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在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价值分析

2021-01-04 12:47郑亦深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

郑亦深

[摘要]问题研究的理论范式反映了不同的观点立场和价值取向,决定了话语权的争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视角结合,可以发现,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切入点,重点阐释了政治经济关系的经济视角和阶级视角;而列宁则是根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这一判断,突出了国家间政治,将政治经济学上升至国际政治经济层面,完成了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转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框架经历了马克思时期和列宁时期两个历史阶段,后续又有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等新的发展,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最新成果。本文通过对反全球化思潮的案例分析,认为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经济剥削还掺杂着区域、国家、民族的因素,这使得一切矛盾冲突不仅是资本主义的、也是世界性的和民族性的,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对当代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的解释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理论逻辑 国际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A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1)05-0026-05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1.05.006

一、引言

国际政治经济学自提出以来发展迅猛,总体上可以概括提炼出三大理论范式和基于传统的五大理论,在相关领域的具体问题上不断有新的突破。尽管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学出现了“超越范式之争”的倾向,但理论范式作为研究具体问题的方法论指导,反映了不同的观点立场和价值取向,决定了话语权的争夺。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是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国际层面的政治与经济互动关系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学派[1]。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分析论证当代国际政治经济问题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保证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必由之路。

在国际政治经济学范畴内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的理论框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最新成果在具体学科领域的转化应用,既是完善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发展、提升理论影响力和指导力的重要举措。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致力于实现以下目的:一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分析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发展脉络;二是在系统梳理中明晰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与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逻辑,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关联性;三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中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性,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的理论框架和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起就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有着独特贡献。在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分析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发展脉络,对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框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的理论框架经历了马克思时期和列宁时期两个历史阶段,后续又有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等新的发展。相比于自由主义追求个体优先、强调政治与经济之间是自治关系;现实主义强调国家利益、政治决定经济,马克思主义则是将政治与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认为国家与市场之间隐含着内在的矛盾性和冲突性,经济因素是资本主义国际关系的动力源泉,决定着国际政治的发展与演变进程[2]。马克思主义坚决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独树一帜地建立了与传统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相区别的政治经济学说,也因此被称为“批判学派”或“激进主义”[3]94。

1.马克思时期——经济与阶级相伴。马克思所提出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理解现代国家政治和经济、政府和市场的指导意义无需赘言,在坚持经济的“归根到底的”决定性作用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社会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对经济发展过程历史地、辩证地研究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恩格斯说:“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4]”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讲到,“我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5]8”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正是在研究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程中,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资本积累和阶级对立,阐发了无产阶级的使命和任务。在政治经济学研究“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5]10”的基础上,他鲜明指出:“资本主义不仅产生了消灭自己的武器,还产生了使用这种武器的人——无产阶级[6]”,因此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并强调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不可避免。基于此,马克思从經济视角和阶级视角建立了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从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发展来看,在马克思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得以建立,马克思重点阐释了政治经济关系的经济视角和阶级视角。

2.列宁时期——政治与国际交融。不同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阶段,列宁时期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呈现出阶段性的历史特点[7]。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详细阐述了垄断问题,系统分析了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国际影响,将其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的高度集中;二是金融资本的统治;三是资本输出的重要地位;四是瓜分世界的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五是世界市场瓜分完毕[8]87。

垄断资本主义不仅包含资本主义经济层面的新变化,也伴随着激烈的国际矛盾和国家竞争[8]6。列宁通过分析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对其寄生性和腐朽性作了深刻揭示[8]97,在强调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的基础上,他极富远见地指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本性和资本主义列强分赃不均的矛盾,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病带入了国际关系领域。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切入点,重点阐释了政治经济关系的经济视角和阶级视角;而列宁则是根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这一判断,突出了国家间的政治,将政治经济学上升至国际政治经济层面,完成了国际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转化。总的来说,马克思和列宁都是从经济入手,不过由于历史阶段和使命任务的差异,马克思重点强调阶级对立,而列宁重点关注国家间的斗争。从国际政治经济学角度看,马克思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而列宁则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加以完善。至此,马克思和列宁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经典框架。

(二)历史发展

二战后,面对国际体系的变动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国际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相较于自由主义者强调国际体系相互依存和建立国际机制以及现实主义者对国家利益和霸权稳定的关注,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和批判传统,对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相对地位、发展状况和世界体系本身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在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古典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翻版[3]195。必须强调的是,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都着重突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发展中国家的弱势地位,这与马克思、列宁的思路是一致的。

1.依附论。依附论首先兴起于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紧迫的发展问题和“现代化理论”所营造的理论氛围为这一理论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沃土。多斯桑托斯将依附定义为某些国家的经济取决于它们所从属的另外一些经济的发展与扩张。尽管依附的定义多种多样,划分的形式也各不相同,但其外在特征却十分明确并且一致地指向了殖民地和宗主国、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依附理论提出了“中心—外围”的经典结构,他们认为,追逐利润是资本主义的本质,资本主义会不断地进行扩大再生产,为此资本主义强国需要不断扩大市场——原料市场、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而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中心和外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是一种不等价交换,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伴随着资本输出,外围地区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两种现象:其一是外围对中心的依附,其二是外围群众的无产阶级化。因此,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广泛存在的二元社会结构——国家之间的两极分化和国家内部的两极分化。

