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量单位教学中“量感”的培养策略初探

2021-01-07 16:49胡静慧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55期
关键词:量感计量单位小学数学

胡静慧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关于“量”的教和学都很重要,开展数学“量感”教学,实际是加强小学生对数学“量感”在不同知识模块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逐步形成数学“量感”,夯实数学基础知识。本文主要基于“计量单位”在不同空间维度的“量感”深层次教学展开探讨,提出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希望可以帮助更多小学数学教师在有关图形与几何的领域中更好的突破“量感”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量单位;量感

引言

“量感”在小學阶段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较常碰到,其中“量”实际上指的便是长度、面积、体积等,关于“量”的数学问题很常见,如一盒牛奶的容积、操场一圈的长度、沙池的面积等,都是关于“量”的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计量单位”的教学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量感”。但很多教师都不是特别注重“量”的教学,没有着重培养学生的“量感”,从而导致学生对有关“量”的知识掌握不牢,这不利于小学生在数学专业道路上的成长。本文将围绕小学数学关于不同空间维度的“计量单位”量感培养的深度教学策略展开论述,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小学数学教师注重几何领域的“量感”教学,让学生对各种“计量”的量有清晰的理解,从而助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计量单位阶梯式上升,构建计量单位的教学体系

根据小学数学教材的安排,把度量一维空间图形的大小叫做长度。我们将1cm的学习贯穿“量感”培养的第一阶梯,在这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关于“量”的直观体验:测量方法→标准量的产生→用标准量去测量→测量结果间换算→标准量的实际应用”。学生基本形成了以1cm为标准量的长度量感,并以此为准认识m、dm、mm等长度量。依托长度计量教学模式,教材编排从一维空间的长度进阶为二维空间的面积、三维空间的体积,学生逐步从碎片化的知识中,整体构建起计量单位的教学架构。

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三种不同“量”融会贯通使用感到困难。错误如下:

(一)教室长约7(m2/dm),教室占地大小约70(m3)

(二)5.36dm3=(5)dm3(36)cm3

4km60m=(4.60)km

(三)教室长9m,宽6m,用边长为3dm方砖铺地,需要几块?

错误:(9+6)×2=30(米)  30÷3=10(块)

究其原因是对“周长”“面积”“体积”这三个“量”的概念模糊,对其进率理解不透,导致学生在处理单位间的换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常闹笑话。

二、“量感”的培养策略

(一)立足知识的“生长点”,重视“关联点”和“延伸点”

计量单位的教学存在共性,学生学习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是关联的。而计量单位换算又是小学数学检测中必考题,但练习中观察,学生仍会在这类问题上丢分。我认为最基本原因是学生没有在本质上感知这三个“量”的“生长点”和“延伸点”,解题思路混乱,出现分不清什么时候用除,什么时候用乘;进率记不住;搞不清楚单、复名数怎么换算……基于上述原因学生才会反复出错。因此,在这个点的教学上要致力让学生立足知识的“起源→延伸”,重视这三个计量单位的关联,促进理解并融会贯通。处理三者换算时,可参考片段:

1.出示图片(1厘米、1平方厘米、1立方厘米),师问:说说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知识交流碰撞

生1:一个是长度,一个指面积,一个是体积,它们是不一样的物体无法比较。

师追问:也就是长度是长度,面积是面积,体积是体积,它们是没有关系的?

生驳:有关系,两个点形成一条线,图一我们说这条线1cm,有4条1cm的线围一周就构成一个面,它的面积是1cm×1cm=1cm2。所以说长度把面围在里面,面的四周是长度。

生补:同理,6个1cm2的面构成一个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cm×1cm×1cm=1cm3。

根据学生回答,用课件动态演示三者的关联:以1dm=10cm为“生长点”向二维延伸成一个边长为1dm的正方形,面积是1dm2即10cm×10cm=100cm2;再向三维立体延伸成一个棱长为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即10cm×10cm×10cm=1000cm3。

借助长度、面积、体积三者单位间的纵向梳理,让学生理解知识的“生长点”和“延伸点”。只要知道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那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长度单位间进率的平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就是长度单位间进率的立方,在今后学习上如果忘记它们间的进率就可以以此入手进行推算。如:5.36dm3=

(    )dm3(    )cm3,学生能感知整数部分的5就是5dm3,只需要把小数部分的0.36dm3=(     )cm3,通过推理1dm3=1000cm3,大单位换小单位乘进率1000,即5.36dm3=(5)dm3(360)cm3,这才是让学生构建“量感”教学的意义。

(二)联系生活实际,在活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量感”

唯有将数学紧密联合生活,结合丰富的活动体验展开量感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容易了解量感知识,正确区分和选择“量”的使用。从而提高量感教学的质量。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关量的知识,多会涉及到举例,老师要结合教材,联系实际去举例,便可让学生更高效地感悟其中的“量”。如:引导二年级学生认知一维空间长度单位1mm、1cm、1dm等分别有多长,可列举硬币厚度、指甲长度和张开双臂的长度等,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在学生充分感知后,接着让学生估数学书的长、课室门的高等。引导三年级学生认知二维空间面积单位1cm2、1dm2、1m2分别有多大时,可让学生参照拇指指甲约1cm2,一个手掌大小约1dm2,一块瓷砖约1m2等感知,再根据参照物让学生对橡皮檫、书封面、黑板面积等进行估算。引导学生认知三维空间体积单位1cm3、1dm3、1m3分别有多大时,可让学生参照一粒花生米体积约1cm3,一个粉笔盒体积约1dm3,一部29英寸电视包装箱体积约1m3,然后根据参照物估估骰子、饭盒、集装箱等物体的体积约是多少。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量感”,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结语

结合以上所述,着眼学生的“量感”培养,教师在量感教学过程中,应当关注知识间的关联,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还应当结合丰富的体验来调动学生学习有关“计量单位”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学生培养出量感,提高教学质量。希望经过本文研究后,可以帮助到更多小学数学教师提高量感教学的重视程度,做好详细的教学计划方案,以期可以高效培养学生的量感。

【参考文献】

[1]梁培斌. 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探索[J]. 教学与管理, 2019(24):62-62.

[2]陈冬菊. 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策略[J]. 数学教学通讯, 2019(34):62-62.

猜你喜欢
量感计量单位小学数学
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小学低段数学“量感”培养的策略
《疯狂的计量单位》
《疯狂的计量单位》
兼收并蓄
宇宙的尺度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