用时间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影响

根据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15年测试数据显示,[2-4]在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四省,上网时间每天在6小时以上的中学生以玩网络游戏、观看娱乐视频、网上聊天等娱乐消遣为主,这些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比较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比较薄弱,易沉迷网络无法自拔,精神世界贫瘠,不善于与人交流,科学、数学及阅读素养明显比较低。而且每天上网6小时以上的学生出现旷课逃学、性格孤僻等问题的比例显著高于每天上网6小时以内的学生。学习日使用互联网在每天1小时以内的中学生则获得的科学、数学及阅读素养成绩最高,说明学习日上网时间控制在每天1小时内对科学素养的提高是比较有益的。而不上网的学生和上网时间超过每天4小时的学生对其科学素养的影响都是负面的,尤其是周末都不上网的学生负面影响更大,这充分说明适当运用互联网对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1.2“触网”年龄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影响

评估项目数据显示,[2-4]我国四省12岁及以下初次接触互联网的中学生科学素养成绩优于13岁及以上初次接触互联网的中学生。整体而言,7-9岁初次接触互联网的中学生科学素养成绩均高于其他年龄组,因此,7-12岁初次接触网络有利于中学生后期科学素养的培养。此外,考虑到低龄儿童的自控力、认知力和辨别力有限,不推荐6岁以下儿童“触网”。所以在适合的年龄让学生了解运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重要影响。

1.3互联网使用习惯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影响

陈纯槿等(2017)曾基于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显示,将互联网用于学习会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有显著的正效应,而用于娱乐则会产生显著的负效应。[5]作者调研数据显示,[6]中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交流的占比为31.28%,而用于娱乐、游戏的占比为38.46%。学生对于网络娱乐游戏的抵抗力比较弱,易沉迷于网络,尤其是一些出身经济社会文化地位较低家庭的学生,更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并且,中学生在使用互联网获取科学信息、获取学习资源中他们对学习型网站的了解不够全面,局限性比较大,调查中接近80%的学生通过“百度”查阅资料,途径比较单一,对很多权威性的科普网站不了解,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辅助学习的能力尚不足,未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良好作用。

從上述的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使用时间、合适的“触网”年龄、科学的学习资源及良好上网习惯是互联网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利因素。中学生年龄在12-18岁,正是汲取知识的黄金时期,科学合理运用互联网可以有力地促进其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提高其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其更好地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促进其全面发展。

2有效利用互联网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建议与对策

2.1积极引导,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家庭、学校、社会随处可得网络资源,电脑、手机也是随手可得,互联网这把双刃剑时刻影响着中学生的发展。为防止网络沉迷对中学生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学校严禁学生带手机、pad等电子产品入学校、入课堂,杜绝孩子在校接触网络的一切机会。但是与在校时间相比,校外时间更多、空间更广阔,接触网络的机会也更多。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我们需要堵疏结合,正确引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开展预防中学生沉迷网络的工作,加强在信息课、主题班会课等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防治沉迷网络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家长以身作则,加强对孩子的管束,在家少玩网络游戏,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家校联合,为孩子树立起正确的网络观,形成自觉抵制网络垃圾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培养中学生良好科学素养,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2控制上网时间,培养良好的网络习惯

上网时间对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密切关系,上网时间越长,对其科学素养的消极影响越大,因此必须控制中学生上网时间,研究认为上网时间超过每天4小时则可以认为其具有成瘾趋势。[7]沉迷网络的中学生其时间概念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比较低,这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密切协作,多关注孩子,适度约束和管控孩子的上网时间和上网频率,帮助其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杜绝其网络成瘾。

中学生“触网”年龄同样对其科学素养有着密切关系,根据研究显示,在孩子7-9岁时,可以适度让其接触互联网,初次触网年龄最迟最好不要超过13岁,这对中学生科学素养有着积极影响。7-9岁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对一切新鲜事物都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孕育着强大知识体系和丰富感知的互联网更是对中学生充满了吸引力,为“枯燥”的书本知识进行了很好的补充,而且7-9岁是一个人通过意识努力学习知识与技能,形成新习惯的起步阶段。因此,7-9岁适度“触网”,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对后期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3明辨是非,提高使用网络的效率

