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力量训练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2021-01-03 13:43谢丽琼
体育时空 2021年21期
关键词:体育教育以生为本管理模式

谢丽琼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11-112-01

摘  要  传统意义上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多采用陈旧单一的策略,制约了体质健康提升效率。本文认为,借助功能性力量训练能发挥新技术作用,彰显体育教学模式创新,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为此,要依托功能性力量训练创建体育教育管理平台,拓展学生进步空间,完善量化评价机制。

关键词  互联网+  以生为本  体育教育  管理模式

在传统意义上,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疲于应付而效率不高,无法对学生体质进行有效管理。学生自我锻炼、独立运动意识不强,身体素质能力下降。可能会造成学生整体素质和水平落后,无助于今后学习工作更进一步。借助功能性力量训练,充分发挥新技术作用,最大限度彰显教学模式创新,能有效化解上述问题。

一、传统体育力量训练模式变化与反思

(一)传统体育力量训练教学观念陈旧

传统意义上的体育力量训练,尽管也重视身体组成、心肺功能、肌肉柔韧性和力量、身体柔韧性的训练,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观念仍然存在滞后性,尤其是对于功能性训练理解不到位,对于身体素质的控制论、能力论、效果论缺乏充分研究,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综合表现评价观念不到位,教学设备等方面缺乏相应配套。借助功能性力量训练教学的体育教育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二)传统体育力量训练教学内容方法单一

当前,大学生力量训练教学能够贯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能够完善相应指标体系和测试项目,能够修订运动能力提升策略,能够反映运动效果。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力量训练内容上仍然是负重练习、跑步练习、跳绳练习等传统项目。在具体训练中,教学设施损坏老化现象严重,缺乏专门功能性力量训练教学教室,很多学生无法参与进来,学生认知功能性训练有区别。

(三)传统体育力量训练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注重提高力量训练教学专业能力提升。但是,在评价标准上仍然存在滞后性,对于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耐力素质、柔韧素质、力量素质等训练仍然存在认知短板。课程多以实践为主,教师自身提高上容易松懈,不会去钻研功能性力量训练教学课程,教学能力停滞不前。

二、大学生体质健康教学融入功能性力量训练价值

(一)有效推动学生体制提升

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功能性力量训练之间存在正向耦合关系。在大学生体制训练中融入功能性能力要素,能够推动柔韧素质、力量素质、心血管运动素质的整合与提升。大学生仍然处于身心发展进程中,体育思维、体育意识还不完善,通过功能性训练能缓解学生课业压力。

(二)有效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新课改背景下,大学生体质健康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教学方式内容整合。通过功能性训练,借助竞争互动形式,打破常规课程束缚,增强课程科学性。尤其是在课堂上通过深蹲、跨栏步、肩关节活动、单膝跪、直腿抬起、俯卧撑、旋转等动作练习,能够让学生避免抗拒情绪和畏难心理。

三、功能性力量训练下体育教育对策路径

(一)设计柔韧、力量素质提升系统

基于功能性力量训练体育教育,首要的是搭建提升柔韧、力量素质的训练系统。提升柔韧、力量素质的训练系统开发之前,要加强调查研究,明确目前训练存在问题、解决路径等。要依托解剖学知识,分析肌肉中肌腹、肌腱、血管和神经的耦合关系。明确肌肉力量性和伸展性的相互制约作用,提高整体身体结构的力量性和柔韧性,拓展肌肉纤维的整体水平。同时,要借助运动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明确骨骼肌的基本类型、肌肉结构类型、收缩结构类型。通过加强和改善肌肉特性来改变人体的力量素质与柔韧素质,有效提升体质健康水平。在具体训练过程中要发挥深蹲、跨栏步、肩关节活动、单膝跪、直腿抬起、俯卧撑、旋转等动作的技术优势,不断提升关节对称性和功能活动性,不断改变不良的坐立行习惯造成的脊柱和体型问题,及时纠正相关问题产生的根源,增强外力制约下的肌肉能力。

(二)发挥功能性力量训练平台作用

基于功能性力量训练体育教育,既要满足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要求,也要兼顾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诸多实际需求。尤其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如何短时间内强化力量素质,继而挖掘力量锻炼的有效价值是摆在工作面前的一大难题。为此,要搭建各类训练平台,借助各类工具,有效管理力量提升训练效果。在进行相关的功能性训练时,可以采用美摄、美拍、美图秀秀等软件,制作小电影、微视频、微课程。也可以借助诸多在线教育软件,整合线上智能信息,提供专业化的信息处理,引导学生线上互动,纠正错误动作,完善知识技能。

(三)引导学生功能性自我量化管理

功能性力量训练应遵守“组内异质”原则,考量学生个体差异,将力量素质水平、整体体能特点等作为考量标准,交叉安排体能理想与力量训练不理想的学生。让一个小组成员间存在相应的差异化现象,展现分组活动科学性,出现组内成员学习活动互相促进以及互补性。让不同小组间有着大体近似组员水平,充分保障组间的公平性,更好保障小组竞争时评价公平性,充分调动学生组间竞争与组内合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肖必华.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创新思考及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19.

[2]高玉垒.基于功能性力量训练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混合式对分课堂实践与效果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4):37.

[3]刘萍.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裝备,2017(22):136.

猜你喜欢
体育教育以生为本管理模式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发挥后勤服务育人的作用,培育合格的高职大学生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中学体育教育现状的若干思考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高校网站安全管理研究与探讨
浅谈高校图书馆随书光盘的编目与管理作用
工程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学生考研管理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