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珊
摘 要:群文阅读是根据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任务群而提出的新的文本阅读方式。通过多个文本或多个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让读者在比较中意识到不同文本的特征与价值。哲学上除了“对立、矛盾、辩证”,还有“统一”。据此,本文提出在多个文本的比较过程中,应当强化统一的思想,以提升群文阅读的思维整合度,以期在群文阅读的实施过程中实现意识的建构和自我完善。本文重点阐述了前理解的作用、议题的提出、阅读过程的完整、小组的整合、文本的重建等五个方向的改进方式。
关键词:统一性原则 群文阅读 模式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8.016
阅读是读者对文本的理解过程,也是读者和文本彼此作用并建构意义的过程。当然,建构意义的目的是为了建构自我。借助文本建构意义只是过程,建构自我才是结果。群文阅读的模式通常体现为多个文本或非连续的文本的比较,所选择的多个文本之间关联的方式是多维度的。例如,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同一话题的不同主体,同一题材的不同意识,同一流派的不同风格,同一理论下的不同手法,同一时期的不同意识,或是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甚至跨学科、领域、民族的同一话题(比较文学范畴)等。在此过程中,人们往往强调区分度,借此突出不同文本在某个方面的特点,这种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以显示群文阅读的价值,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阅读升华。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对立、矛盾、辩证,更注重统一。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相互区别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相互联系的一面,要以坚持全面发展的高度为前提,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两者和谐发展之目的。群文阅读的目的不应该只停留在文本特征的赏析层面,而应该体现在不同文本优势的整合生成方面,这也是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常见的整合类题型的设题基础。不同文本的融合与统一后的融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创新思维、提升意识、建构自我、完善行为的目标。因此,统一性原则在群文阅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统一性原则主要强调几个方面的融合:
一、将前理解与当下文本融合
伽达默尔认为“一切解释学条件里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前理解”。每个解释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读者)都是一个具有自己历史的人,解释者过去的经历使其具有一定的观念体系,这样的观念体系便构成了理解文本的前理解。大量的经典文本为读者提供无限新的阅读视野,驱使读者或主动或被动调节自我心智模式,将文本提供的时空意义与自己原有的生命体验巧妙对撞,并且彼此交融。阅读的量越多,阅读视野也就越开阔;阅读的面越大,阅读视野也就越宽广。唯有经历这样的阅读过程,读者才能完成化文本的意义为自我的意义的过程。在前期的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程式化地先将目标文本展示出来,通过议题引导学生得出预设的目标结论,但这一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前理解,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阅读经历,有的学生是缺乏相关前理解积累的,这就使得结论的得出遇到了障碍,该环节可调整为:先进行相关文本的推荐,再展示目标文本,以填充前理解的空白与偏差,再帮助学生从群文阅读中最有价值的维度上进行比较。如要完成“古典小说中的人物个性符号”这一议题,在教学过程中,先进行“前置学习”环节的设置:
快速阅读,提取关键信息,分清并列举出文中涉及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重点阅读四篇文章,勾画能体现主要人物性格特征的词语、语句或语段。
要达成阅读群文通过某种性格符号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特征的教学意图,前文本的相关积累就尤为重要。在阅读的体验过程中,新的文本不断化成前理解,阅读的历史过程中最初的文本成为比较阅读的源文本,这个过程也是人们不断建构自我的过程。
二、议题的提出需多种信息的融合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含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的18个“学习任务群”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学习任务群是有任务的,任务提出的方式决定任务解决的方式,越复杂的任务对能力的要求越高,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也越多。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提问方式上做出改变,这种改变体现在群文阅读上就是将多文本的信息筛选与整合调整为带有情境的议题,要求学生通过完成其中包含的一系列任务,将新的信息进行统一来实现对多个文本的思考、比较与重构。例如在鲁迅的小说《故乡》中,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方式提取有关闰土的内容,包括少年的和中年的,将这些文段进行比较来分析闰土的形象,以便分析造成人性改变的原因这一问题,一般的设问方式是:比较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的不同点,思考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这种设问方式学生只需在文本信息中对描写的角度进行分类和整理,再套用旧社会思想与制度上的弊端回答即可。但基于统一性原则,为了多方信息更好地整合,为了问题和能力能更好地融合,我们应该将问题换成议题,促使学生主动结合小组成员意见,联系现实生活经验来完成学习任务,这个问题可改成议题:假如你在中年迅哥儿与闰土重逢的现场,帮他们打破隔着的“厚障壁”吧!这个议题暗中包含了多个任务,如:回顾过去童年时期的友谊,体会中年时期的艰辛,分析隔阂存在的原因,渗透革命思想,唤醒下层人民的平等意识,关注语言表达的方式,注重语言内在逻辑等。