2.世界体系论。世界体系理论与依附理论相同,也起源于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面对与现代化理论格格不入的社会现实,一些西方学者不得不放弃现代化的“普遍模式”,重新思考发展中国家的前途命运,正是这种想法催生了世界体系论。

世界体系论聚焦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运作和基本趋向,在研究分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历史和吸收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的基础上,世界体系论的代表人物沃勒斯坦认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一旦建立便出现了两个二分法,一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二是经济专业化的空间等级,即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而资本主义能够运转至今,根本点在于中心和边缘之间的不等价交换——边缘地区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通过交换流入核心区高工资产品生产商手中,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融入”和“边缘化”的过程,会有越来越多国家加入世界经济的“商品链”中。

世界体系论者还提出了国家体系和世界体系的概念。国家处于国家体系之中,在国家体系中,国家主权有限,力量有等级之分,强国能够将规则强加于弱国,霸权国家的产生呈现周期性特征,国家之间以资本积累为动力和目标,并在竞争中保持势力均衡。

(三)最新成果

201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9]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首次出现在中央层面的会议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理论意义。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5年来,我们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1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这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内的清晰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基本精神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延续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中可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的最新成果,在方法论意义上是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的具体理论和研究方法。其次,在主体视角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侧重于中国视角、中国问题,是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中亟待完善的中国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对中国发展经验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其本身也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再次,在研究范围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专注于国内经济建设,也包括国家和社会力量(政府和市场)、国内政治经济与国际政治经济(国内和国际)的互动关系,符合国际政治经济学概括的“2x2”模式[3]16。最后,在研究导向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一如既往地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理论实效,紧跟实践发展、紧盯时代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完善的科学理论体系。在理论传承上,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是根据新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理论;在历史纵深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依靠实践推动、经历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在研究范围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展示了中国智慧、中国经验,是深度不断拓展、广度不断延伸的科学理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中国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飞跃,是指引中国新时代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的行动指南,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人民性、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民族性。它结合具体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创造性地回答了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未曾涉足、西方经济学理论无法解决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对当代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的解释力

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依托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完整的体系框架,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逻辑严密、理性的分析,总体可概括为经济层面的竞争与剥削(生产的无序扩张和分配的两极分化)和政治层面的压迫与斗争(国家竞争和阶级斗争),政治与经济的双重视角再辅之以国内与国际的内外联动,这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具体分析国际问题的思路框架。相较于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和金融危机的科学预见以及列宁对帝国主义国际冲突和世界大战的深刻洞见等经典案例,本文选取了当代国际社会突出的逆全球化思潮作案例分析。

马克思主义对反全球化思潮的解读是严密深刻的。首先,全球化是资本发展的必然逻辑。历史上,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就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资本扩张的逻辑一开始就清晰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必然要求地理拓展、市场开拓,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和商品贸易,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十分明朗。

反全球化思潮则与全球化趋势相伴相生。在全球化趋势如火如荼、不可逆转地发展的同时,保护主义、民族主义等反全球化声浪也渐趋高涨。反全球化思潮有其深刻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竞争和分化,一方面是财富的积累,一方面是贫困的发生,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的,在全球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自身利益受到发达国家和资产阶级双重剥削的人们,不约而同且近乎本能地向全球化发难,他们所反对的,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他们所遭受的,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会发现,反全球化思潮的产生不是因为资本逐利和扩张的本质发生了改变,而是因为资本的逻辑本身在全球化体系中产生了逆向冲击,诞生了自我否定的反体系运动。

反体系运动是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相伴相生的本能诉求。沃勒斯坦将反体系运动归结为一种左派运动,其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可以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二元社会结构来理解。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不仅存在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还存在核心区对边缘区的掠夺;在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过程中,贫富分化是全球性的、无国界的,但劳动群众又是区域化的、有国界的。于是,我们不难理解,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会和落后国家的人民群众发出相似的反全球化呼声,但他们的诉求又不尽相同——经济剥削掺杂着区域、国家、民族的因素,这使得一切矛盾冲突不仅是资本主义的、也是世界性的和民族性的。这与马克思主义论证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问题、与“共同胜利论”和“一国胜利论”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都具备一致性和开放性,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对于当代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的科学指导性。

四、结论

首先,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中,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是依托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研究,从列宁的国家间政治的视角进行阐发的,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出现具有新的历史意义的学术观点和经典理论。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的延续,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交叉关联,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中国视角,也是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经验。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中的马克思主义在经历马克思和列宁的奠基、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论的后续发展之后,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最新成果。

最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中具有革命性、创造性价值,其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研究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意义重大,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对当代国际政治经济问题具有充分的解释力和预见性。对此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理论自信,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参考文献]

[1]李滨.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逻辑[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07):4-23+155.

[2]张建新.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一种比较分析[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7(02):26-33.

[3]王正毅.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95-257.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153.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38.

[7]周淼.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成熟——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再认识[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7,2(01):102-107+128.

[8]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5-12-22(1).

[10]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21(1).

责任编辑:戴学明

猜你喜欢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浅谈供给侧改革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