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基于一定课程资源开发经验,以桑树资源的开发为例,进行了同一课程资源的持续性、多元化、互补性开发的尝试,使幼儿明晰经验生长点,获取连续性经验,拓展资源相邻圈,建构资源共生圈。通过开发和挖掘社会资源与人力资源,形成教育内部与教育外部交错相连的课程资源开发网络。
关键词:课程资源;持续性开发;多元化开发;互补性开发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12B-0068-04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指教师对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筛选,根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加工设计。课程资源开发是为一定的课程目标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有益经验的获得。课程资源开发是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施的必要条件,也是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必要举措和保障。随着课程游戏化的深入推进,资源开发已经成为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存在着资源开发单一零碎、盲目照搬、缺乏系统性思考等问题。针对以上现象,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幼儿园尝试以同一资源的多维度开发为切入口探究资源的深度开发,力争充分发挥课程资源本身的价值,为幼儿园的课程建设铺路,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互动共生,同一课程资源的持续性开发
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核心价值是促进幼儿发展。课程资源只有与幼儿发生互动,帮助幼儿形成经验,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基于此,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震泽幼儿园关注幼儿的发展和需要,关注幼儿的核心经验,让课程资源在与幼儿的互动中得到持续性的开发。
(一)持续互动,明晰经验的生长点
课程资源的价值取决于它对幼儿发展的作用,如是否符合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是否基于幼儿的经验等。师幼互动也能够挖掘课程资源的价值,并从价值的筛选中剖析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所以,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教师通过以抛接球的方式让课程资源与幼儿产生互动来明晰课程资源的价值。
震泽幼儿园新园在初春季节启用,桑树园一下子就引起了幼儿的兴趣。“老师,那是什么树?跟平常的树不一样呢!”面对幼儿初次抛过来的球,笔者没有给出答案,而是将球抛回幼儿:“这棵树跟其他的树哪里不一样?怎样才能知道是什么树呢?”通过笔者的引导,幼儿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等长叶子就知道了,有的说要到网上去查一查,有的说要拍个照片去问一问爸爸妈妈,还有的说要自己观察并画下来。可见,为了知道这是一棵什么树,幼儿的想法很多,不同的方法取得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在“认识桑树”这个案例中,对于幼儿抛过来的球,教师及时给予了回应。在几次抛与接的师幼互动中,教师逐渐明晰了桑树资源的价值。桑树作为一种具有古镇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在震泽幼儿园古镇文化课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观察桑树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尝试用记录、观察、比较等方法去感受桑树的生长过程,从而帮助幼儿形成桑树资源的有益经验,为后期开展养蚕活动做充分的准备工作。
(二)由静到动,获取经验的连续性
课程资源本身处于一种静止的状态,但是,由于有幼儿、教师的参与,课程资源从静止的状态转向了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中,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中的引導者,在幼儿需要支持的时候进行必要的引导,从而推进课程资源的连续性发展,让幼儿获得相关的连续性经验。在认识桑树的时候,面对光秃秃的桑树,有的幼儿提出用手机上的“形色”软件来扫一扫就知道答案了。可是,当时就有幼儿提出这个软件只有等叶子长出来之后才能用,没有叶子的树是扫不出来的。正当幼儿想放弃的时候,笔者及时进行了介入:“可以等叶子长出来呀。可是该用什么方法等待叶子长出来呢?”讨论过后,教师和幼儿一起采用绘画、拍照、录视频、口述加文字等记录方式对桑树生长、采摘桑叶、桑葚变化等过程进行了长达4个月的连续性观察。课程资源的开发不是一蹴而就的,桑树资源的开发也不例外。在教师顺应着幼儿的需要和兴趣推进桑树资源深度开发的过程中,幼儿往往会因为自身桑树相关经验的不足、探究能力的限制、具体形象思维的影响,而终止对桑树资源的探究,或者寻找新的资源来进行替代。此时,作为教师就应该用智慧的双眼去发现桑树资源的探究教育价值,采用支持和引导的方式将幼儿学习引入桑树课程资源的深层次探究,在步步深入探究的过程中帮助幼儿获得桑树特征、生长过程及其与蚕宝宝的关系等连续性的经验,从而达到有效建构桑树知识框架的目的。
二、融合生长,同一课程资源的多元化开发
课程资源本身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如果只局限于课程资源本身的开发,那么,在课程活动中幼儿所获得的经验就是单个的、独立的、片面的。但是,一旦将课程资源放置在整个生态视野之下,并与其相关的同类型课程资源进行链接,那么就会获得同一种课程资源的共生圈,从而实现多元化的开发。
(一)同类共融,拓展课程资源相邻圈
