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之于小学美术教学

2021-01-07 16:49陈凌雲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5期
关键词:真善美绘画美的

陈凌雲

【摘要】真善美在全世界各个文明中都有相关的描述,它们对真善美的定义也比较接近。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经常会融入对真善美的追求,而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真善美的理解是真诚、善良和美丽,过于把真善美的定义仅仅局限在道德领域,真善美的内涵却是更深层次的。本文将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对真善美的融合进行简要论述,尝试解决如何在美术知识探讨过程中求真,求善,求美的问题。

【关键词】真善美;小学美术

一、求真知

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对于知识的传授流于表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造成了学生求真知的延后。教师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应多追根究底,在给学生一杯水时,自己得先有一桶水。只有有这样的知识储备教师才能深入浅出地把知识讲明白给小学生,不失趣味性的同时把知识点巧妙地展示给学生,当然不同能力素养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接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岭南版小学美术出版社的三年级上册《巨人与小矮人历险记》一课为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如何画出巨人的大和小矮人的小。这个问题的根本是要掌握使用参照物来体现大小的关系。以某一个固定的人物为例,通过给他添加环境参照物,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给人物添加环境参照物来表现他的大。这样固定人物大小的这个参数,让学生通过添加参照物来表现人物的巨大或矮小可以让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中明白,大小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大,也没有绝对的小。看似很简单的游戏活动,深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统一的观点。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不能立刻明白这种辩证关系,但是通过游戏的方式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让学生对辩证关系有一种起码的感性认识,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引导学生求真,先从观察事物的方式开始,减少学生对电脑图像素材的直接临摹,增加对实物的观察,观察不仅仅用到眼睛,还可以用手指感受触感,抓起来感受分量,甚至可以用鼻子闻一闻味道。一幅大师的美术作品不仅仅是表现事物的外形,还会将强烈的情感感受、意识思想融入到艺术作品中,让作品富有深意。学生在课堂上因为空间和条件的限制,通常都是使用ppt图片和短视频的形式来参考学习,而二维的图像本身就缺失了很多其他维度的因素。以画人物为例,对着图片素材来观察绘画,就很难让学生知道人物关节运动的机制,即使是关于人物视频讲解也是,始终都是隔了一层纱。仅通过图片来进行学习绘画是不够的,不然也不会有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达芬奇为了研究和谙熟人体结构从解剖尸体入手,绘制了几十幅人体结构素描。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乔尔乔内、提香等为代表的艺术家都有经过大量的人物创作练习,在掌握人体骨胳、肌肉、皮肤、组织结构后,让人物油画的创作更科学真实,并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向大师学习,学生应该切实地走到事物中间,感受事物,揭开外表深入本质,才能真正提高绘画水平,理解绘画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有条件的情况下给学生多一些实物的参考,做到真正的格物致知。

二、善于育人

美术的学习过程主要是从培养兴趣为起点。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大小决定了学生习得美术素养的高度。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学生在绘画课中通常不跟随老师的思路来进行创作练习,而是一直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世界里,当教师尝试去跟这样的学生沟通时,学生通常是一种拒绝沟通的状态,教师也很难找到一个切入点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例如,从一年级开始的A同学,在美术课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对于课程内容无兴趣,一开始是不理会老师,也不会和同学一起绘画。在教师的干涉下,他终于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一些细长的恐龙,虽然模样有点奇怪,但是好在学生动手起笔进行了一番绘画。当有同桌看到他画的画时,通常就会直接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表达“画的是什么,画的恐龙吗?真难看!”一类的话。此时教师的正确言语行为的引导对于该学生的影响会很大,正确的引导方式会让该学生受益终生。首先老师肯定了A同学的绘画作品,根据对A同学的观察和了解,对于画画的行为提出表扬,表扬的内容要精准,教师应认真观看学生作品,凡是被学生认真对待的作品,里面总会有闪光点。正确精准的表扬使被表扬同学也能感同身受,对老师的表扬表示认可和接受。这里就体现了“善”对于教育的作用,在表扬的过程中,真实地观察,换位思考,与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情,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可老师,逐渐打开心门尝试与老师进行更多的交流。这里的“善”是一种让事物往正确较好的方向发展的意思。在长期的教育引导的过程中,学生终于从拒绝沟通到可以与老师同学们就他的绘画作品侃侃而谈进行了转变。教育的过程是相互的,教师理解了学生,才能换来学生的配合,一起完成教学任务。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对于善的把握。

