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明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11-065-01
摘 要 在“健康中国”的战略背景下,体育学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本文以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为研究主体,尝试将微课教学模式运用到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微课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模式备受关注,应明确职业学校体育“微课”教学模式的意义,且提出基于学生个体体验的职业学校体育微课教学模式构建方案。
关键词 个体体验 职业学校 体育教学 微课教学模式
职业学校强调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体育学科作为主要学科,对于学生而言既能强身健体,也能够保持心理健康。但从现阶段的实施情况看,学校体育教学并未考虑到职业学校学生个体的体验,导致体育教学陷入困境,微课教学模式的出现搭建了一个全新的教学框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一、基于个体体验的职业学校体育“微课”教学模式的意义
从个体体验的视角出发,显然当前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并未重视学生体验,导致体育教学的质量始终难以提升。作为一种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的新模式,微课教学模式一经出现便备受关注,并在实践中展现出显著价值[1]。一方面,微课教学模式在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革新了传统的体育教学环境,开辟了新的体育教学空间。微课教学更强调线上教学的展开,以线上资源补充线下教学内容,推动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进程。另一方面,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优质的体育学习体验。在现代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生的个体体验备受关注。微课教学模式的提出,以生动的内容呈现方式帮助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使学生感知体育活动的独特魅力,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支持。总之,基于个体体验的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微课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显著意义,在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将展现出显著效果。
二、基于个体体验的职业学校体育“微课”教学模式构建措施
(一)前期做好微课资源整合
微课教学模式的构建,前提则是要做好前期的准备性工作,即教学资源的全面整合。其一,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要提高对微课的重视程度,前期要充分了解微课教学模式,对其基本理论、实践操作方法有充分认知,并结合当前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情况提出微课的应用和教学方案。其最终目的是确保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得到优化,展現出微课教学的独特魅力,以方案为支撑确保后续教学的推进。其二,制作微课教学资源。微课教学实践需要微视频教学资源的支撑,微视频资源的形成需要教师下功夫。体育教师要掌握微视频制作的基础方法,形成教学资源。当然,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的便捷性,利用现有的优质网络教学课件作为教学视频资源。微视频教学资源形成后,可为后续教学的展开提供条件。其三,将微视频教学资源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接触到体育教学内容后利用碎片化时间参与学习实践,初步了解体育课堂的教学重点[2]。
(二)中期探索微课教学实践
在前期的微课教学方案支撑和微课资源传递之后,进入到微课教学模式的实践阶段。首先,课堂常规,热身准备。该阶段利用关节热身和游戏热身的方式,调动职业学校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达到充分热身的目标,避免后续体育教学出现运动损伤。其次,进入到体育微课的教学实践阶段。由于学生在前期阶段已经对微课教学内容有所了解,并通过自主实践和自主参与的方式对微课教学的基础内容有所掌握,在体育课堂之上教师可以将微视频资源作为主要的教学资源,如在微课的教学实践中微课资源是以排球运动为主,在排球课堂上可以就微课当中的细节具体明确,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对排球运动的技巧细节进一步诠释和呈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运动认知。最后,发布下一次的微课教学任务,为下一次的教学实践做准备。完整的微课体育教学方案的形成和构建,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3]。
(三)后期开展微课动态评价
微课的动态教学评价要采取多种评价方法,力求从传统固定的终结性评价过渡到灵活多样的动态评价方案。一方面,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微课教学模式的革新上,对微课实施的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包括微课的制作、发布、实施应用以及评价等,并就薄弱之处提出可行方案,让各项工作得以有序推进和展开;另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出发,个体体验如何需要职业学校的学生具体反馈,以学生为核心开展动态性的教学评价,可以更直接地反映出微课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模式,微课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成长有重要意义。从个体体验的视角出发,发现职业学校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体验感重视度不足,微课教学模式的构建,让职业学校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得到更新。从实践结果看,微课教学模式的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邱小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体质健康及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师友,2021,44(04):24-25.
[2]马金花.微课在职业技术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7):34-36.
[3]陈丽梅.体育专项教学中微课教学的应用探析——以广西物资学校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7(23):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