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黄帝内经》营卫理论从“瘀血”论治不寐

2021-01-06 02:53袁源罗斌
环球中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卫气灵枢营卫

袁源 罗斌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属于中医“不寐”范畴。“不寐”一词首见于《难经·四十六难》,《黄帝内经》并无此名,而称其为“目不瞑”“不得卧”“夜不暝”“卧不安”等。现代中医治疗不寐多从肝火扰心、痰热扰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证型论治。然而中老年人不寐持续日久,中医从以上证型论治往往收效甚微。清代王清任明确指出瘀血可导致不寐,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不寐,所创血府逐瘀汤治疗不寐久证、痼疾常获奇效。王清任瘀血治疗不寐理论可追溯至《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以营卫理论论述睡眠与不寐的发生机制,且虽无“瘀血”一词,但其“血凝泣”“留血”“恶血”“血脉凝泣”“脉不通”等词语,均包含“瘀血”的含义。现从《黄帝内经》营卫理论及“瘀血”“不寐”相关原文出发,以“瘀血”论治不寐,阐述“瘀血”导致不寐之病机、治法。

1 营卫调和是睡眠的生理基础

《黄帝内经》认为睡眠的产生、维持与营卫气血运行密切相关,营卫调和是睡眠的生理基础。《灵枢·口问》[1]247曰:“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睡眠和觉醒的产生取决于阳气和阴气的盛衰,阳衰阴盛则入睡,阳盛阴衰则觉醒。而《灵枢·大惑论》[1]541则进一步阐述了阳气和阴气的具体内涵,言:“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卫气白昼时行于阳分,夜晚行于阴分,夜晚进入阴分则阳气尽,因而睡眠,清晨时进入阳分则阴气尽,因而觉醒。《灵枢·营卫生会》[1]176云:“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营卫二气交会相贯,运行不休,而营气和卫气在夜半子时正常交会就会产生正常的睡眠。睡眠的产生和维持除了营卫调和之外,还需要气血充盛、脉道通畅等条件,正如《灵枢·营卫生会》[1]177所言:“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暝。”气血充盛则营卫运行有力,脉道通畅则营卫畅行无阻,气血、脉道二者互相影响、协同作用,保证营卫正常运行,则人白天精神焕发,夜晚安然酣眠。此外,阴跷脉和阳跷脉也参与睡眠、觉醒。《灵枢·寒热病》[1]196曰:“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阴气盛则瞑目。”《灵枢·脉度》[1]174亦云:“跷脉者……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阴跷脉和阳跷脉主司眼睑开合,阴跷脉和阳跷脉气血充足,正常交会,则眼睑可开合如常,作为营卫调和之辅助而确保睡眠正常产生和维持。

2 瘀血所致营卫失和是不寐的病机

《黄帝内经》认为不寐的总体病机为营卫失和,具体表现在卫气由阳入阴的通路被阻,阳不入阴,则目不暝,如《灵枢·大惑论》[1]541言:“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根据内经相关原文可知瘀血阻络则是导致营卫失和,人不得卧的重要病机,以下分别论之。

2.1 气虚血瘀,营卫滞涩

中焦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营卫之气。正如《灵枢·营卫生会》[1]176所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因此营卫之气的盛衰与脾胃运化功能密切相关。若脾胃运化功能不足,营卫气血来源匮乏,则营卫之气虚衰。气为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虚则鼓动血液运行之力不足,血停而为瘀。《灵枢·营卫生会》[1]177言:“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抟,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暝。”老年人脾胃运化功能衰退,气血生化不足,故血行无力,脉道艰涩,卫气内伐而不寐。“气道涩”即有瘀血内停之意,如《灵枢·经脉》[1]124所云:“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因此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而生瘀血,瘀血阻滞气机,营卫滞涩而失和,发为不寐。

2.2 气滞血瘀,营卫阻滞

人体气机为肝所主,若气之升降出入异常,责之于肝失疏泄,而《素问·灵兰秘典论篇》[2]92曰:“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说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也为肝脏调节。《素问·病能论篇》[2]417云:“帝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针灸甲乙经》[3]“精有所之寄则安”作“情有所倚,则卧不安”。根据上下文,作“情有所倚,则卧不安”较合适。情志有所偏倚,可理解为情绪失常导致难以入睡,《灵枢·百病始生》[1]439则说:“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情绪失常可导致气机逆乱,进而促使瘀血形成。究其根本,为情绪失常致使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气机郁滞,气不行则血瘀,最终阻滞脉道,营卫阻滞,导致不寐。

