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思政课”的涵义、特性与价值研析

2021-01-04 12:47王资博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创新实践新时代

王资博

[摘要]新时代“大思政课”是“大”“思政”“课”等内在要素的有机结合,是立足新时代社会背景、基于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教育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思政课创新实践。新时代“大思政课”具有重大性与精细性的统一、系统性与针对性的统一、历史性与前瞻性的统一、生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守正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具身性与共情性的统一、基础性与应用性的统一等鲜明特性。新时代“大思政课”引领了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认识,夯筑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与中国力量,因而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大思政课”  新时代  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1)05-0016-06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1.05.004

新时代的教学时空背景、学习方式和授课方法、教学关系等均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现实生活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实效性更为显著。学生是社会生活和时代变革的亲历者与见证者,是“课中人”也是“课作者”。“大思政课”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话语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次总的背景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突如其来的疫情加剧了这两个方面给人们的影响”“这不仅是一时之运,还有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现在这一代年轻人,也在变化之中,他们的心态、思想也在改变”“‘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这为新时代开好、讲好、学好“大思政课”提供了重要遵循。新时代“大思政课”表征在“大”,内核在“思政”,过程在“课”,关键在“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2],定位精准、特征鲜明、价值重大,教育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是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答卷。

一、新时代“大思政课”的涵义

新時代“大思政课”是“大”“思政”“课”等内在要素的有机结合,旨在有效形成实现思政课育人目标的大合力,这无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显然,新时代“大思政课”是立足当下社会背景、基于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政课创新实践,是一个综合形象的概念表达。

(一)新时代“大思政课”之“大”

“大”是新时代“大思政课”的第一个关键词,并非简单的“上大课”“开大会”,而是凸显了思政课面临的新时代新使命、新形势新要求及其新作为新气象,彰显了格局意识、系统观念和全要素思维。其扩大了内容供给的社会主体、运用了社会现实生活大课堂,突破了单兵作战和传统教学资源的功能局限,旨在实现整体功能的最大化。

1.表征为格局之大。要放到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中去办好新时代“大思政课”,要着眼于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引导学生建立认识世情、国情、社情的正确坐标与系统参照。

2.表征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之大。新时代“大思政课”既体现“四个自信”高度,又体现“两个一百年”长度,着力讲清楚奋斗目标、执政理念、核心价值、责任意识、自律观念、奉献精神、友爱情怀,突出了重点与基础、把准了抓手与切入点,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精准性、协同性和发展性,其致力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3.表征为“大先生”之大。新时代“大思政课”倡导“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3],教师要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与引路人之大责。要以师德楷模、名师大家、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和先进集体(团队)等为典型示范,以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为引领,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筑牢学生的成长之基。学生主体的需要是丰富且不断发展的,“大先生”要加强知识储备,要有一潭水。

4.表征为平台之大。即资源整合和参与规模之大。新时代“大思政课”需要诸多涉及面广、上下统一、纵向衔接、横向关联的要素,强调突破传统资源局限,健全发挥作用的必要机制。在具体操作上要着力整合队伍力量、统筹各方主体,强化教学组织、资源调配、服务保障,调动社会大课堂中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调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党政家校等协作育人,形成同向同行的整体态势,实现了合力体系的有效集成。

5.表征为话语权之大。话语权之大也意味着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之大。要施行之有效的制度与措施,不仅精准对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辐射大中小德育一体化,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创造更多成功做法和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逐步形成常态化机制。新时代“大思政课”,客观上推进了立德树人理论话语体系向生活话语体系的转换。

(二)新时代“大思政课”之“思政”

“思政”是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内核。新时代“大思政课”本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思想”“政治”无疑为其内容提供了范围厘定,从而揭示出思想性、政治性要求。与此同时,其在运行过程中还展现出值得肯定的亲和力、感染力、共振度等特质。

1.思想性要深。“思政”以涵育科学知识和强化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人的思想水平,为学生成长逐步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确保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

2.政治性要强。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当然也是新时代“大思政课”之“思政”的内在要求。新时代“大思政课”,“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4],强化学生对执政为民、新发展等理念的认同,帮助其提升觉悟。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把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正确政治方向,不断提高学生领悟力,坚定学生“四个自信”,凝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磅礴力量。

3.亲和力要好。新時代“大思政课”坚持德高为师、立德树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学识、阅历、经验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加强对道德的引导。因材施教,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让学生感受到关爱,使其在教师引导与帮助下乐学、善学,促进师生互动。

