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岩岩 刘成方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高等教育显著差异是其大量采用境外教材、教学资源和外籍教师,基于此文章探讨了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认为强化教师队伍思政建设是第一要务,特别是非党员教师、外籍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必须要严格把控,通过挖掘课程内丰富的思政资源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把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方案,采用课堂内外多种形式渗透教育,凸显学生个性化需求,真正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关键词 高校 中外合作办学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0.004
Study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jects
LI Yanyan, LIU Chengfang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8185)
Abstract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nd ordinary higher education is that it uses a large number of foreign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resources and foreign teacher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ino 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It holds that strengthen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eachers is the first priority, especially the non Party member teacher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foreign teachers must be strictly controlled. By excavating the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in the curriculum, we can mak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ake root, integr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urriculum into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adopt various forms ofinfiltration education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 highlight the personalized needs of students, and truly cultivate the international talents needed by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Keywordsuniversities;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关系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求全国高校“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1]
1研究背景
国际格局变幻莫测,粗放式的以人口红利为基础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我国国情,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恰恰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根据教育部2020年底最新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共有1230个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占总数的52.7%,本科在读学生已超过30万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合作方。同时,我国也是世界公认的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2016年至2019年累计出国留学251.8萬人,其中,继2017年突破60人大关后,2019年再创新高,出国留学人数年高达70.35万。大部分中外合作项目均设有境外课程,需出国继续攻读1-2年,高校每年出国留学人数相当可观,也让我们能深刻感受到国际化项目教育的重要性。
新时代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内涵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养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大量接触国外教材、信息,出国深造比率也高于其他学生,因此国际化育人过程,更需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客观对待西方文化与思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心,自觉指导其思想和行为,培养高层次卓越国际化人才。因此如何保留优秀人才为国效力、如何帮助学生不要迷失于外国文化、如何正确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等迫在眉睫。
2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思政教育的特殊性
2.1人类命运共同体下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2020年初的突发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世界上所有人被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所在,[2]是指引中国人民努力奋斗前进的目标,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向标、新指南和新内容。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非常重要,特别是当大量国际化项目学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时,当他们面临意识形态、政治文化冲突等问题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恰恰就能够帮助形成坚定的信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它追求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福祉,也是各国人民共同的福祉。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全球性的视角和全球化的思维方式。无论身处哪个国家,无论是何种宗教信仰,都可以让学生以中国和世界是一体的整体性思维来认识世界、了解世界,都能以包容的态度、开放的理念平等对待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客观、公正的去认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
2.2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思政的特殊性
国际化的办学环境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除国内本土教学资源外,还可以直面国外教学资源,在这种信息大量涌入的背景下,中西方的文化、思想、观点不断碰撞与融合,特别是面对马克思主义有着不同信仰的国家、群体,甚至一些敌对势力蓄意的意识形态曲解、渗透,很容易出现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大学生本就青春年少,思想单纯,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可能还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而且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不少都家境优越,更容易接受外来思想、新鲜事物,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信息的干扰和蛊惑,加上他们一般独立性较强,集体意识淡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缺乏。这些内外因素的交织,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
2.3国际化人才培养应严防“信仰的缺失”
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专业课程教材常是国外原版引进,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不可避免会大量接触国外的文化、教育理念,特别是如今网络高度发达,各种信息扑面而来,学生们一方面进行先进专业知识学习,一方面在被国外文化渗透。一旦他们走出国门,爱国情感可能很快就被淡化,认同国外的人文、经济和政治环境,更别提报效祖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也有很多成绩优异的学子怀揣报效祖国的信念出国留学,如今,我们也要怀揣这种信念,通过课堂内外的渗透,把爱国主义情怀植入骨髓,潜移默化影响其行为,要让同学们始终保持对党和国家的敬仰,把自己当作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砖一瓦,坚信自己的奋斗与祖国发展息息相关,要在实践中奉献自己。
3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思政面临的挑战
