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国林 宋华聪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有助于协作能力的培养。有关小学阶段,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均能发展,而该学习模式恰好能满足这一需求,还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此,本文将立足小学数学课堂,重点分析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应用路径。
关键词:应用;数学教学;小学;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54-
引言
基于新课改的持续深入,提出合作交流是当前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学生开展合作式学习,可以充分交流个人的学习经验及心得,并在此过程中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在加深印象的同时更好地把握知识难点及重点。
一、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目标
这是强化合作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如果想更加有序顺利地进行合作学习,便应该以清晰的学习任务为基础。在进行小组合作时,教师也要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应予以学生必要的指导,这是因为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因为学生自身原因可能面临很多问题,而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学生方面的努力也要有教师的及时引导,因此教师应发挥必要的指导作用,积极投身于小组合作交流中,这样一方面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有助于顺利达成学习目标。在做好课前准备的基础上,说明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与相关评价标准,以此为进行合作学习提供保障。
以《小数的加法与减法》为例,各小组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如下:(1)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尝试探索加法与减法的竖式写法;(2)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尝试总结一般的笔算方法,清楚小数点必须对齐的重要性。学习目标(2),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习题检验学生的完成情况,例如:写出“1.5+3.2=”的竖式写法(如图1所示),或是采取“纠错”的方法及时点拨。
再比如进行《周长》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让各小组分析长方形及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且尝试总结各自的周长计算公式。通过小组内部讨论发现长方形有分别有两个相等的宽与长,所以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其中长,是宽);由于正方形的四条边长相等,所以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是边长)。如果教学时间允许还可以增加一个学习目标,即探索四边形和多边形通用的周长计算公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显。
二、科学划分学习小组
数学教师需要依据班级学生的真实情况,遵循“组内异质”以及“组间同质”的基本原则,科学进行学生分组。有关整体分配,需要实现各个小组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让处在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能够互相帮助。通常情况下4到6名学生为一组,所有组员都会轮流作为组长,旨在让学生均能得到锻炼的机会。待分配工作结束后,明确组员不同的职责及角色,以此确保学习任务能出色完成。
以《年、月、日》为例,教师可以布置制作2021年日历的活动,各个学习小组接到任务后进行具体划分。由几名组员分别负责4个月份的日历制作,一位组员负责修正和整理,一位组员负责粘贴或装订,组长不仅要协助组员完成任务而且负责足够的调整,同时要为每个成员的表现打分。合理划分小组也有利于解决一些数学难题。比如:“一个长方形花圃,若是宽不变而将长增加5m,花圃的面积便会增加100㎡,若是长不变而宽增加5m,面积便增加150㎡。试求花圃原来的面积?”初学这部分知识的学生独立解决存在一定困难,但是采取小组合作模式却能降低很大难度,通过小组分工,一部分组员分析提出中的重点要素,一部分组员画出问题分析示意图(如图2所示),这样问题便能被轻松解决。
这道问题的具体解法如下:
原来长方形的宽:100÷5=20(m)
原来长方形的长:150÷5=30(m)
长方形花圃的面积:20×30=600(m2)
三、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情境
之所以进行合作小组的分配,其中一个主要目标便是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在兴趣的引导下学习才会更有效率,那么实施合作学习前,则有必要创设合适的情境。首先,教师应该充分研究及掌握教案,基于创新视角进行情境设计,一方面情景应是具体形象的,另一方面要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入,从而让学生得到良好的学习体验。
以《三角形》相关知识点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金字塔的短视频,然后引导学生谈一谈,在日常生活中曾经见到的三角形有哪些,将其作为小组作业布置给学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下时间拍摄生活中的三角形物体,并且对照片进行集体分析研究。通过必要的情境设计,在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达到“乐中学”的效果。
结束语
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屡见不鲜,而且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数学教师而言,应该正确到认识现阶段合作學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在将理念及时更新的同时确定学习的目标、任务等要求,依据学生接受能力、性格特征科学分组,由此才会真正激发学生参与合作的主动性,从而有效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洪荣.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08):72.
[2]张馨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新课程,2017(1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