4.感染力要浓。新时代“大思政课”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更能体现人格魅力、理论魅力、语言魅力与情感魅力。教师要讲究思想政治教育艺术,不断增强教学语言的生命力与穿透力。在全社会抗击疫情过程中,伟大的中国精神得以充分激发,并彰显了新时代的特质。鲜活的抗疫素材,无疑令“大思政课”极具感染力。

5.共振度要高。新时代“大思政课”直面学生思想上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解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抗击疫情等现实问题,有助于引发思考、激发师生共鸣,“精准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的同时与学生产生共鸣”[5],使思政课教育教学同时代规律、学生需求相适应。

(三)新时代“大思政课”之“课”

新时代“大思政课”充分发挥其本身作为“课”的教学过程作用,这种富含“思政”元素的“大”“课”,体现出了内容关联性、场域鲜活性、教学互动性、载体创新性和知行合一性,以及教育者的主导性与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把握立德树人实践中诸要素、各阶段与主要环节间的张力,做新时代的“大先生”,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1.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现实。新时代“大思政课”接地气、入人心,如选取“天使白”“橄榄绿”“志愿红”“我是党员我先上”等典型之事,切入社会热点问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大势,实现知识内容体系向信仰践行体系的有效转化,又如通过解读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让学生体悟到爱国主义、人民至上、命运与共是具体的、现实的,避免理论“空洞化”。

2.场域融入社会、融入生活。新时代“大思政课”应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将其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疫情防控人民战争如同一本博大而深刻、发人深省的教科书,其融入社会、融入生活,能延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场域,让学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6],培养历练社会责任意识与担当品格。

3.过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以先进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例如,讲好抗疫这堂新时代“大思政课”,就要讲清抗击疫情与社会责任担当之间必然的逻辑关系。使学生始终处在学习体验的中心位置,新时代“大思政课”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提升学生抬头率,增强学生获得感,形成师生互动的良性机制。

4.载体技术创新、手段创新。社会信息化时代教学实践范式更加重视数据使用与精准施教,选择并运用新载体技术以达到创新方法手段的目的。新时代“大思政课”教学改革突出融合化,例如融通“线上”“线下”资源,运用大数据、虚拟仿真、智慧课堂等信息化手段有效延展教育教学空间,更鲜明、更生动、更独特、更透彻地说人说事说理,打通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从单向度反馈到多向度反馈的转化。

5.旨在讲透理论、做实实践。新时代“大思政课”强调知行合一的交互性,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其基本实践品格则是互动性与共享性。理论解读、案例点评、沉浸体验、讨论分享、馆课融合等教学方式方法各得其宜。必须指出的是,新时代“大思政课”要在深入了解、体悟党和人民的伟大社会实践中汲取养分,帮助学生在“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中实现思想道德内化与升华,悟道理、明事理。

(四)新时代“大思政课”的题中之义

新时代“大思政课”,表征在“大”,内核在“思政”,过程在“课”,通过汇聚和激活各要素,以更高更开阔更宏大的视角将思政课跟现实结合起来,贯通“思政课程小课堂”与“社会生活大课堂”,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统筹思想教导、知识传授、艺术陶冶、价值引领、素养培育的相得益彰和有机衔接,注重目的、过程和效果的统一,教育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凸显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着力培养时代新人的创新实践。其除了涵盖上述“大”“思政”“课”等内在要素的涵义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题中之义。

1.在思想教导上站位高大,致力于固本培元、铸魂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根本上是通过思想掌握群众,将科学的思想传授给学生。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新时代“大思政课”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说话,要用21世纪马克思主义说话,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

2.在知识传授上视野广大,致力于启智润心、以理服人。教师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要强化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加强学习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帮助学生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引导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新时代“大思政课”的高阶性尤其离不开教师的见多识广。

3.在艺术陶冶上情怀博大,致力于讲好故事、以文化人。毫无疑问,新时代“大思政课”有助于优化教学“配方”与话语“艺术”,用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等故事激发情怀,用伟大精神凸显文化是民族、国家的灵魂,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温润心灵、陶冶情操,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其次,要植根社会生活,根据现实需要,运用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文艺形式育人化人,增强学生“四个自信”。

4.在价值引领上任务重大,致力于凝心聚力、立德树人。广大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立德树人实践中彰显价值理性,涵育学生品行。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讲,还要在社会生活中讲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帮助和引领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5.在素养培育上追求远大,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要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塑造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向学生讲授“两个一百年,奋斗有你我”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充分彰显新时代赋予“大思政课”阶段性与长远性相统一的伟大使命。