2.3 瘀热扰神,营卫留止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2]92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主宰一切思维、意识、情志活动,若心神被扰,神不守舍亦可导致不寐,如《灵枢·胀论》[1]278云:“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心胀”从何而来?《灵枢·胀论》[1]280答曰:“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因此“心胀”可理解为邪气内扰,正邪相争,痹阻经脉,营卫留止不行,导致卧不安。《灵枢·痈疽》[1]555道:“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营卫稽留、气机郁滞导致瘀血形成,瘀血阻滞卫气,卫气属阳,郁而合瘀化热,瘀热内扰心神,神不内守,为此类不寐形成的根本病机。

2.4 寒凝血瘀,营卫不行

《素问·调经论篇》[2]531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血液喜温而恶寒,其正常运行需要温暖的环境,而卫气具有温分肉的温煦作用,因而血液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卫气的温煦作用。若寒邪直中经脉,或脾肾阳气虚衰而寒自内生,卫气温煦不足,经脉受寒则挛缩拘急,血液受寒则凝滞不前,终致瘀血,如《素问·经络论篇》[2]472所言:“寒多则凝泣,凝泣则青黑。”《灵枢·痈疽》[1]545亦云:“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素问·生气通天论篇》[2]28则道:“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可知寒气凝滞经脉之中,瘀血形成而阻塞脉道,卫气不得入于阴,浮越于外,表现为人起居如有所惊,精神涣散,难以收敛,形成不寐。

2.5 痰瘀互结,营卫迟滞

痰为水饮津液凝聚不化而成,瘀为血液停滞不行而成,二者可相互化生。《灵枢·百病始生》[1]439云:“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濇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瘀血停滞体内,津液输布失常,凝而为痰。《灵枢·刺节真邪》[1]487则言:“津液内溢,乃下留于睾,血道不通。”津液输布异常,化为痰饮,也可使脉道不利,形成瘀血。《灵枢·贼风》[1]389亦曰:“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外感湿气不化,也可导致痰湿阻滞经脉,形成留止之瘀血。痰饮与瘀血二者互相化生,常胶结于经脉之中,阻滞营卫正常运行,也可导致不寐发生,如《素问·水热穴论篇》[2]515-516所道:“故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水饮阻滞上下气机运行,导致人不得卧,而水饮长期阻滞常伴随瘀血内生,痰瘀互结,成为不寐之病机。

3 瘀血致不寐之治法

对于营卫失和引起的不寐,当补虚泻实、调和阴阳、通利脉道,如《灵枢·邪客》[1]453云:“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此为瘀血导致不寐的治疗总则,针对不同原因导致的瘀血,其活血化瘀方法各有侧重,且须辅以安养神魂之法,具体如下。

3.1 益气活血,通络安神

气虚血瘀,营卫滞涩所致不寐临床症状特点为入睡困难与气虚血瘀症状并见,如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头目昏沉、心悸胸闷、肢体麻木,舌质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涩;故治疗以益气活血、通络安神为法,常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辅以首乌藤、酸枣仁等养心安神之药。

3.2 行气活血,解郁安神

气滞血瘀,营卫阻滞所致不寐患者除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外,常伴肝气郁结和血瘀表现,如胸胁胀满、刺痛、易忧易怒、嗳气叹息、口苦便秘,舌质黯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治疗当以行气活血、解郁安神为法,临床常用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辅以玫瑰花、合欢皮等解郁安神之品。若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为肝郁化火,加龙胆草、黄芩清肝泻火。

3.3 清热化瘀,宁心安神

瘀热扰神,营卫留止所致不寐患者入睡困难、眠浅多梦,常伴瘀热症状,如胸闷心烦、午后或夜晚发热、盗汗乏力、口干咽燥,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苔薄黄,脉涩;治疗当以清热化瘀、宁心安神为法,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辅以牡丹皮、酒大黄等清热逐瘀之药。

3.4 温阳散寒,活血通脉

寒凝血瘀,营卫不行所致不寐患者根据寒邪来源不同,分为寒客血瘀和阳虚血瘀两类,寒客血瘀患者除入睡困难症状外,尚可见喜温畏寒、肢体不温、欲裹衣被、大便稀溏,舌质黯淡或有瘀点,苔白,脉迟涩;治疗以温阳散寒、活血通脉为法,常用当归四逆汤加减,辅以肉桂、淫羊藿等温阳散寒之药[4]。阳虚血瘀患者则表现为失眠多梦,胸闷心悸,惊惕不安,气短自汗,形寒肢冷,舌淡黯,苔白,脉沉迟无力;治疗应在温阳散寒、活血通脉基础上辅以潜阳安神之品,常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酸枣仁汤加减,辅以当归、川芎等活血化瘀之药。

3.5 祛痰化湿,活血化瘀

痰瘀互结,营卫迟滞所致不寐患者除难以入睡等失眠症状外,常有头晕昏蒙、胸脘痞闷、恶心欲呕、纳呆痰多、大便干或大便黏腻不爽,舌质黯淡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腻,脉弦滑;治疗当痰瘀兼顾,祛痰化湿、活血化瘀,常用黄连温胆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辅以石菖蒲、郁金化痰、活血[5-6]。

