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本文从长效机制建设的角度和国家民族发展的高度出发,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和培养方法,探讨非民族地区高校民族生在学业成长方面存在的困境,进一步提出转化民族学困生的路径,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学困生;民族生;帮扶
一、加强非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学困生帮扶的意义
(一)降低民族学困生降级率,提高高等教育教育质量的迫切需求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民族地区的重要人才储备,他们的成长成才对参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一部分学生学业成绩达不到学校教学管理规定的基本要求,严重制约着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鉴于此,必须设计一套符合非民族地区高校民族生实际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包括少数民族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密切民族生与汉族生的联系,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现实需要
高校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和对学生的关爱之中,通过举行多样化活动,实现情感培育和交流,促进多民族文化交融,改善以往缺乏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的现象,对于国家维护民族团结和强民族融合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非民族地区高校民族学困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民族学困生学业问题
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来自新疆、西藏等偏远地区,存在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太合理的客观因素。学校教育没有关注到其自身存在的差异性。各类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当中,新疆、西藏等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占据较大比例。这不仅降低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在逐渐破坏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的和谐氛圍。
(二)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交融问题
少数民族学生大部分来自民族聚居区,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与认同感,这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和习惯并未因在外求学改变。因语言障碍、文化差异、风俗差异等因素造成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在特定情况下容易演变成矛盾,这些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社会稳定发展。
三、民族学困生转化的实施路径
(一)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办学特色
一是强化思想引领。引进少数民族干部来校挂职担任专职辅导员,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主题班会和党团活动等形式,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史国情、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时,通过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经济帮扶和资助,使思想政治教育入心入脑,让少数民族学生“想的通”。
二是注重分类施策。以“着力结对帮扶、践诺党员宗旨,积极发挥作用、力促和谐稳定”和“融合互补交叉联系”为原则,根据少数民族学生来源地区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坚持以“预”为主,“预、补”结合的思路,坚持“强化基础,增强能力,拓开视野,提高素质”的教学指导思想,对少数民族学生采取分类教学、集中辅导等新的教学方式,专门为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学生开设基础课培训班,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找准问题、找到方法、找回自信,让少数民族学生“学得好”。
(二)促进文化交融,推进协同育人
一是创新思路求突破。坚持以“个体为单位、一帮一助、分类指导、分层帮扶、动态管理”的原则,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和行为特点,坚持在教育、管理、服务方面,秉承着情感化、精细化、优质化的工作思路,以全体教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为活动主体,以全体少数民族学生为活动对象,以“朋辈辅导”为主要帮扶方式,创新文化交融的载体和渠道,让少数民族学生“融的深”。
二是情感帮扶筑堡垒。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和校园文化活动中,特别是在制定学业政策工作中和资助工作中给予少数民族学生适当的政策倾斜,增进互信,促进多民族文化交融,确保国家民族宗教工作政策在基层执行到位、落地有效。
三是混编住宿促交融。坚持民汉混住,促进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交往融合。实施私人订制帮扶计划,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加强文化交流平台建设,定期举办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开展民族联欢活动,为少数民族学生施展才华提供舞台。
(三)坚持制度创新,落实帮扶责任
一是组建稳固而持续的帮扶队伍。成立少数民族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全方位的专业帮扶网络。即由优秀学长、班级干部及宿舍成员担任“成长导师”,实现朋辈互助,促进青年交流;由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和党支部书记担任“红色导师”,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根基;由专职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和少数民族老师担任“知心导师”,帮助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难题。
二是建立精准帮扶的管理体系。一是指定考核评价指标。坚持精准化设计,制定可量化、可考察的少数民族学生成长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学院、年级、班级三级预警帮扶机制,制定详细的帮扶目标书。积极与学校学生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对接,争取相应的政策支持,实行3年至6年弹性学制,适当降低课程及格标准,帮助非民族地区高校民族生顺利毕业。
总结:
综上所述,非民族地区高校要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力度,出台少数民族学生学业帮扶、生活补助、文化交融等方面的政策,让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园中“学的好”、“融的深”,进一步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质量,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高校绽放。
参考文献:
[1]刘灿,新时代民族院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研究 ——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21:6.
[2]谷月.A大学少数民族学困生学业帮扶体系构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7:5.
[3]艾尔肯·吾斯曼.分析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学业问题及对策[J].南方论刊,2021,(10):101-102
作者简介:刘东岩(1983-)男,辽宁绥中人,沈阳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辅导员,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