互联网信息量大,虚实难辨真伪,其在为中学生拓展求知学习新渠道、拓宽中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对中学生“三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对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发出了挑战。相关职能部门需要加强管理,为互联网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生态环境;校园需注重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开展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政教育,指导学生安全使用互联网,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辨别是非能力,避免涉足一些不良网站,接触一些不良信息。中学生需提高自身明辨是非能力,不为蝇头小利而失去防范和警惕,不为好奇无知而丧失理智和判断,更不为无聊八卦而浪费时间和生命。中学生使用互联网应该避免过度娱乐化、过度盲目化,过度依赖化,全面认识互联网的特质,有效使用互联网。

2.4加强培训,提升师生使用网络的技能

面对中学生使用互联网的低龄化、普及化,教育职能部门应与时俱进,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加强对师生的培训,提升他们使用互联网的技能,使互联网成为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2.4.1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教学设计与互联网融合的能力

教师在学生的教育活动中起着引导作用,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和互联网使用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有效利用互联网提高科学素养的效果。通过前面的调研可以知道利用网络娱乐相对于利用网络学习更能吸引学生,主要原因是网上的娱乐软件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互动性强,再加上营销手段,“夺取”了中学生上网时的大部分注意力。这也给我们一个启发,如果网络科学教育的形式不拘泥于说教和传授,也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同样也能吸引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因此要有效利用互联网提高中学生科学素养必要手段就是要将科学素养所包含的内容与互联网技术、学生认知特点等有机融合,开发创新出中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软件。这就要相关教育职能部门应制定详细的科学素养能力框架,给教师提供促进专业发展的机会和平台,培养教师创新和顺应新时代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改进现有的培训计划,适时融入互联网这个新时代产品,提升教师自身科学素养,提高教师教学设计层次和互联网应用能力,为培养新时代中学生科学素养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在具体培训中要注重强调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互联网使用技能及创新教学设计能力的有机结合,使教师不仅掌握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技能还要具备网络教学的开发和创新技能,能够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将优秀的教学设计与网络技术有机融合,增加网络上的师生互动和奖惩措施,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发展,激发学生网络学习兴趣。

2.4.2加强学生培训,提高学生运用互联网学习的技能

学校通过信息课程内容的调整,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中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技能培训。信息课不仅是教授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规程,还需对学生讲授一些通俗易懂的网络、信息基本知识,并结合实际,不断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检索教学资源、科学信息的能力,拓宽学生对互联网的认知,了解更多、更具权威性的科学网站,获取更多科学信息,用好互联网这一先进工具。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在线交流,设计丰富的学习模式,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助力学生学习参与度。

3结语

中学生网络成瘾、网络习惯不佳是目前中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面临的两大挑战,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管齐下,形成有效的教育治理体系,对中学生进行必要的管束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提高他们辨别网络垃圾的能力,激发他们运用互联网学习的兴趣,教授他们有效使用互联网的技能,让互联网在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发挥积极作用。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互联网+环境下有效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研究”(2017SJB0539)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1.

[2]OECD.(2015).Student,Computers and Learning:Making the Connection.Paris:OECD Publishing.

[3]OECD.(2016).PISA 2015 Results (VolumeⅡ):Policies and Practices for Successful Schools. Paris:OECD Publishing.

[4]OECD.(2017). PISA 2015 Results(VolumeⅢ): Students’Well-Being.Paris:OECD Publishing.

[5]陈纯槿,顾小清.互联网是否扩大了教育結果不平等——基于PISA上海数据的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1):140-153.

[6]李佶莲,韩典荣,薛瑶瑶.互联网+环境下中学生科学素养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20,28(10):191-192.

[7]曹枫林,苏林雁,高雪屏.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与时间管理倾向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07):441-443.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中学生互联网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