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脱贫时代扶贫车间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2021-01-04 12:47岑家峰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产业扶贫就业精准扶贫

岑家峰

[摘要]扶贫车间通过将产业扶贫与就业扶贫相结合,创造就业机会,促进脱贫人口就近转移就业,已经成为当前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和减少脱贫后返贫的有力举措。“十三五”期间,广西在城乡各地扶贫产业链上建设扶贫车间,吸纳建档立卡脱贫人口就地就近就业,促进脱贫户脱贫增收和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扶貧车间建设缺乏统筹规划、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贷款融资困难、考核机制不够完善、运营不规范等,这些因素制约了扶贫车间规范健康发展。为此,应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考虑扶贫车间建设;注重科学引导,提升扶贫车间发展内涵;多措并举,加大对扶贫车间扶持;加强就业引导,保障扶贫车间用工需求;健全考核机制,发挥扶贫车间就业带动作用;注重规范化管理,促进扶贫车间规范运行。

[关键词]精准扶贫  产业扶贫  扶贫车间  就业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1)05-0040-06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1.05.009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扶贫之要。促进脱贫人口就业增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就业扶贫作出重要论述,强调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长期坚持还可以有效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先后就扶贫开发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2018年6月15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指导意见》提出“全力推进就业扶贫,鼓励贫困地区发展生态友好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岗位补贴、场租补贴、贷款支持等方式,扶持企业在贫困乡村发展一批扶贫车间,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近就业”。广西曾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近些年来通过建设扶贫车间,发展劳动密集型扶贫产业,带动了一大批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增收,不仅解决了贫困群众就业问题,也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随着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我国将进入后脱贫时代,如何在后脱贫时代继续巩固脱贫成果,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今后一段时期的农村工作重点。扶贫车间作为脱贫攻坚期间就业扶贫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在促进脱贫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经历前些年追求数量和规模的粗放发展阶段后,扶贫车间目前的发展面临着瓶颈,如何提升车间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便是后脱贫时代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发展扶贫车间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脱贫地区群众就业增收

扶贫车间的设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地区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增收的难题,大大降低了就业成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建设扶贫车间32688个,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41万多人,创办领办各类经营主体21.4万个[1]。扶贫车间上班时间灵活,与农民的家庭结构、家庭生产和生活周期较为契合。贫困家庭劳动力可以依托扶贫车间,通过自身劳动赚取经济收入,改变以往单纯依靠“输血”的扶贫方式[2]。同时,这种扶贫模式使得贫困地区群众可以实现家门口就业,不必背井离乡外出务工,这对于维系农民家庭和村庄社区的完整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增加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

通过引入建立扶贫车间,将村集体土地和厂房等闲置资源重新开发后租赁给投资者建立扶贫车间,村集体每年可获得一定租金,这样可以进一步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强村级党组织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促进村级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为贫困村脱贫摘帽提供坚强保障。

(三)有利于激发脱贫人口内生发展动力

通过建立扶贫车间、把企业流水线和生产车间建在农村,能将过去简单的送钱、送物到家等传统帮扶转变为送工作岗位到家门口,使贫困家庭劳动力可就近就地就业,做到就业、务农两不误。同时当地还引导和帮助贫困地区群众逐步改变安于现状、“等靠要”等思想,调动贫困群众依靠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在劳动中实现自我价值,创造社会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抢先脱贫”“稳定脱贫”。可以说,扶贫车间发挥了“小车间”的“大作用”,夯实了稳定脱贫、持续脱贫、防止返贫的根基[3]。

(四)有利于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体可持续发展

扶贫车间作为产业扶贫新模式,是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问题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扶贫车间,为易地搬迁群众提供灵活的工作岗位,有利于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提升他们的就业技能和内生发展动力,为实现稳定脱贫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广西发展扶贫车间的探索与实践

