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华
摘要:目的 分析肺腺癌血管生成采用多层螺旋CT的可行性。方法 将30例肺腺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于2018.1-2021.10收治我院,予以所有患者多层螺旋CT,以手术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患者接受检查方式后的实际效果。结果 肺腺癌灌注值在单光子发射体层摄影测量范围内。P<0.05。结论 经研究证实,肺腺癌生成采用多层螺旋CT是确实可行的,能够通过计算肺腺癌灌注值以及强化值,研究肺腺癌患者的血管生成,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肺腺癌;多层螺旋;血管生成;血流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14--01
临床相关研究已能够证实肿瘤是血管生成依赖性的一种疾病[1]。肿瘤血管生成主要指新生血管形成于现有血管上的一个特殊过程。此类新生血管能够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血管灌注值、血溶剂的变化,从而诱发血流模式的变化,形成CT强化基础[2]。肺癌作为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发率在近年里逐渐呈上升趋势,其病理类型主要以腺癌最为常见。目前临床血管生成量化的实际标准主要以微血管密度计数为准,以此能够对肺腺癌血管生成的相关动态CT图像开展研究,其CT图像参数主要包括平均通过实践以及强化值、灌注值等。随着近几年临床医学研究的不断完善,医疗技术的进步已逐渐从单纯体动形态学信息的CT发展为能够成像肿瘤血流动力学信息的CT,同时被临床成为功能CT。研究表明[3],多层螺旋CT因具有放射剂量小以及时间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等优势,能够对肺腺癌血管生成进行更好的评价。鉴于此,本文旨在肺腺癌血管生成采用多层旋螺CT的可行性加以分析,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纳入我院2018.1-2021.10收治的30例肺腺癌患者,予以所有患者多层螺旋CT的,以手术病理检查为金标准,男女患者各有15例,年龄50-80岁,平均(65.19±1.27)岁,肺结节直径≤4cm,平均(2.19±0.14)cm。两组基线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
纳入标注:(1)均为孤立肺结节≤4cm;(2)无对比过敏患者;(3)能够配合医疗人员开展扫描着;(4)患者基本资料与病历资料完整;(5)未存在其他恶性肿瘤疾病者。
剔除标准:(1)肝肾以及心脑等脏器功能不全者;(2)无法配合检查者或对此次检查存在禁忌症者;(3)意識模糊存在精神障碍者;(4)研究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东芝多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检查(日本东芝生产),检查时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并嘱患者做深呼吸,心态保持放松,待患者呼吸调整趋于平稳后,将螺距保持在0.938:1为宜,扫描时间控制为0.8s,扫描厚度为2.5mm,矩阵521×512,将平扫视野控制为50cm;在患者前臂肘静脉处使用19G静脉团注90ml的碘海醇,将注射速度尽量控制在每秒3ml,注射完成后,按照扫描仪器进行正常扫描,连续对患者进行扫描,其范围包括:连续平扫患者肺肿瘤病灶;予以患者薄层靶模式进行扫描,参数设置为:间距1mm、层厚1mm、电流90mA、电压120kv。严格按照仪器说明书进行相关操作,使用1.3-1.5ml/kg碘海醇增强扫描,将速率设置为3.0-3.5ml/s,予以静脉期70s及动脉期30s扫描,将检查图像处理好后,运用多平面重组、容积成像,结合横断面CT图像分析评价诊断结果。
1.3观察指标
使用随机软件对灌注平均通过时间以及灌注值进行计算,以此获得灌注平均通过时间以及灌注值。肿瘤时间减去密度曲线最大斜率之和等于肿瘤灌注值。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30例患者灌注值平均为3.28±0.12ml-min-1kg-1,平均通过时间为7.61±1.28s,详情见表1。
3讨论
3.1肺腺癌血管生成意义
目前肿瘤已被临床诸多学者证实是血管生成的一种依赖性疾病。且相关研究能够证明血管生成对肺癌的进展以及生长具有促进效果,与患者的预后存在密切相关[4]。通过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抗血管生成治疗能够对实验动物的肺癌生长以及血管生长起到一定抑制效果,以此延长其存活期[5]。
