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策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1-01-10 13:27:47张颖
广西教育·B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教学组织探究式学习高中物理

张颖

【摘 要】本文论述高中物理探究式学习的策略,认为教师要做好整合处理,精心组织探究式学习活动,通过开展合作探究、实验探究、辩论探究、生活探究、网络探究等探究式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探究能力,提升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物理 探究式学习 教学组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0-0134-02

物理学习需要探究实践,只有在深度研究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才是最为深刻的。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做好探究活动的筛选和设计,积极推出合作探究、实验探究、辩论探究、生活探究、网络探究等探究式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探究机会,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探究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对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调度、活动评价等内容进行优化处理,确保活动开展的高效性。

一、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物理学科有着丰富的合作内容,很多实践活动都需要借助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但是,当前的合作学习出现了合作过程重形式轻内容、学生分工不明确、讨论不透彻等现象,这就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安排一些合作探究学习任务,针对话题讨论、信息处理、实验组织、操作梳理、集体演示、互助制作、材料应用等环节进行优化,做好具体的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合作学习,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教学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时,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参考系的定义,先提出研究问题:“将一根羽毛放在一定高度后松手,请仔细观察羽毛下落的过程有什么特点?”教师做演示实验操作,学生仔细观察,很快得到观察结果:“羽毛下落过程中伴随着自转。”接着,教师拿出一些“竹蜻蜓”玩具分发给学习小组:大家对“竹蜻蜓”这个东西比较熟悉,用手一搓,“竹蜻蜓”就飞起来了。请观察“竹蜻蜓”的运动轨迹,它和羽毛的运动一样吗?又有什么特點?大家互相交流讨论,并尝试总结观点。学生进入实验操作环节,合作学习顺利打开。为启动学生探索思维,教师在学生讨论时投放了一些问题:“要准确描述这两个物体运动的困难在哪里?用什么样的方法克服这些困难?”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物体运动中发挥怎样的作用?学生开始深度思考和互动探究,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物体是否在所有的情况下都能看作质点?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是什么?”学生顺着教师的问题深入探究,总结得出物质看作质点的条件:由问题的性质决定。即物体的各部分的运动情况都相同,此物体可当作质点;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远小于所研究的距离,此物体可以当作质点;物体自身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不起主要作用。

教师推出思考问题和实验设计任务,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学习机会。从学生的学习表现可以看出,教师设计的合作学习任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教师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为学生顺利启动思维创造良好的条件。学生对具有挑战性的探究式学习任务有更大的兴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展开设计和组织,从而促进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实验探究,强化学生学习体验

物理学科实验形式众多,教师要注意减少演示实验,多推出观察实验、操作实验、探索实验、验证实验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验探究。教师在具体组织实验探究活动时,要先解读实验内容,传授实验方法,组织学生成立实验团队,指导学生做好学习分工,让学生充分开展互动交流。物理实验对操作条件有一定的要求,教师应鼓励学生借助生活条件启动物理实验程序,以有效启动学生的实践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生对实验学习活动充满好奇,教师及时推出观察实验、探索实验,都能够对学生形成多点激发。例如,在教学《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速度的概念,然后介绍速度快慢的相关内容,并展开现场调查:速跑100米,你最少需要多长时间?学生开始报数:有人用13秒多,有人要用15秒多,还有人甚至用17秒,等等。此时,教师进一步解读速度快慢概念的内涵,让学生对速度快慢有了初步感知。为了形成直观观察的效果,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动画视频,演示小车运行快慢的比较。学生一边观看一边讨论,对小车快慢进行比较。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对速度计算公式V=S/t也比较熟悉,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做深度研究:自行设计一个生活化小实验,对物体运动快慢进行深入探索,将实验方案提交到学习小组进行评选活动。

教师推出非常简单的实验内容,让学生观看动画视频,对速度快慢情况展开直观体验,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特别是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对学生形成较大的触动,学生对实验操作比较敏感,教师利用实验展开教学推动,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触动和启迪。

三、辩论探究,调动学生学科思维

课堂辩论是比较典型的合作性学习,具有越辩越深刻的探究意味,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时,不仅要精选辩论话题,还要对辩论活动进行合理安排,确保辩论活动顺利开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探究时,要引导学生对物理原理、物理现象深入解读,让学生在广泛互动交流中建立学习共识。教师也要主动介入到辩论活动之中,与学生一起展开探究式学习,这样助学效果会更加显著。

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存在一些个性化的理解,教师从这个角度进行设计和组织教学,能够推出更多的辩论机会,让学生在深度交流中深刻理解物理知识。例如,在教学《自由落体运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拿出一个小钢球和一张A4纸,在同一高度同时放手,可以清晰地看到小钢球先落地,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重量角度考虑,小钢球肯定更重一些,是不是可以肯定地说,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呢?你对此持什么观点?如何证明你的观点?学生观看操作展示后,自然有自己的理解,因为出现了观点分歧,课堂辩论基础已经形成。接着教师组织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展开对话交流。学生各抒己见,课堂辩论气氛逐渐热烈起来。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认真观察学生的辩论情况,及时做出引导。

