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双减视角下培养初中生课外阅读习惯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2021-01-06 04:13韩霄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书籍初中生课外阅读

韩霄

摘 要: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的积累,但由于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很少有时间能静下心来阅读。因此,为促进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潜移默化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教师要结合近日出台的双减政策,为初中阶段阅读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有利契机。本文围绕双减视角下如何培养初中生课外阅读习惯做出浅谈。

关键词:双减政策 初中阶段 课外阅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8.013

双减政策刚“出炉”不久,暑期过后实施双减政策的第一个学期需要教师认真解读政策含义。“双减”指的是两方面内容的减少,一是减少校内作业,二是减少校外补课。此前小学“三点半放学”的目的是出于减轻学生压力,然而却导致了校外课后辅导机构的泛滥。因此,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合理运用多种辅助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延时课开展课外阅读服务,联合家庭共同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一、双减政策下培养初中生课外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阅读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素养。我国教育部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大约相当于5部《西游记》的阅读量。但是显然很少有学生做到,即便真的达到了这个标准,也很难确保学生的阅读质量。而如今颁布的双减政策,无疑是为初中生开展深层次阅读活动提供了时间保障,解决“没时间读”的突出问题。教师通过课后服务认真组织开展学生阅读活动,不仅是深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有力举措,也是深入领会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会用书”等读书观的重要体现。

二、双减政策下培养初中生课外阅读习惯的策略

1.科学推荐课外书籍,严格遵循教育规律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阅读时长提高后,必然会带来阅读量的提升,只推荐必读书目将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也无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教师应当根据初中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从学科、教学主题和学生心理成长等多维度为学生设计推荐书单;同时积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特点,选择个性化书目开展兴趣阅读。此外,还需关注学生的阅读结构,关注虚构与写实类文本间比例,关注人文、历史及科技等不同主题、国内外作品比例,在关注学生兴趣同时兼顾结构均衡。探索以班额人数为基本单位配备图书资源制度;保持推荐经典书目和引导学生兴趣阅读书目的科学占比。

例如,初一是学生刚步入中学的第一学年,是学生在小学与初中间过渡的一个阶段,教师根据初一学生好奇与懵懂的性格特点,可以推荐故事性和引导性强一点的书单,比如《世说新语》《古文观止》等文学类作品;再比如《我的精神家园》《热爱生命》等书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初二是承上启下的一年,学生的学业加重,这个阶段让学生保持课外阅读习惯的目的是为学生减轻学业压力,切忌让学生感到阅读是种负担。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书籍,比如《苏菲的世界》《傅雷家书》《麦田里的守望者》……到了初三,学生忙着中考,此时的课外阅读不单单要能够缓解紧张的氛围,更要成为拓展学生知识面的一剂良药。教师可以推荐《数理化通俗演义》《明朝那些事》等类型的书籍,这类书为枯燥的数理化知识和历史知识包上了一层“薄薄的糖衣”,便于学生理解。教师还可以组织相关的班级活动,鼓励学生们分享课外阅读成果,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能够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进度,也能够进一步把握课外阅读书籍的“质量”,帮助学生科学、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

2.挖掘圖书馆应用价值,提供阅读资源

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必须考虑优质图书资源的供应问题,以便于给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很多学校配备图书时,没有考虑集体阅读课的需要,进而不能满足班级同一时间学生共读一本书的需求。加之一部分学校的教学资源配置不均衡,没有采用数据化的管理方式,导致配置的书籍内容,相对单一,从而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们难以从图书馆中获得自己想要阅读的书籍,长此以往,学校图书馆往往处于“闲置”状态,不仅浪费了教学资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育人。

阅读作为育人路径及载体,图书资源内容应当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相结合,教师应当合理设计书目,将阅读活动作为课后延时服务的一个基本活动。首先要从图书馆图书应用开始,一方面充分盘点图书馆现有优质图书资源,实现师生便捷化查询和获取;其次,在图书的配备采购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班级共读和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需求,从品类和数量方面进行测算,科学配备;再次,对图书馆环境进行升级改造,使图书馆成为学生课后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场所,为课后服务提供丰富的内涵支撑;最后,依托图书馆,开展常态化图书馆课程和活动,使其成为学校素质课程的重要补充。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建立健全智能化阅读数据管理系统,统计学生在图书馆借阅的书籍类型,分析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偏好,从而为学生制定个性化阅读推荐计划。加强智慧阅读系统与智慧校园的一体化建设,在为学生提供优质课外阅读资源的同时,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满足当代学生需求

视觉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据统计:有80%左右的信息是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的。通过视觉来获取信息,能够在大脑中形成更为有效的认知,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展开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教学。实践证明,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视觉进行学习的,强烈的图形刺激,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取得教育的效果。因此,通过借助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有效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相互沟通搭建桥梁,帮助学生达到理解和记忆的目的。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不稳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就指出了在教学中要以“闻”“见”为基础思想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在延时课中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创新课外阅读教学的重要举措之一。比如,以本哈德·施林克的长篇小说《朗读者》为课堂主题,教师先从中摘取几段精美内容展示在大屏幕上并请学生起来朗读。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预设知识点,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求答案,并且鼓励学生之间在过程中相互讨论,交换各自的学习成果和想法,为学生的思维碰撞提供平台。紧接着,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根据此书改编的同名电影中的视频片段,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官体验,通过视频和文字的双重结合,深入体会这部文学作品。教师也可以每周给学生播放董卿主持的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在这个栏目中,每一期的作品都融入了朗读者的人生故事,以多媒体为媒介,播放适宜的背景音乐,可以调动学生阅读的情绪,有效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教师可以利用画面形式将阅读内容展示在学生眼前,让学生真实感受当时的场景,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书籍含义,把握作者抒写作品时的心思情感,让教学内容实质化,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满足当代学生课外阅读方式的需求。

当前义务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以及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质量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的问题。因此,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初中课外阅读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资源的“多”,让学生能够获得自主学习和消化课外书籍的能力,同时也不要忽略家庭教育的作用,为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提供条件,营造良好氛围,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美燕《寄宿制初中生课外阅读习惯与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中外交流》2019年第22期。

[2] 蓝柳金《让读书成为习惯用阅读滋养心灵——浅谈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途径》,《新课程》2017年第12期。

[3] 叶永红《初中生课外自主阅读习惯养成与方法探析》,《黑河教育》2021年第3期。

[4] 管春华《初中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初探》,《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2009年第11期。

[5] 张会玲《新时期初中生语文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甘肃教育》2020年第15期。

[6] 葛亚丽《初中生课外阅读良好习惯培养策略的研究》,《课外语文》2020年第3期。

猜你喜欢
书籍初中生课外阅读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鲁迅与“书籍代购”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