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东 王晓磊 张芳华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已由多年来的高速增长模式转向中高速、高质量增长的新常态模式,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我国技工教育作为向产业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供给侧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普遍存在所输送的人才无法适应产业快速发展需要的问题。因此,本文以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产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人才供给侧改革为突破口,探讨技工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技工教育系统性综合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 技工教育 供给侧改革 路径探析
课 题:本文系邢台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邢台技工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课题编号:XTSKFZ2020012;主持人:王耀东)的研究成果。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已由粗放式、资源消耗型、低质量的高速增长模式转变成集约式、知识密集型、高质a量的中高速增长模式,并开始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创新型大国转变,对外贸易也逐渐由出口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转变,这标志着我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模式。
在经济新常态模式下,社会对人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人才需求从数量向质量、从简单操作型向高技术技能型转变,技工院校毕业生所从事的产业类型逐渐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
各技工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侧,必须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系统性综合改革,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效率,以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技工院校人才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技工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工业现代化向信息化过渡的攻坚阶段,需要大量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的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在我国,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供给方,一些技工院校只注重专业技能传授,以培养能简单操作机器的工人为目标,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素养、终身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等能力素养的培养。
(二)区域产业发展存在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状况差异较大,为达到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国家通过出台各项政策,大力倡导中西部地区依托本地区自然资源、现有产业基础、投资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低等方面的优势,承接东部地区过剩产能的转移。但此转移,势必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当前的现实情况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在人均占有的技工教育资源量、生源质量、师资质量和数量、财政资金投入量以及办学条件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距。
(三)财政资金投入过低
加大教育投入是提升办学质量的前提,而当前技工院校生均拨款额明显低于生均培养成本,以河北省为例,该省技工院校年生均拨款仅为3 400元,远低于该省高职院校年生均经费12 000元的标准,这严重制约了技工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师资数量不足且专业能力有待提高
具体而言,一是专业教师总体数量不足,师生比偏低,有些专业的师生比甚至低于1︰50,导致技工院校难以实现差异化、个性化教学。二是教师结构不合理,我国大多数技工院校高学历教师比例明显偏低,既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深厚学养又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更是屈指可数。
(五)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技工教育区别于一般学术型教育的一大核心特征是需要更加深入地开展校企合作。然而,我国大多数技工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依然是“校主企辅”式的初级阶段模式。其特点是,企业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教学条件或者辅助完成部分培养任务,完全处于配角地位,这严重偏离了技工院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这一初衷及其确定的校企合作目标。
(六)教学改革滞后,培养模式单一
技工教育的宗旨是服务当地经济建设,而我国技工院校却普遍存在办学模式单一、“千校一面”等问题。各技工院校同一专业的教学大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授课计划等基本相同,缺乏办学特色。
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技工教育供给侧改革策略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技工教育所供给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明确改革路径和方向是关键。笔者根据自身工作体会和所在学校的情况,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系统性综合改革建议。
(一)宏观层面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技工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以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的精神为基础,制定符合本区域实际情况的行政法规,促进形成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学生实习就业、教师与企业员工双向流动等长效机制。赋予技工院校在校内基础设施建设、高学歷人才及“双师型”教师引进、中层干部任免、产业经营等方面的自主权。
2.建立技工教育区域联动机制,统筹教育资源,促进均衡发展
为解决我国技工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一方面,研究建立切实可行的全国技工教育资源统筹协调机制,促进师资、科研和生源在区域间合理流动,打破教育资源壁垒;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中西部省份的技工教育事业,支持当地技工教育发展。
(二)中观层面
1.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
针对技工教育领域产教融合参与主体的动力不足、“校热企冷”现象,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机制改革。
产教融合协同发展机制的改革方向应该主要针对当地政府、用工企业、行业协会和技工院校各方,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技工院校和相关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首先,当地政府、行业协会、技工院校和相关企业可以共同建立产、教、研基地,并签订协议,明确各方的权、责、利。各合作方可以通过共同投资的方式建立实训教学基地、研发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并按照付出比例获得相应的收益。
其次,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企业与技工院校合作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和途径,并对合格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减免部分税收政策优惠。
最后,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公共治理及产、教间桥梁的作用。
通过三个方面的发展,同时形成“政、校、产”三方共赢的协同发展局面。
2.构建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链实时对接调整机制
针对当前技工院校专业设置陈旧的问题,各技工院校首先要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密切关注本区域内的支柱产业以及产业发展最新动态,并构建相应优势专业群。其次,建立切合实际的专业增设与淘汰评估机制,并积极推行。只有这样,技工院校才能加强与新兴产业相对应专业的建设,淘汰老旧过时专业、合并同质化专业,进而消除低端无效人才供给。
(三)微观层面
1.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师准入机制,搭建“双师型”教师平台
技工院校要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必然需要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因此,各技工院校一方面可通过相关优惠政策引进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及具有丰富实践能力的优秀企业人才,由他们负责对缺少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实践性教学的指导和培训,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校内现有优秀教师送出去锻炼,打造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多元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使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
2.广泛实施教学内容产业化、教学场所多样化和教学过程生产化策略
各技工院校应积极推进教学环节与实际生产过程、授课内容与职业标准、专业设置与企业人才需求、技术技能教育与终身教育、毕业证书与专业职业资格证书5个方面的无缝对接,实现技工院校与用人企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内容、目标、内涵、考核评价5个方面的深度融合。
技工院校可以把企业车间、工作现场作为教学场所,实施灵活化、多元化教学策略,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生产实际。
三、小结
总之,我国经济已进入并将长期处于新常态模式,各技工院校要实现人才的有效供给,需要在宏观层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技工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区域联动,实现技工教育均衡发展。
在中观层面推行校企合作制度,完善与产业链对接的动态调整机制。
在微观层面实行灵活的教师准入制度,并积极推进教学内容产业化、教学场所工厂化、教学过程实践化策略,最终形成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高度契合、无缝对接的良性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宏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政策下我国技工教育发展论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1).
[2]谢翌.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9.
[3]黄竟成,伍秀芳,李海燕. 广东技工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与特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0(33).
[4]王耀东,姜斌,袁超.技工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其缓解措施研究[J].當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
(作者单位:邢台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