教师推出演示实验,设计思考问题,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之中。因为设计投放的问题具有较强的探究性,引发学生争辩,课堂进入互动交流环节。学生有实验观察经历,也有生活认知积累,自然会产生个性化的观点和理解,教师推出辩论活动,给学生提供深度探究的机会。辩论是观点的集中碰撞,学生在辩论过程中逐渐找到正确的思维突破口,道理也会愈辩愈明。

四、生活探究,对接学生积累认知

物理学科与学生的生活认知有很多的契合点,教师在具体组织教学时,要做好对接处理,以提高教学组织效果。特别是生活背景下的实验、制作、观察等学习活动,非常适合学生展开主动探索学习,从而顺利启动学生的学科思维。学生有丰富的生活认知积累,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开展精准的学情分析,针对学生的学习诉求展开教学设计,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有丰富的生活体验认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让学生对接生活进行学科学习,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教学《弹力》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先列举一些生活中有关弹力的案例,由于学生都有生活经历和积累,自然会积极响应。钢尺弯曲后会回弹、塑料泡沫受力后变形撤力后会恢复原形、弹簧秤的应用等,都属于弹力的生活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对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进行解读。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观察生活的机会,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蹦床的画面,要求学生观察分析:当人接触到蹦床时,受到了蹦床的弹力作用,所产生的弹力其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这个过程诠释了弹力产生的条件。教师让学生找出身边的一些物品,尝试做相同的实验操作,研究彈力问题。学生开始寻找身边的物品,进行受力测试,对弹力的产生情况进行观察和体验。

教师推出了一系列的生活案例,给学生提供更多观察分析的机会。学生都有生活认知积累,结合观察展开深度思考,能够顺利进行物理现象的研究。学生借助身边的物品展开实践操作活动,其感知体验更为深刻,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也会更为直观。物理实验内容众多,教师从学生的生活角度出发,推出更多生活化的实验操作方案,成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五、网络探究,拓宽学生学科训练视野

学科教学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开展探究式学习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有运用信息技术的主动意识,教师推出更多网络交互活动,其激发效果会更为突出。网络信息搜集、学科互动交流、信息模式实验等,都属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实践应用,为物理学科教学提供更多学法支持,为学生带来更多实践探索的机会。高中生智能手机应用普及率极高,为网络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应正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探索兴趣取向,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网络探索学习,这样其助学作用更突出。

例如,在教学《力的合成》时,教师先借助历史故事“曹冲称象”引入“等效替代”的概念,然后拿出两个水桶,让学生现场做实验操作:这两桶水是一样的重量,如果一个人提会很吃力,而两个人提则会很轻松。如何对相关“等效替代”的方法进行解读呢?学生开始体验和观察,并自发展开深度思考,对两桶水的不同受力情况做具体分析。教师及时介入,利用图示对力的合成概念进行审读解读。学生有了前面的分析,自然顺利接受这个概念。为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鼓励学生课后借助网络搜集“平行四边形定则应用”信息,为参与集体讨论学习活动做好准备。学生对这个内容比较陌生,于是他们积极主动地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课后主动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相关信息的搜集和研究。

教师推出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分析,对力的合成进行归纳总结,很快就获得系统学习认知。为形成延伸训练,教师推出网络信息搜集任务,给学生提供更多深入学习的机会。学生借助网络进一步开展探索活动,确保其学习呈现深刻性和探索性。学生对网络化学习有特殊情结,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有关活动任务,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物理学科教学渗透探究式学习机制,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实践的机会,教师要在活动设计、活动组织、活动调度、活动评价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效果。物理实验、物理操作、物理观察、物理测量、物理调查等,都带有探究性特点,教师要开展整合优化处理,并对探究性学习活动进行精心组织,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究性学习任务,从而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克忠.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0).

[2]杨学云.例谈探究式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物理教学探讨,2019(10).

[3]夏晓东.基于有效教学的高中物理教学探析[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4).

【作者简介】张 颖(1989— ),女,汉族,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就职于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级中学,主要从事高中物理教学与研究。

(责编 卓 怡)

猜你喜欢
教学组织探究式学习高中物理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
谈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技巧
求知导刊(2016年33期)2017-01-20 14:32:44
如何提高女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东方教育(2016年13期)2017-01-12 21:55:11
浅谈化学课外小组活动
初中历史探究式学习的教学途径
考试周刊(2016年89期)2016-12-01 13:27:43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中地理探究式学习的探索与实践刍议*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6:17:50
新形势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