3.1专业课与思政内容有机融合难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存在的,差别在于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规范等有所不同,国外大学的思政教育更加凸显专业化、学科化,宗教信仰、民族、种族等差异化。因此学生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接受着来自世界各地文化的碰撞,他们既要学习掌握国外的先进知识,又要内化吸收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在专业课方面,专业课程本就有着自身逻辑体系,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社会发展与时俱进的产物,是中国几代共产党呕心沥血实践而来的心血和智慧,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如何把这一先进理论与实践和专业课程有机融合,是高校思政建设的主要问题。所以,挖掘哪些思政要素融入专业课程,又采用什么方式融入教学,是思政建设的两个最大的难题。
3.2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创新难
目前思政教育以理论传授为主,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思政教育模式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教育效果。课堂面授、讨论是当下教学的主要模式,学术报告、座谈会、案例分析等是传播思政内容的主要方式。然而现实中,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各种信息扑面而来,互联网下新兴媒体的正在进行着裂变式发展,新媒体、融媒体和自媒体成为年轻一代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深刻改变了大家的信息、情感沟通方式,我们不禁要思考,到底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有效的进行思政教育呢?此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既接受国内教育又接受国外教育,二者對比不难发现,国内教学以“教”为核心,而国外课堂则以“学生需求”为核心,课程教学设计差异显著,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排斥。
3.3课程思政教育效果评价难
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较强的抽象性,不可能量化学生们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不可能用有或者没有去衡量心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四个自信”是否了然于心也是同样无法确定,这些都昭示着思政教育效果如何评价是一个难题。
3.4师资队伍思政教育质量短期提升难
师资队伍的专业扎实是基础,政治素养是课程思政的关键要素,要求老师必须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准确、恰当、熟练掌握专业课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方式与路径,但是对于绝大部分非政工类教师而言短期内很难实现。还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每一位老师都是党员,一般来说党员教师群体一直进行先进理念学习,而非党员教师群体的党性教育都是自愿进行,所以如何让党员教师把我党先进理论融入教学,如何让提升非党员教师政治修养,这是课程思政过程中必须直面的问题。此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都会有境外教师参与教学活动,如何保障这部分教师群里的政治素养、海外党建工作如何进行也是一个难题。
3.5课程设置与教材短期内全部本土化难
教材本土化是未来的大趋势,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般都会选用境外教材,但不是每本境外教材国内都有相应本土化教材,这就出现了既希望学生们接受世界先进教育内容,又希望把我国先进思想融入进去的困难局面,本土化教材难以选择。在课程设置上,由于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教材分离,可能就会出现在学时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学生们就认为思政课程内容就是额外的,挤占了专业课程时间,这就违背了课程思政的初衷。从目前的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设计看,大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并没有因为加入思政要素而增加课时,还需要仔细甄别境外教材内容,剔除可能存在不良价值观,这给教师带来很大的挑战,本土化教材建设势在必行。
4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
4.1强化队伍教师队伍思政建设
高校教师是党的理论队伍中一支重要力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师队伍包括国内和国外教师,他们有着不同的政治主张、宗教信仰、教育主张,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必须要坚持党管教师队伍这个大方向不能偏,要以院系基层支部书记为抓手,全体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让党员和非党员教师都能够通过理论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同时,必须选派政治立场坚定的优秀教师与外籍教师联系,阐明我国教育方针政策、政治方向、价值观念,严格审核教材及各项教学资源,全程把控教学内容,对与我国教育方针相悖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国内教师要有意识引领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在“在比较分析中坚定‘四个自信’”。[3]比如南京审计大学实行书院制,在课程思政方面,除了专业教师以外,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多渠道开展双院联动,以专业引领为纽带,强化师生互动,各支部分别与各书院无缝对接,专业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无缝对接,全面实现线上、线下沟通无障碍,充分实现双院联动。
4.2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挖掘课程内蕴含的丰富思政资源,鼓励学生以参与学术会议、课题研究等方式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实践中,积极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增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因此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所有课程都必须遵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此基础上,挖掘思政元素过程中要与专业课程自然融合,不能生搬硬套,坚决杜绝为了思政而空讲道理,要每一个思政点都能落地生根,专业课与思政要素紧密联系。
4.3把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课程思政必须要把思政要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才能有效实施。[4]具体而言,第一,培养目标必须结合专业恰当定位,体现社会主义道德修养目标。第二,培养要求必须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第三,课程设置上突出思想政治理念,比如可以增加境外课程思政要素学分并单独考核,素质拓展环节可设置专门的道德模块,必须完成道德模块内容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学习等等。关于思政教育考核可以从三个层面出发,教师:政治素养,人文素养,能力素养;学生:课堂表现,社会责任感,个人品格;课程评价:教材建设,课程安排,教学准备,教学方法。
4.4凸显学生个性化需求,课堂内外多种形式渗透教育
除强化课堂教学思想阵地外,还要关注课外生活,开展形式丰富的宣传活动,引导学生从情感上尊重、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不断汲取马克思主义科学智慧和中国人民无穷的创造力量,通过润物细无声方式,渗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充分利用各个传统节日和重要历史事件,设计开展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活动,激发同学们对中国文化的情感体悟,培育国际化项目学生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客观认识和鉴别国际形势、中外差异。當国际化项目学生走出国门,面对形色各异的文化形态,能够做到不盲从、不被西方文化所诱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放在世界范围内去认知,坚守中国主流文化、中国立场。
5结论与启示
今天的中国已经是世界舞台上最璀璨的那颗星,是万众瞩目的新中国,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在国际舞台上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思政政治教育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时断时续,我们要坚持学习我党先进理论与实践,培养他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格局、大情怀意识,为未来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发展上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南京审计大学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国际化项目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认同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630083)
参考文献
[1]望海楼.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髓所在[N].人民日报海外网, 2019-12-26(01).
[2]孙英,梁涌,张也.中外合作办学高校思政课建设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3):64-67.
[3]熊晓轶,肖瑶,赵惠娟.课程思政融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工作的路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46):90-92.
[4]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05):60-64.
[5]张大良.课程思政: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J].中国高教研究, 2021(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