(一)广西扶贫车间发展基本概况

2017年,崇左市天等县在全区率先出台政策引导返乡人员、致富能人和脱贫户在村屯就近利用闲置场所建设扶贫车间,带动脱贫户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助力脱贫攻坚。随后全区其他地方纷纷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产业推进扶贫车间建设。2018年12月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进一步加快全区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工作实施方案》,鼓励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在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等建设就业扶贫车间,吸纳建档立卡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促进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此后全区扶贫车间发展迅速,创办了多种形式的扶贫车间,如工厂式就业扶贫车间、居家式就业扶贫车间、种养式就业扶贫车间、贸易流通式就业扶贫车间、乡村旅游式就业扶贫车间等。2019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扶贫办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就业扶贫车间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加强就业扶贫车间建设规划与引导,进一步细化就业扶贫车间星级评定标准、程序和奖励办法,扶贫车间进入规范发展阶段。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20年12月底,全区累计认定就业扶贫车间3754家,直接带动就业27.2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4.67万人。这些遍布全区各地的扶贫车间,实现了贫困群众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在促进贫困家庭就业脱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二)南宁市发展扶贫车间典型案例

南宁市坚持“政府引导扶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市场机制运作”的原则,在乡村地区探索建立扶贫车间,并通过资金扶持、政策激励等举措,鼓励和支持车间健康发展,积极创造就业岗位,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促进脱贫户增收脱贫,主要做法如下。

1.探索建設新模式,打造四级扶贫车间新格局。鼓励各县区结合实际,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整合多种资金渠道来源,在县城集中安置区的产城融合区内布局建设扶贫工厂,在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扶贫生产线,在村委所在地和各屯建设扶贫车间,打造四级扶贫车间格局。

2.创新车间运营方式,实现企业发展和扶贫双赢。在发展扶贫车间过程中,探索出“企业+车间+农户”的运营方式,即以企业团队负责业务运营,打通车间外联渠道,车间加工点负责带动组织脱贫户参与车间运营,贫困家庭劳动力负责加工生产产品的运营方式。其中,车间加工点以村委干部或当地经济能人牵头组织建设,动员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积极参与,以增加家庭工资收入。

3.强化政策引导,扶持扶贫车间不断发展壮大。南宁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对符合条件的工厂式(厂房式)扶贫车间在厂房建设、场地租赁、设备购置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切实减轻了车间经营负担。

4.注重就业引导,解决扶贫车间用工问题。市、县有关部门通过主动上门联系、指导和服务等多种形式,积极培育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服务业,引导企业将适合分散加工的初级产品车间“出城进村入园”,优先在贫困村设立初级产品、附属品加工点,建起扶贫车间,组织脱贫户成员中的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残疾劳动力等特殊脱贫户以及为了照顾家庭不便外出打工的脱贫人口利用农闲时间到扶贫车间就业[4]。

“十三五”末,全市累计认定就业扶贫车间351家,累计吸纳农村劳动力2.3万人,车间带贫作用明显[5]。

(三)崇左市发展扶贫车间典型案例

崇左市紧紧围绕“种、养、贸、游、工”五大扶贫产业发展思路,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致富带头人在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等建立扶贫车间,以小车间促进大扶贫,促脱贫户增收,主要做法如下。

1.将产业园区建设与扶贫车间建设相结合。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乡镇、村屯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设立扶贫车间,将企业某道生产工序或环节落到车间,以产业园区发展带动扶贫车间发展,吸纳贫困人口从事生产加工,提高贫困家庭经济收入。

2.将返乡创业与发展扶贫车间相结合。组织开展返乡创业发展扶持,出台优惠政策,畅通创业渠道,强化创业指导服务,吸引在外务工并有一定资金、技术和资源的人员返乡建立就业扶贫车间,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种养业、服务业和中小微型企业等,带动脱贫户脱贫致富,在全市形成了“人回乡、钱回流、企回迁”的“雁归经济”效应。

