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神木市第七中学 李改珍
班级管理的终极目标,是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给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从而完美地达成教学愿景。但班级管理是一个必须由教师和学生协同参与的过程,在高中班级管理中引进语文教学元素,能促使教师真正关爱学生,给学生一个平等而自由的班级管理模式,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并能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去。
班级管理是学校整体管理链条上的重要一环,班级管理的成效直接影响学校整体教学水准。目前,高中班级管理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高中阶段,依然有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受传统班级管理理念的束缚,缺乏对学生班级管理主体地位的尊重,班级管理中的民主氛围也是微乎其微。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教师觉得高中生未满十八,还都是孩子,不相信一群未成年的学生能激发出自主管理班级的能力;其二,升学的压力,具体来讲就是高考的压力,教师希望学生把精力都投入学习中,而不是形同“花架子”的班级管理。
与小学和初中阶段比较起来,高中阶段反而是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担当权威角色较为突出的时期。高中生因为面临高考的严峻挑战,家庭、学校、教师以及同学之间形成的紧迫感,让教师彻底成为班级大管家。
事实上,高中时期是培养学生班级管理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最佳时期,因为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与社会认识,心智也成熟不少。但从高一到高三,教师却恰恰让学生放弃了这种有担当、勇于肩负责任的机会。
高中时期的班级管理集中服务于学生的课业,管理内容趋于片面化,教师本着学生的考试成绩至上的原则,忽视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比如,推行按成绩排座位的班级管理方式,来刺激学生一门心思抓学习;开家长会的大部分主题是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需要家长配合如何提升学生成绩的方式方法等。
语文教学不只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还涉及人际交往的领域,能增强班级管理沟通过程中的同理心。尤其是进入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选文的深度与广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因此,班级管理中融入语文教学元素,除了能陶冶学生情操,最主要的是能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教师、班委、其他学生三者之间在沟通班级管理事项时双方都更具有同理心,而不是信马由缰或我行我素。
班级管理在传统模式下实施,学生基本上都是被动听从教师的安排,只能在教师事先规定好的相关制度与规则内行事。教师如果能意识到将高中语文教学融入班级管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就能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出谋划策,并打破常规的拿出新方法来解决班级管理问题。
“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与生活有关的内容,这是在提醒教师要真正走到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的想法,并热情地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内心想法告诉教师。久而久之,在涉及班级管理事项的时候,学生才会自主地与教师共同探讨和解决班级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改善与创新。
此外,要想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除了要经常与学生沟通之外,还不能忽视与其他任课教师的交流,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改进有关的管理方法。当然,教师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工作也得开展,因为每个学生都有个体差异性,所以教师通过与家长沟通能解决学生出现的个别问题,从而践行陶行知先生关爱学生的理念,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陶行知在提到教育理念时曾直言:再完美的学校,它所制定的规章制度远没有学生自主参与制定的班规更有针对性和约束力,学生会自愿且自觉地遵守自己参与制定的班规,这种班规的力量更加深入学生的内心。因此,在高中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制定班规,这样既方便学生自觉执行,同时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师生建立亲密关系。
语文教学本身兼具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色,工具性是确保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提升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而人文性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并陶冶情操。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应不断强化自身的引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班级管理中融入语文教学元素,让教育拥有艺术性与感染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