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乃健
(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江苏 徐州 221006)
对于无法正常吞咽的患者,留置胃管维持患者机体营养所需。但是会增加患者机体不适感,引发意外脱管,意外脱管又被称为非计划性拔管,指的是患者未经医护人员同意自行拔管,或因医护人员操作不当导致管道脱落[1]。为最大程度降低胃管意外脱管率,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采取相应的管理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将2018年7月~2020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留置胃管,并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男10例,女5例;平均年龄(59.72±6.18)岁;观察组患者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59.54±6.16)岁。经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资料不存在明显差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均接受普通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品管圈管理模式,措施如下:
(1)首先对护理人员展开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留置胃管相关知识、管道固定护理知识、品管圈管理概念等,培训结束后实施考核,通过考核的护理人员方可参与本次研究。织护理人员进行讨论,共同选择活动主题,结合医院政策、所选择活动主题的可行性、圈内成员能力等因素来进行评估,最后将主题确定为“降低胃管意外脱管率、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并拟定计划表。
(2)圈内护理人员应查找以往病历资料,对导致留置胃管患者发生意外脱管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绘制柏拉图,依据80/20原则在柏拉图中计算出所需数据,制定护理对策:①首先,对于意识清晰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多询问其主观感受,告知其如果存在强烈不适感,要及时告知护理人员,并根据其文化水平进行健康教育,使其对胃管有一个初步了解,懂得胃管意外脱管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打消其自行拔管的念头。②对留置管道的患者做好管道滑脱风险评估,做好交接班;③防止胃管意外脱管做好管道固定工作,护理人员可以采用人字型或工字型固定法,并使用高举平台法进行二次固定,在进行护理操作时,也要密切关注患者胃管固定情况,叮嘱患者禁止大幅度牵拉胃管,在改变体位时,注意保护胃管。④正确指导患者进行咳嗽、咳痰,每日用生理盐水浸湿无菌棉球对患者口腔进行护理,为防止其出现鼻腔干燥现象,可适当采用液状石腊滴入患者鼻腔中。
对两组护理人员开展考核,内容包括沟通能力、服务主动性、解决问题能力,每项满分50分,分数越高,素质越高,对比两组护理人员考核成绩与患者胃管意外脱管率。
纳入S P S S 22.0 分析,(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护理人员考核成绩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护理人员考核成绩(n=15, ±s)
表1 护理人员考核成绩(n=15, ±s)
组别 沟通能力 服务主动性 解决问题能力对照组 29.89±5.31 31.26±3.04 29.95±5.85观察组 40.05±2.75 42.02±2.18 43.17±2.03 t 6.581 11.141 8.269 P 0.001 0.001 0.001
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及开展品管圈工作,统计2020年1月~2020年4月观察组无患者发生胃管意外脱管,发生率为0%,对照组有2例患者发生胃管意外脱管,发生率为13.3%,观察组患者胃管意外脱管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248,P=0.001<0.05)。
虽说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产业发展迅速,使整体护理水平明显提升,但在对留置胃管患者进行护理时,也不能完全避免发生胃管意外脱管。一旦发生胃管意外脱管,将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为使患者生命安全与治疗效果得到有力保障,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医院务必要结合实际情况来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将胃管意外脱管降到最低。
品管圈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指的是相同或相近的工作场所人员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团体,结合实际情况,找出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按照科学、合理的活动程序来进行管理,以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2]。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采取品管圈管理模式,结果显示,观察组没有一例患者发生胃管意外脱管,且护理人员各项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将品管圈管理融入留置胃管患者的护理工作中,能最大程度降低胃管意外脱管率,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采取品管圈管理模式,能有效防止留置胃管的患者发生胃管意外脱管,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