3.将旅游资源优势和发展扶贫车间相结合。充分挖掘本地旅游资源优势,发挥旅游休闲度假区等龙头带动效应,在一些贫困地区建设乡村旅游景点,发展乡村旅游区(农家乐)集群。在这个过程中,脱贫户可以通过入股分红、劳动力分红等模式抱团参与休闲旅游经营、管理,增加家庭经济收入。

4.将口岸资源优势与发展扶贫车间相结合。当地充分利用边境口岸优势,大力推进“边民+合作社(互助组)+加工厂”模式建立“边贸扶贫车间”,组织边民尤其是贫困边民,以参与边贸商品落地加工、互市贸易、边贸运输、装卸货物等方式参与边贸活动,增加收入来源,实现家庭脱贫。

“十三五”末,全市认定就业扶贫车间336家,带动就业2万多人,吸纳贫困农村劳动力就业4000多人,人均年增收2.3万元以上,形成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富一方”的扶贫新格局[6]。

(四)百色市发展扶贫车间典型案例

百色市通过引进企业援助创办、扶持创业能人带办、牵线搭桥网上联办等多种方式,积极打造扶贫车间,拓宽就业渠道,促进搬迁人口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其主要做法如下。

1.坚持完善制度体系,全力提供服务保障。通过制定出台《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就业创业政策落地见效,支持扶贫车间发展。

2.坚持因地制宜,着力打造就近就业。按照“三个优先”要求,即扶贫车间优先在贫困村、人口聚集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布局建设,将扶贫车间建成贫困群众创业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针对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年龄大、文化水平不高、因病因残不能外出等实际,依托农副产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加工、电子元器件加工等特色产业,开展生产加工技能培训,引导和鼓励贫困户发展家庭作坊式加工,按计件式支付加工费,保证每个就业群众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3.坚持筑巢引凤,着力发挥政策优势。百色市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全市就业扶贫车间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瞄准资金、厂房、订单、人才等关键环节,着力解决入驻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扶贫车间”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4.坚持市场导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该市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土地改革,将扶贫车间建设与推进农村“三地”改革(即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有机结合起来,对移民承包的土地进行确权后流转、入股、置换、代管等;对承包林地实施退耕还林还果;对退出的宅基地进行复垦复绿,让移民得到更多的资产性收益。

“十三五”末,全市已建立就业扶贫车间404家,带动就业人数2.98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0.7万人,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业[7]。

三、广西扶贫车间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十三五”期间,各地通过大力发展扶贫车间,有效激发了脱贫人口劳动致富的内在动力。但在充分肯定“小车间”发挥了“大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扶贫车间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扶贫车间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导致车间闲置浪费

“十三五”期间,一些地方为了完成扶贫车间建设任务,在没有经过仔细研究、充分评估考虑市场风险情况下利用产业扶贫资金盲目建设扶贫车间,为建而建,建成的车间不具备实际使用功能,最终导致招商困难,无法找到投资者入驻,达不到扶贫效果,从而造成大量扶贫资金浪费,有的甚至演变为形式主义扶贫[8]。还有一些地方在发展扶贫车间的时候思路办法不够多,仅是用奖励补贴来吸引民间资本到贫困村建扶贫车间,具体的扶持政策却迟迟未出台,后续管理服务不到位,最终导致这些车间建起来后运营举步维艰,厂房使用一段时间后被迫关门,场地资源被闲置成为摆设,从而造成扶贫资源浪费。

(二)扶贫车间产业层次低,市场竞争力弱

广西绝大多数扶贫车间主要以农产品初加工、玩具加工、服装加工、电子产品零部件加工、手工编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车间规模普遍较小,产业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结构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还有一部分扶贫车间经营主体运营能力不高,长效运营机制不健全,极易导致企业经营困难,生产出来的产品价跌滞销,从而影响盈利。如2018年一位年轻老板在广西某县投资建立扶贫车间,负责加工生产耳机零部件,由于没有市场经验,对行业不够了解,车间经营始终没能走上正轨,最终只运行了3个月便关门。

