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洪
摘 要: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德育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也逐渐成为十分重要的教育内容。基于文献综述法、观察法,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德育对创新创业的影响十分明显,但想要将相应的积极影响充分发挥出来并不简单,多种因素的制约也不容小觑。本文将对相应影响的表现予以具体分析,并结合相应难点,提出更为有效的德育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德育 创新创业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24.060
对部分高校大学生德育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具体教育中存在着很多不足。伴随着高等教育理念越发成熟,高校更为关注将德育对创新创业的影响发挥出来。但也要看到,相应影响的充分发挥并不简单,对于广大德育教师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当前,很多德育教师在具体教育中十分被动,为此,探寻出更为有效的教育策略就十分必要。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对创新创业的影响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对创新创业的影响十分明显,正是由于相应积极影响的存在,各高校才越发看重网络环境下相应教育的调整、优化。一方面,网络环境下互联网与信息技术能够在德育中得到有效应用,相应教育形式的创新,诸如团队协作相关的教育引导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培养提供很大帮助。另一方面,创新创业中的创业观、就业观等科学观念可以在相应的德育中得到培养,这些观念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很大帮助。但也要看到,网络环境下无论是教育形式的创新,还是教育内容的丰富都不简单,想要将相应教育对创新创业的积极影响充分发挥出来也有很大难度。对于高校与相应教师而言,应当对网络环境下的道德引导等事宜予以更多思考。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的问题
1.德育形式单一
对部分高校德育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形式十分单一,这不仅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育问题,同时也导致相应教育对创新创业的积极影响难以充分发挥出来。现有的德育模式下,德育课程教学是最为基本的形式,在德育课程教学中,教师机械性地讲解德育知识,学生被动学习德育知识成为常态。在大部分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德育与创新创业教育间的联系十分薄弱,两者也被看作是相互独立的教育形式。网络环境下相应教育有了更为多样的创新选择,当教育局限于课堂上时,相应的教育形式自然十分单一。教育形式单一往往导致很多学生学习德育知识,接受相关教育、引导时的积极性明显不足,网络环境下德育的质量夜会处于较低水平,且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影响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2.相关德育资源较少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形式较为单一,不仅如此,相应教育资源也十分固化。在单一的教育形式影响下,相应教育资源往往局限于教材之中,很多教师也没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拓展、延伸,并未积极引入创新创业相关的德育资源。教师作为具体的教育主体,其本身缺乏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创新意识,同时也没有认识到相应教育同创新创业引导间的关联。因此,教师群体普遍缺乏联系学生创新创业引导丰富教育资源的意识,教师自然也不会针对性地搜集、整合与创新创业高度相关的教育资源。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在口头讲解德育知识时,会有意识地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层面予以靠拢,但由于缺乏关联度更高的教育资源支撑,德育与创新创业引导间的联系依然十分薄弱,以现有教育资源为基础进行教育也无法将具体教育对创新创业的积极影响充分发挥出来。
3.德育目标模糊
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的创新环境良好,创新选择多样,但经过具体的观察、对比与分析可以发现,具体教育中的目标十分模糊,教育层面的方向性、目的性十分薄弱。这一问题的产生与很多教师并未养成教育教学规划习惯有关,即教师通常会在经验主义这一教学理念的影响下,联系自身经验在课堂上讲解相应知识。由于预先并未充分结合创新创业引导的实际需求,做好德育层面的规划。实际教学中,思想道德相关知识的讲解过程也难以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相关意识培养的过程。加之大部分高校并不会对专业课以外的课程教学状况,德育相关教育予以有效评价,很多教师也没有养成预先做好相应教学规划的习惯。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时,宝贵的教学时间会被浪费。这也是网络环境下一部分教师已经在教育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但德育对创新创业影响依然无法充分发挥出来的原因。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的策略
1.结合创新创业进行多元德育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与创新创业的积极影响要更好发挥出来,对于教师而言,应当充分结合网络环境的基本特点,多元德育的基本形式。同时,在选用新的技术、新的方法驱动教育形式的创新时,也要对创新创业相关的教育、引导需求予以充分考量。例如,教师可以构建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德育模式。课堂教学中讲解基本的德育知识和内容后,教师可以在线上分享一些与课堂教学相关且与创新创业具有一定联系的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在课后时间进行线上阅读的方式,对创新创业中如何坚守职业道德,如何扮演好团队中的一分子等形成更为清晰的认识。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模拟职场情境,结合一些“潜规则”情境,让学生更有代入感地学习德育知识,以思想道德标准约束自身,帮助一部分学生走出创新创业要靠人情、靠关系、靠潜规则的误区。德育形式不断创新后,学生的知识学习兴趣也能更好提升,这一状态下教师也可以相对简单、轻松地进行创新创业相关引导。
2.有针对性地引入相关德育资源
除了要重视多元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形式外,為了将具体教育对创新创业的积极影响充分发挥出来,教师也应当针对性引入创新创业相关的德育资源。即教育形式上的创新应当同教育资源的丰富联系在一起,教师也能在具体教育中进行更为直接的创新创业引导。例如,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教师便可以以“法治”为切入点,引申讲解一些公司法、合同法相关知识,通过适度进行德育拓展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对创新创业的基本法律知识形成了解。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网络上具有十分丰富且多样的德育资源。对于教师而言,其应当认识到新教育资源引入、应用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培养的具体需求,联系所讲述的德育知识,针对性引入、应用更为新颖的资源,在思想道德知识讲解的进程中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相关引导。
3.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明确德育目标
为了更好地将新时期德育对创新创业的积极影响充分发挥出来,教师需要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需求,明确德育目标。通过做好德育相关教育规划的方式,增强相应教育教学的方向性、目的性,争取将高质量的德育过程作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培养的过程。例如,在集体观念相关的德育知识讲解中,教师可以将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作为教育目标。在阐述集体观念内涵,讲解个体与整体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基于个体与整体(集体)关系的解读,让学生能够对创新创业中如何参与到团队之中,或是如何打造一个基本的创业团队形成初步了解。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状况、需求明确德育目标后,教师自身也可以定期进行教育审视、回顾与分析,联系既定教育目标达成度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更为成熟、有效的德育经验。
各高校应当给予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更多关注,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德育对创新创业的影响。考虑到相应教育对创新创业的积极影响难以充分发挥,各种难点的制约性影响十分明显。高校、德育教师也应当积极通过教育规划、优化,解决教育层面存在的问题,破解相应难点,在促进相应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将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影响充分发挥出来,避免德育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 汤娅、张鑫、唐萌娅《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对创新创业的影响》,《中国新通信》2020年第10期。
[2] 庞泽源、郭小娇、张佳音等《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社会科学前沿》2019年第5期。
[4] 张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科技风》2019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