三、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美是客观存在的,在善的基础上才有真美。善是一种良好的秩序,让事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对于美的感受离不开我们的感官系统,例如视觉、听觉、味觉、甚至触觉。视觉可以感受到形象美,听觉可以感受到韵律美,味觉可以品尝到美味,触觉则能感受到高级感和欣慰感。这些对于美的感觉通常都是愉悦的持久的,而非短暂的快乐。所以美感不是单纯的感官愉悦,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高级的愉悦。这种美感体现在需要引导学生去培养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例如,在课堂上,经常引导学生要学会去欣赏同学作品的美,只要是认真完成绘画创作的同学,从他的作品中总是能找到值得其他同学学习的地方。反复修改留下的有印记的线条,因为对于结构的理解不够而导致的形象不准确的,画人物的时候细节不够的等这些情况,也能从中找到值得学习的地方。反复修改的画面说明了学生的创作过程是很认真负责的,希望画面能依据创作者的意图来完成,有一些大师也是习惯在画面中留下打草稿的痕迹,这样能表现出创作的过程中时间的流逝。画面形象不准确的情况,可以引导学生观看大师作品,领略变形之美,夸张之美,让他们树立信心。正是因为教师有了这样的知识储备,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才能明白美是什么样的,如何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去发现美。

美是善的一种升華,当事物都是往好的方向发展时,美便是善的更高追求。反过来,从美的表象也能看到其必有一个合理且正面的善作为基础。柏拉图曾说过“美具有引人向善的作用和力量”。

四、为师应如雨,润物细无声

真善美的内涵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如何将真善美的内涵渗入到美术教学中?生搬硬套的灌输式讲解,并不能让学生认识到真善美的意义,应加入适当的课堂活动,将知识点设计在一次次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在生活中寻找真善美的能力。

以对学生作品评价为例,教师在评价学生作品的时候习惯于以作品表面的效果给出建议,就作品的造型,色彩,构图进行评价。实际情况中教师应该多倾听学生对自己作品画面的叙述,他画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画?这种学生讲述对于作品的感想远远胜过画面的效果的作用。每一位学生的作品在成年人教师的心目中会分为三六九等,但是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该作品对于作者本人的意义,应该多以学生的自身感受为主,教师的指导意见为辅,帮助学生以自己的想法完成对于作品的设想。在日常教学中,会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因为老师的批评、无视或者不赞赏,学生丧失了对自己作品的信心,开始否定自己,于是强迫自己按照老师的要求来进行艺术创作,而这时学生恰恰丢掉了美术学习中的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养成事事听从权威,只为减少犯错的情况,正是这种教学效果,让学生丢失了自信心和创新能力。对于美的定义是有一个标准的,但同时这个标准也是多元的,而非一个单一维度,有形式美也有精神美。

许多的小学美术教育的工作者都是默默无闻的,虽然教过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但学生们在成年以后大多只留下关于小学阶段的一些模糊记忆,但正是这样一种深藏在知识冰山下方的实践与感性认知,让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信念让学生保持正确的发展态势。追求真善美是人生中对艺术的永恒价值。在美育过程中融入真善美的信念对于学生发展有着持久而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卡尔·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关于哲学历史与艺术的讲演和论文集.

[2]尹少淳 .尹少淳谈美术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

[3]崔卫 .小学美术教学案例(设计)精选.

猜你喜欢
真善美绘画美的
真善美伴我同行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打破平衡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习惯了真善美才能拒绝假恶丑
美的校 美的人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