(三)扶贫车间贷款融资困难,制约可持续发展

扶贫车间一般规模较小,经营资产少,缺乏有效抵押物,因此金融部门支持的积极性不高,贷款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问题困扰了车间发展壮大。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工作带来新的风险挑战,广西不少扶贫车间发展受到影响,其中工厂式(厂房式)扶贫车间受到的冲击较大,上游订单减少,下游销售受阻,账期延长,生产经营资金无法保障,备货和招聘员工面临资金压力,复工复产难以启动,这些都制约了车间的可持续发展。

(四)扶贫车间招工难,影响车间运营

一些地方普遍反映有外出意愿的劳动力已基本自主转移就业至广东等发达地区或南宁市,留守在家的贫困人员,或是需要照顾家庭,或是无劳动能力和弱劳动能力人员,根本无法满足就业扶贫车间的用工需求,人员因素制约着一批扶贫车间的复产复工。如2019年底南宁市上林县两家金属制品加工就业扶贫车间因员工流失,又招不到工人,停止生产经营达3个月以上,经帮扶之后仍无法恢复正常生产经营,最终被取消就业扶贫车间称号和享受就业扶贫车间扶持政策的资格。

(五)扶贫车间考核不够完善,带贫成效不明显

脱贫攻坚期间被各级政府认定的各类扶贫车间多数都会享受地方政府提供的资金奖励和政策扶持,理应承担起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的义务,带动贫困人口脱贫。但考核车间带贫益贫成效、有效激励带动脱贫力度大的车间发展壮大等方面的考核制度还不够完善,影响了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也制约了车间健康发展。

(六)部分扶贫车间运营不规范,容易产生隐患

一些扶贫车间由于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规模不大,管理团队只有寥寥数人,车间运营存在着诸多方面不规范。比如有些车间在安全生产、防火防爆、环境保护等方面未制定相应的应急举措,给车间后续发展带来了隐患,极易发生意外事故。少数扶贫车间在用工方面不规范,没有与贫困人口签订劳务协议或承揽合同,也没有按规定缴纳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这将容易产生劳动纠纷,给农村社会治理带来困扰。

四、后脱贫时代促进广西扶贫车间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扶贫车间作为农村地区就业、创业和产业扶贫的新模式,在保障脱贫地区群众就业和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以系统思维谋划扶贫车间建设,尊重规律、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切实提高扶贫车间的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

(一)坚持因地制宜,精准建设扶贫车间

扶贫车间要因地制宜而建,不能盲目建设,一哄而上。在建设之前,应统筹考虑各地特色资源与市场前景,综合评估当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并就建设资金、建设场地、运营方案等做出科学规划,坚决杜绝头脑发热、盲目投资、跟风建设,切实避免扶贫车间“昙花一现”。其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优化营商环境,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经营主体投入扶贫车间的建设。第三,探索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村集体的老厂房、学校旧址等闲置土地、房屋建设扶贫车间。建设规格应简洁实用、不贪大求新,防止建設目标层层加码。最后,坚持立足市场,依托当地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加快扶贫车间建设认定,努力实现当地群众就业增收有保障、脱贫村集体经济有稳定来源、企业驻村发展有奔头的多方共赢目标。

(二)注重科学引导,提升扶贫车间发展质量

在促进扶贫车间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既要尊重市场规律,也要注重科学引导,不断提升车间发展质量。一是要引导车间充分利用广西各地优势资源,不断优化车间产品结构,注重与上游产业链结合,推出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车间产业发展水平。二是要注重加强扶贫车间业务知识培训,提高车间经营者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创新创业素养。三是要引导企业不断创新思路,拓宽产品销路,探索将扶贫车间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产业扶贫项目积极对接,建立合作联盟,努力实现扶贫车间经济效应和扶贫效应的“双保障”,最大限度地化解疫情对车间生产发展的影响。四是要引导创新扶贫车间发展模式,及时总结扶贫车间运行经验,因地制宜推动扶贫车间多样化、多元化、差异化发展,推动扶贫车间逐步向就业帮扶车间转变,促进车间的内涵提升,让扶贫车间稳得住、快发展,成为促进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可持续发展的“稳定器”。