二、新时代“大思政課”的鲜明特性

新时代“大思政课”集多主体协同、诸形式共现、立体式场景教学、综合性效应生成于一体,将把握时代大潮、放眼世界大局、面向未来大势,将宏观视野、宏大叙事和微观视角、具体生活有机结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增强课程育人的时代感与吸引力,彰显了以下鲜明特性。

(一)重大性与精细性的统一

新时代“大思政课”具有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的重大社会责任,教育引导着学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新时代“大思政课”应紧扣授课前、中、后过程的精细化设计,提供精准方案,不断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与期待,深入分析学情,精准研判教学对象的代际、思想、心理等特征,着力解决“供需错配”“供需矛盾”等问题。

(二)系统性与针对性的统一

系统性是新时代“大思政课”的题中之义,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诸要素进行整合和系统优化,更加注重校际联动、家校联动、校地联动等的齐抓共管,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7]。其涵盖的主体、客体、载体、环体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它们是有机的整合,所涉及的格局视野、所采取的方法手段、所依托的平台渠道等尽可能广、多、全,如配套的物质、设施等条件保障,包括整合社会资源服务。学校育人既讲目标,又讲过程,应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题式教学,使各环节都具有思政元素,因地制宜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景,有的放矢、生动活泼,引人深思、催人奋进,增强了针对性。

(三)历史性与前瞻性的统一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与营养剂。新时代“大思政课”既有历史的积淀,用“两个一百年”和民族复兴巨大成就说话,“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8],讲好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故事,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历史必然性;同时,又立足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前实际,着眼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长远实践,不断增强话语说服力、实践推动力,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其次,要具备不断适应新情况与新变化的大视野,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工作活起来,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四)生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除传统课堂以外,新时代“大思政课”也应在社会生活中来讲,用鲜活事例及平易近人的叙事方式说话,体现教育方式的渗透性与潜隐性。其将思政课延伸至社会各个空间,更加重视社会责任与担当教育,在生活中书写“教案”,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使其生动、活跃而富有活力。新时代“大思政课”倡导科学理性,把道理讲得明白透彻、深入浅出,在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过程中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知。

(五)守正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新时代“大思政课”坚持守正创新,用先进文化滋润人,既合乎规律又合乎目的。而实现发展创新的关键在于内容和形式的守正出新。首先,新时代“大思政课”始终不忘为党育人的初心,始终坚守为国育才的立场,营造办好、讲好、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其次,要以时代特征为拓展依据,以开放的姿态及时传授新知,将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等新内容有机融入新时代“大思政课”。再次,新时代“大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之改革创新能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之达成。最后,新时代“大思政课”守正创新,是由实现民族复兴和2035年远景目标,以及育人环境的开放性决定的。

(六)具身性与共情性的统一

具身认知亦称涉身认知,其要义在于人的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活动而形成的。新时代“大思政课”要把握学生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实现课堂环境转换,用好社会化、生活化体验场域,创新思政要素在课堂中的教学活动呈现形式和话语表达方式,产生鲜活、奇妙、深刻的身体感知反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从共情性来看,一堂高度互动的新时代“大思政课”是一种双向交流活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界限不再明显,这易于产生更多的共鸣度和同理心,充分激活师生共同的自信情怀、担当胸怀、价值关怀与心理感怀。

(七)基础性与应用性的统一

所谓基础性,就是指新时代“大思政课”继承和发扬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具有传统思政课堂的所有元素和关键环节,要实现理论教学与价值引领并重,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所谓应用性,就是指新时代“大思政课”要贴近现实、融入社会生活,在实践应用环节实现了新突破,致力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基础被虚化、被抽空而背离现实、脱离现实的问题,“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10],坚持联系实际讲、结合实践说、奔着真用学,着力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三、新时代“大思政课”的价值

新时代“大思政课”是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性认识深化的结晶,能够引导学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增强对“能、行、好”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夯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与中国力量,是回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答卷。

(一)引领新时代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大思政课”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重视质量、追求质量、提升质量。校方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上,致力于课程创优、教法创优、师资创优,既注重内容,又兼顾形式,方法手段不断适应时代与实践发展过程中的新变化,在功能和作用上兼顾“有意义”与“有意思”。

1.教师是立课提质之本、兴课增效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为此要做到“六要”。[11]“六要”也可谓新时代“大思政课”授课质量的衡量标准和努力方向。教师要不断提升与之相匹配的政治素质、思想修养、职业涵养。