这样的议题相较于传统提问,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大大提升,凸显了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保证阅读过程的完整性以实现信息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杜威认为儿童掌握知识的结果远不如掌握知识的过程重要,经验课程的功能绝非传递给学生静态的知识,而是通过诱发、引导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自行获取知识,真正形成学生自己的能力和经验。经验课程保障了学生自我经验的生成和改造。新《课标》将学习任务群1定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切实印证了学生亲自实施整本书阅读过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许有人会问,一部小说是群文阅读的范畴吗?答案是肯定的,一部小说是由多个章节组成的,每个章节相互关联又自成一体,所以在这个层面来看,一部小说也是“群文”,整本书阅读能帮助我们在发展中看待问题,在辩证中分析事理,在變化中评价人性,正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的章回体小说最能证明这一观点。那么语文书呢?如果意识到语文课本也是一个整体,那么各个模块(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之间的内在关联就体现了统一性原则,这样的模块设计是以认识论作为基础的,在循环上升式的能力发展架构下深化认识。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为例,阅读鉴赏第一单元的散文为(《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表达交流第一个主题是《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由此可见,前面阅读的散文与后面写作的能力培养是对应设置的,梳理探究中又设计了《修辞无处不在》的内容,因此,前面的课文和后面的写作指导及修辞探究的文本就可以进行群文阅读,以此方式关注语文课本的整体统一,来实现学生能力从阅读分析到写作运用的转化。
阅读鉴赏单元内部的群文阅读指导方向则更为明确,如前面的例子,首先是相同体裁的文本编入一个单元,每篇文章都有各自的结构逻辑,手法运用,主题角度,语言風格。但它们在文章的思想感情上保持了一致性:同属革命时期文人的思想状态,体现了对家乡的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困难与挫折的不屈,都有一种纯粹的文艺的美。如要对这个单元进行总结,我们可以说:“在共赴国难的洪流中,他们每个人都各自有着不同的曲折经历,铺就了或苦闷、或深沉、或抑郁的心路历程,但文人们都执着于光明的信仰,都浅唱着不屈和坚强,都祝福着未来有阳光,文笔印上了民族的脊梁!”爱国核心价值观如果湮没在单一的独立篇目的阅读中,就无法体现文人群体所展现的不屈的震撼力量。
四、进行小组合作机制中的思考综合
语文新《课标》倡导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其合作的形式是任务的分工,议题的讨论,实质是信息的综合,思想的融合,是意识的统一。哲学的核心问题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水火不容,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均认为,只要寻找到世界的“本体”,就能够获得“统一性”,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与认识世界。由此可见,即使是冲突的双方仍有共性,它们是就一个本体发生的认识上的冲突,在方法论上仍可相互借鉴,面对小组成员的不同意见,我们更应该设法做到兼容并蓄,方能博学笃行,这才是学术研究的正确态度。
如教师使用一组含有意象“月”的古诗来对古人抒发的情感进行归类,有的同学认为“月”抒发的是悲伤、消极的情感,有的同学认为“月”象征的是愉悦、积极的品格,两种观点存在冲突,这时就要用实例来证明。
列举以下古诗分析:
从上面的几首古诗来看,月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多是消极的,但也表现过积极的情绪,如《山居秋暝》,还包括《春江花月夜》对人生的思考所体现的中性化倾向。月亮以其外在特征皎洁、明净、柔和,被视为团圆、美好、光明、高洁的象征。这与美学上的“异质同构”为理论核心的“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不谋而合。因此,两方的观点都没有错,融合各方观点就会有新的收获:事物本身是没有情感的,所谓的美与丑是人的主观体验,喜怒哀乐都是人的情感,因此月亮本身没有定式化的情感,我们在读诗时更应该关注情感本身与抒情主体。将意象统一起来,才能获得统一的认识,完成意识的再建构。
五、非连续性文本体现重建后的统一性
非连续性文本能力的考查,体现得最具代表性的题莫过于高考试卷上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多则材料类。之所以用这种方式形成一道阅读题,是为了让学生在一个关注点上去综合多种信息,分析系列问题,寻求创新方式,以提出全面的有建设性的意见或措施。这种在已有经验中快速形成解决方案的能力是未来人才必备的能力,称之为“快速检索”“适时反应”。如多则材料阅读题《共享单车的“尴尬”》,材料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共享单车给人们带来的便利,但使用中暴露出很多人性的问题,同时反映了管理上需要思考的环节。材料的信息相互补充,问题相互渗透,将多则材料有机整合,集中反映了一个核心议题:共享单车的“尴尬”。对于文本的综合思考与议题的信息整合则设置为最后一问“请你从城市规划者、共享单车经营者和单车使用者任意一个角度,就共享单车如何进一步健康发展,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高考是教学的方向标,高考题型的多则材料选取方式值得教学者深入研究。将一个问题在不同的角度进行反应,对一个观点进行多个方面的论证,对一种思想进行多种解读,均可能成为多则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生发点,我们要关注群文阅读方式下的思维叠加效应,将碎片化的文本进行统一性地解读,实现意识的建构和人的自我完善。
用普列斯纳(H.Plessner)之言总结:“人永远意欲和期望着,思考着和想象着,感觉着和信仰着,为自己的生命担忧,在这些活动中,他不断认识自身的完美性与达到它的可能性之间的距离。”群文阅读如果失去统一性原则的指引,那么和连续阅读松散的单一文本并没有实质上的区别,不过是形式上的改变而已,想要趋近认识的完美,需要在多维度比较的基础上坚持统一性的原则。
(本论文为贵州省2020年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0B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