4 临床验案举例

患者,女性,62岁,2018年1月26日初诊。入睡困难2年。患者平素思虑繁杂,急躁易怒,2年前情绪激动后出现入睡困难,未予重视及治疗;2年来,入睡困难频繁发作,影响日常生活,为求进一步诊治,来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门诊就诊。刻下症见:入睡困难,五心烦热,自汗出,周身不适,胃纳可,小便可,大便时干时稀。舌质黯红而有瘀点,苔白,脉沉弦涩。西医诊断:失眠症,中医诊断:不寐,辨证为肝郁化火、瘀血阻络;治疗以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清热安神为法,拟柴胡疏肝散加减,具体处方:醋柴胡15 g、生黄芪10 g、川芎10 g、没药10 g、郁金6 g、清半夏9 g、酒黄芩10 g、葛根10 g、龙胆草6 g、夏枯草6 g、刺五加15 g、玫瑰花10 g、玳玳花10 g、合欢皮10 g、酸枣仁30 g、首乌藤30 g。共7剂,日1剂,水煎服。

2018年2月2日复诊,入睡困难好转,五心烦热、自汗减轻,仍忧思多虑、易怒,依原方治疗2周,随访患者示睡眠基本正常,无其他不适。

按 患者失眠多年,平素思虑繁杂导致气机不畅,肝气郁结,故急躁易怒,周身不适,气郁化火,蒸迫阴津,故五心烦热,自汗出,肝气乘脾,脾失运化,故大便时干时稀,舌质黯红而有瘀点、脉沉弦涩为肝郁化火,瘀血阻络之象。肝郁气滞,瘀血阻络,营卫迟滞,卫不入阴,加之郁火扰神,心神不安,故而不寐。本案以疏肝解郁、行气活血、清热安神为法,以醋柴胡疏肝行气,辅以生黄芪益气固表,气行则血行,血行则瘀化,配合川芎、没药、郁金活血化瘀则疗效更佳;黄芩、龙胆清热泻火以助心神敛藏,气机出入有道,葛根清热而气升,清半夏散结而气降,则气机升降有序,并以刺五加益气安神,合欢皮、玳玳花、玫瑰花解郁安神,酸枣仁、首乌藤养心安神,如此则热去神安,营卫升降出入如常而获效。

5 小结

《黄帝内经》以营卫论睡眠与不寐,提出治疗不寐方“半夏秫米汤”,至今仍然指导中医治疗不寐。内经虽无“瘀血”之名,但其相关理论奠定后世瘀血理论的基础,并提出活血化瘀方“四乌贼骨一藘茹丸”。后世王清任继承并发展了内经瘀血理论,指出“夜睡梦多,是血瘀”及“夜不安者,将卧则起,未坐稳又欲睡,一夜无宁刻,重者满床乱滚,此血府血瘀”,明确将瘀血与不寐相联系,所创血府逐瘀汤治疗顽固性失眠甚效。现代中医名家进一步发展瘀血导致不寐理论,田金洲教授[7]认为,“瘀”致不寐,为瘀血上阻脑络,头面不得气血荣养,或阻碍气机升降,变生痰、火,相互为患,导致心神失养而不寐,所创清心枣仁安神汤治疗不寐收效甚佳。王琦教授则运用辨体—辨病—辨证模式,活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瘀血体质患者之不寐,频获奇效[8]。唐启盛教授则指出不寐病位本于心,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导致神志不安[9],或肝魂不守亦可成为不寐病机,强调从神魂出发治疗不寐[10];心主血脉,肝主藏血,瘀血阻脉或瘀热内扰均可导致营卫气机出入失常,神魂不安[11]。因此凡用清肝泻火、清热化痰、交通心肾、补益心脾等传统方法治疗不寐疗效不显者,可转变思路,从瘀血论治。人体作为一个复杂整体,不寐发生过程中的脏腑虚实、瘀热痰湿、神魂百骸并非孤立的局部因素,而是以气机运动为纽带形成有律可循的整体网络,只有将体质、脏腑、神魂、气机有机结合,在辨别体质基础上,通过活血化瘀方法调理脏腑、治节气血、安抚神魂,从而畅达营卫气机,才能提升治疗不寐的临床疗效,改善不寐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也可为中医药治疗不寐开拓更宽广的临床思路。

猜你喜欢
卫气灵枢营卫
基于营卫理论对中医护理的初步探讨*
《黄帝内经》对周围神经病的认识及启发❋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黄帝内经》卫气昼夜循行节律及针刺时间研究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历史各时期关于营卫理论的研究概况
采采卷耳
补益营卫方对衰老小鼠皮肤端粒酶表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