(三)多措并举,加大扶贫车间扶持力度

各级各部门一要落实好财政资金奖补、贴息贷款、土地厂房租金减免及用水用电补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扶贫车间加大扶持力度,降低扶贫车间生产经营成本,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二要完善落实好培训补贴政策,鼓励扶贫车间开展员工基本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培育一批熟练工人,实现从“输血”援助到“造血”帮扶的转变。三是加大融资支持,协调金融机构根据实际提供有效融资服务,开发针对扶贫车间的信贷产品,开辟金融扶贫绿色通道,为车间复工复产缓解资金压力、排忧解难。

(四)加强就业引导,保障扶贫车间用工需求

要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需求调查,就要在了解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有效对接扶贫车间用工需求,充分发挥村“两委”干部、村民理事会、驻村帮扶力量作用,多种方式动员有就业意愿、就业能力的农村劳动力到扶贫车间务工。加大扶贫车间宣传力度,着力宣传相关扶持政策措施,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打消农村的劳动力的心理顾虑,引导他们到扶贫车间务工就业。支持扶贫车间为当地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的就业培训机会,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帮助困难群众掌握相应技术,切实提高就业技能,为扶贫车间发展提供更多适岗劳动力。

(五)健全考核机制,发挥扶贫车间就业带动作用

建立可持续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产业帮扶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推动扶贫车间发展的应有之义。因此,地方政府在引入企业时,必须强化扶贫企业的社会责任,加强对企业负责人责任心、社会声誉等方面的考察,引导其既要追求企业经济效益,也要履行好服务社会公益的职责。在具体扶持过程中,应当着重加强对企业扶贫成效的全面考核,依据企业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文件精神情况,决定扶持政策力度的大小,切实提高扶贫车间发展质量[9]。最后,要建立完善的车间动态调整机制,严格规范认定授牌,做到统一制度、统一管理,切实发挥车间就业带动作用。

(六)注重规范化管理,促进扶贫车间规范运行

规范化管理是扶贫车间有序运行、发挥效益的重要保障。有关部门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扶贫车间监督管理,严把安全生产关、环境保护关,确保车间规范运营。二是督促企业加强车间内部管理,与车间员工(特别是已脱贫人口)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或承揽合同,购买工伤保险,建立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或合作关系,保障脱贫人口合法权益。此外,对于那些为获取政府补贴,或者骗取政府贴息贷款,制造虚假脱贫户名单的扶贫车间要进行严厉打击,及时调整扶持措施,确保支农惠农资源用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心萍.稳就业 助脱贫 促增收[N].人民日报,2020-06-17(2).

[2]田先红.总体性扶贫模式的优势、局限及其破解路径[J].人民论坛,2020(02):36-37.

[3]聂佃忠,周兵,李庆梅.关于扶贫车间十个问题的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9(23):121-127.

[4]南寧市扶贫车间里奏响脱贫“进行曲”[EB/OL].(2019-02-11)[2021-8-30].http://fpb.gxzf.gov.cn/.

[5]乔晓莹,杨 波.“扶贫车间”载梦想[N].广西日报,2021-1-11(2).

[6]崇左市脱贫攻坚成就之民生保障[N].广西日报,2020-11-25.

[7]梁力升.砥砺奋进战贫困 风劲扬帆奔小康——百色市“十三五”脱贫攻坚综述[N].右江日报,2021-20-26(3).

[8]童永胜,张光新,“扶贫车间”如何充分调动 农村闲置劳动力[J].农经,2018(06):92-95.

[9] 陆继霞,吴丽娟,李小云.扶贫车间对农村妇女空间的再造——基于河南省的一个案例[J],妇女研究论丛,2020(01):36-46.

责任编辑:戴学明

猜你喜欢
产业扶贫就业精准扶贫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浅析迪庆州精准扶贫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