2.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新时代“大思政课”视角开放,与广阔的社会生活衔接,内容广泛,注重动态发展。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脱贫攻坚、抗击疫情、“四史”学习教育,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是最好的教材;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革命文化自信等,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创新形式要变“简单化”为“多样化”,既有量的拓展,又有质的提升。当然,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其要义在“实”,即融入和对接社会现实生活,而不是从空洞想象、虚幻观念出发。要通过新时代“大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解决传统思政课“把实践教学停留于教学大纲里规定性的存在”[12]的老问题。

3.手段和方法的多样性。手段和方法是理论联系实践的纽带和桥梁。新时代“大思政课”阵地齐全、载体多样,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手段方法各尽其用。要通过虚实融合实现优势互补,通过馆课融合搭建新时代“大思政课”教学场景,发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价值。

4.功能和作用的综合性。新时代“大思政课”兼顾教学的客观形态与主观形态,发挥系统功能,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帮助学生提升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的整体效应,注重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体现引领和内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坚定“四个自信”。

(二)深化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认识

加強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紧迫性。新时代“大思政课”正当其时,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域,如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越来越重视与社会生活实现深度融合,以达成系统整体的育人环境,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其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更富发展生机。

1.提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尊重这个规律[13]。新时代“大思政课”坚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并举,尤其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贯通其中。随着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日益重视,新时代“大思政课”内蕴的社会大课堂环境育人功能与人文关怀得以彰显。显然,思政元素溶盐入水式有机融入教学、润物无声式有效内化于心,是新时代“大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基本实现方式。

2.要求“遵循学生成长规律”[14]。新时代“大思政课”坚持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的内在统一,以学生的成长进步为旨趣,以学生的学习环境、生活方式、思维特点(如互联网思维)与行为习惯等为综合考量。坚持启发式、探究式、沉浸式和生活化、故事化等教学方式方法,是遵循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认知规律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体现不同学段特点,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另一方面,要推进一体化建设,建立纵向跨学段的交流机制,让思政课教师同备、同上一堂新时代“大思政课”。

3.强调“八个相统一”。新时代“大思政课”一要“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坚定理论自信;二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坚定文化自信;三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辨明大是大非”,尤其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坚定道路自信;四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讲好抗疫这堂“大思政课”,坚定制度自信;五要“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六要“情景展示”;七要“讲故事”;八要“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这都是教学经验的系统总结和科学提炼,进一步深化了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认识。其中一个重要启示是,隐性教育多以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新时代“大思政课”融入社会生活大有可为。

(三)夯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与中国力量

新时代“大思政课”凝聚共识、弘扬主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衔接,在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上夯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与中国力量。

1.弘扬中国精神,坚定“四个自信”。现实永远是最好的题材。新时代“大思政课”抽丝剥茧、纵横比较,科学把握世界与中国发展大势,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最新先进理念文化教育学生,用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特别是生动鲜活的伟大抗疫精神激励学生,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构筑中国价值,在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中培育和弘扬大德。新一代学生具有新特点,新时代“大思政课”直面和服务这些“拔节孕穗期”的学生,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他们结合社会现实生活践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因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15],所以,要通过新时代“大思政课”助力将“大德”逐步转化为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信仰体系与践行体系,不断提升学生价值判断力、价值选择力、价值塑造力。这既是新时代“大思政课”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质属性的内在规定,也是其把握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将价值引领、品格塑造外化于行的客观体现。

3.凝聚中国力量,矢志伟大奋斗。新时代“大思政课”的意义生成是主观体验和客观实在的耦合,旨在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用行动诠释社会责任和时代担当,引导学生“在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16],使理想信念教育可亲可感可信可行。从本质上讲,新时代“大思政课”贯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用中国实践、中国智慧、中国制造、中国担当、中华文化说话,有助学生眼界胸襟“大为开阔”、认识能力“大为提高”,奋进新时代。[17]

[参考文献]

[1]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N].人民日报,2021-03-07(1).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3]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1-04-20(1).

[4]习近平在陕西考察时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 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0-04-24(1).

[5]张睿,吴志鹏,黄枫岚.“0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行为倾向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21(6):93-99.

[6]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4-30(2).

[7]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08-15(1).

[8]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4-17.

[9]让青春在奉献中焕发绚丽光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综述[N].人民日报,2021-05-04(1).

[10]习近平在湖南考察时强调: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0-09-19(1).

[11]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N].人民日报,2021-03-07(1).

[12]韩喜平,王晓阳.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9(10):68-71.

[1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1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1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16]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2).

[17]宋俭,廖玉洁.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7):24-29.

责任编辑:黄玉娇

猜你喜欢
创新实践新时代
基于知识经济下的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与实践
浅谈基于计算机竞赛模式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