课程资源是有相邻圈的,处于相邻圈中的课程资源归属于同一种族,却具有不同的类别。有效开发这类课程资源样态能够避免课程资源开发的单一性,从而走向多元化,能够让幼儿获得全方位的经验。养蚕季节里,养蚕坊里的蚕宝宝在大家的精心照顾下,已经从蚕卵里孵出来了;但是,幼儿园里种植的是高高的云南火桑,幼儿根本就摘不到上面的桑叶。他们展开了大讨论:“幼儿园里的桑树跟乡下的桑树怎么不一样?”“桑树到底有多少个品种呢?”“幼儿园饲养的蚕宝宝喜欢吃什么品种的桑叶呢?”针对以上讨论,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通过各种渠道开始查找桑树的品种,了解不同品种桑树的特征、形状以及种植的条件等,并在幼儿园的桑树园里开始尝试种植家桑、果桑、叶桑等不同品种的桑树。可见,在桑树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学会发现桑树的不同品种,并通过种植不同品种的桑树以满足幼儿探究的需要。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幼儿所获得的桑树经验是多样化的、全方位的,由此建构的相关桑树资源的经验框架就是立体的。
(二)异类相融,建构课程资源共生圈
课程资源的开发不能局限于资源本身的价值,而要以资源为中心,关注与之相关的、有联系的生态链,从而形成课程资源的共生圈。这样的课程资源开发才能形成资源相互关联的局面,才能拓展课程资源开发的内涵,突破课程资源自身的价值,从而有效提升课程资源开发的效果。在桑树资源的开发中,震泽幼儿园以桑树资源为中心,将桑树与蚕宝宝、幼儿、家长、社区、自然,甚至是水稻的种植等链接起来,进行一系列的连续开发。在与蚕宝宝的链接中,教师把种植桑树、照顾桑树、饲养蚕宝宝、采摘桑叶等设计成一个系列,让幼儿从中体验养蚕的艰辛,从而萌发劳动意识,培养养蚕方面的劳动能力。水稻的种植看似与桑树无关,但是,水稻与蚕宝宝上山结茧用到的柴龙有关。所以,教师围绕水稻开发了水稻田的选址、选种、种植、照顾、收割、制作柴龙等一系列活动。整个活动经历春、夏、秋三个季节,参与人员除了幼儿园里的幼儿、教师、门卫,还有幼儿的爷爷奶奶、蚕桑园的专业技术人员等。在以上探索中,震泽幼儿园突破了桑树资源本身的界限,尝试将与之相关的蚕、水稻等资源进行同步开发,以此形成以一种课程资源为中心、以相关资源为辅助的资源系列开发模式。同时,震泽幼儿园也突破了单个资源在促进幼儿发展上的局限性、片面性等现象,尝试以多种资源的开发生成开放的课程资源共生圈,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让幼儿获得的相关经验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整体性和序列性。
三、合作互补,同一课程资源的互补性开发
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要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的帮助与支持。幼儿园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家长、社区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形成教育内部与教育外部交错相连的课程资源开发网络,让课程资源得到多向互补性开发。
(一)合作共生,开发社会资源
震泽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园内为主,并积极地向园外进行拓展,形成了与社会资源合作共生的开发模式。园内与园外相结合的课程资源开发,有效地突破了课程资源本身价值的局限性,在幼儿园与社会的合作中扩大资源所蕴含的教育价值。震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自获得“中国丝绸小镇”荣誉称号以来,与蚕桑有关的基地随处可见,如太湖雪蚕桑园、湿地公园、谢家路自然村、丝绵被厂等。这些基地有着丰富的桑树资源,种类繁多,形态万千,能够有效地拓展幼儿关于桑树的经验。所以,震泽幼儿园与这些基地建立了联系,让它们成为幼儿园蚕桑课程开发的教育基地。与基地的互动主要通过实地参观、实践操作、亲身感受等方式开展,目的在于让幼儿以多感官、多渠道、多维度地拓展桑树资源的有益经验。这种合作共生的課程资源开发模式,一方面拓展了幼儿学习的阵地,将幼儿学习的空间从园内向社区进行了有效的延伸,从而大大缓解了幼儿园内部课程资源单一、简单、机械等现象,有效地防止幼儿获得相关经验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另一方面,改变了幼儿的学习方式,让幼儿学会去关注自己的生活,解决生活当中的真实问题。
(二)多方互补,挖掘人力资源
幼儿、教师、家长、社区等都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幼儿园要通过规划和物化多方的人力资源以达到利用或提高课程资源价值实现最大突破的目的,因此,有效地挖掘各方的人力资源,并让多方力量形成合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桑树资源开发的前期,教师需要对桑树资源进行价值分析和判断,以此来达到去伪存真、精益求精的效果。所以,专家的及时介入能提升桑树资源开发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在桑树资源的开发中,震泽幼儿园充分利用教师、幼儿、家长和社区人员等人力资源,通过亲子饲养蚕宝宝、采摘桑葚、趣味蚕桑学堂、爷爷会种桑树、为桑树修剪枝条、社区里的桑树等活动,让他们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对于桑树扦插、修枝、施肥等技术活,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性。这时,共建基地的专业团队就会到幼儿园现场,为教师开展专题讲座、手把手地教扦插等活动。由此可见,各方力量在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相互补充、相互融合,让课程资源的开发形成了合力,有效提升了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让课程资源变得更有教育意义,而且帮助幼儿有效地架构课程资源的知识框架体系。
由此可见,课程资源的多维度开发则既可以提升课程资源的利用效能,又可以促进教师教育视角的转变和幼儿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资源的多维度开发应注重资源、教师、幼儿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其结果是生成一种动态的课程资源网络。
本文系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基于学习故事的蚕桑文化园本课程优化研究”(1921055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7-29
作者简介:李敏娟,苏州市吴江区震泽幼儿园(江苏苏州,215231)园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