3.2动态CT增强研究
(1)研究的意义与方向:目前临床血管生成研究已逐渐从实验室转变为临床实践。对此,临床需严格开展血管生成区的定量与定位,建立临床癌症患者血管生成疗法的实验参数。肺癌血管生成应用动态CT的评估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证实血管生长抑制疗法能够改变肺癌功能CT参数;②提供相关预后信息;③鉴别良恶性肿瘤。相关学者建议[6],在早期血管生成因素较少情况下研究肺癌患者血管生成的不同组织亚型,能够便于研究工作的开展。腺癌作为临床肺癌患者常见病理类型,在肺癌发生率中约占40%,故通过研究直径<4cm的腺癌发现,微血管密度计数是血管生成量化的标准,同时能够借助平均通过时间以及灌注值、强化值研究肺癌患者生存的动态CT图像参数,且得知微血管密度计数与动态CT强化值呈正相关。恶性肺结节血供在质量中与良性肺结节相比均存在明显差异,血管生成区通过动态CT进行定量与定位研究,能够便于临床开展鉴别诊断。与此同时,另有研究能够证实[7],通过借助多层螺旋CT放射剂量小以及事件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等优势,能够便于临床医师及时对治疗方案作出修改,以此保障治疗效果,确保患者满意。本次研究中开展的扫描方式共具有两个优点,其一,间隔时间相对较短,前两个序列中间隔时间仅为1秒,能够便于定量评价孤立性肺结节的血流模式;其二,扫描时间可达9分钟,能够便于对临床对结节的增强峰值做出准确测量。通过采用19G静脉注射针头对患者注射对比剂,能够有效避免患者不耐受以及血管爆裂等情况发生。临床绝大多数患者血管均来源于支气管动脉,在对比剂注入后,其对比剂达到肺部血管腔时间一般在11-19s,无法准确计算平均通过时间,导致此类患者研究资料无效。在注射对比剂1-2min后,部分患者对比剂分子达到血管外间隙,该种团注方式,仅在注射对比剂后前几次将血管特征加以显示。故本次研究中,通过团注方式为患者注射对比剂,便于医师在扫描早期时,对比剂能够快速分布与血管内,减少分布于血管外的可能性,以此能够准确计算主动脉强化值以及测量时间以及密度曲线等指标。临床关于腺癌血流平均通过时间的相关研究仍未开展,而本次研究对肺癌平均通过时间测量的结果为(7.61±1.28)d。由此能够得知,间隔扫描时间在1s左右,以4ml/s的流率开展对比剂注射,能够有效计算灌注值,为血管生成提供一定帮助。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应用于肺腺癌患者中,通过对其血流平均通过时间加以测量,能够有效开展肺癌的血管生成研究,为患者后期治疗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罗强,邓红梅,罗新民,等. 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与周围型肺腺癌病理组织分化及亚型关系研究[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1,18(5):21-25.
[2]李建华,高洁,李迎峰. 混合性磨玻璃结节样肺腺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J]. 中国基层医药,2018,25(16):2118-2121.
[3]王乐,朱杰,郑鹏宇,等. 多层螺旋CT与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2.0cm以下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1,28(5):545-549.
[4]张晓华,严礼剑,黎良山,等. 孤立型肺黏液腺癌多层螺旋CT特点与病理特征的研究[J].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8,41(10):870-873.
[5]黄文荣,曾勇,苏洁敏,等.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与高分辨率CT诊断周围型肺癌的应用价值[J]. 现代肿瘤医学,2020,28(11):1925-1929.
[6]贾玉柱,王健,杨光钊. 囊腔型肺癌27例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分析[J]. 中国基层医药,2021,28(6):820-823.
[7]刘礼健,赖兰金,刘周,等. 肺磨玻璃结节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和多层螺旋CT定性研究[J]. 实用放射学杂志,2021,37(1):42-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