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婷
[摘 要]语文教学不仅仅承担着汉字教学的重要职责,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在过去的一段时间,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传统文化的教育出现了被忽视的情况,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保护文化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面对学生身心成长的实际需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发挥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品格,使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探索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重知识教育、轻文化教育的问题,教师过于重视学生对汉字、解题技巧等知识和方法的掌握,却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导致小学语文教学难以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也越来越片面。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重新认识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将传统文化的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通过合理的传统文化渗透途径来改善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使学生在良好文化的熏陶中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质。
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一)课程设计目标不明确
在现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虽然在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思想以及“双减”政策的影响下,教师的教育思想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对课程的实施进行了更多角度的探索。但是还是有一些教师深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设计课程目标时更加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性教学,认为在教学中过多的渗透传统文化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耽误学生的时间,因此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将传统文化合理地融入教学活动中来,导致傳统文化教育和小学语文课堂之间的衔接性严重不足,学生无法充分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淡薄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网络文化的兴起,学生和外界环境之间的交互也越来越频繁,而受到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小学生对国外的一些传统文化更加感兴趣,例如,圣诞节等,对于中华民族的一些传统文化,例如,中秋节、剪纸等则了解不多。而在实际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很多教师也习惯使用灌输式的手段,导致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更是容易出现迷惑的问题,很难真正地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以及内涵。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国民文化意识的觉醒,电视、网络等上面的传统文化资源也在不断地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但是由于这些学习方式比较碎片化,实际上还是不利于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三)对校园传统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高
校园氛围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会在无形当中塑造学生的思想品格,校园氛围是校园内的精神、物质、活动等多种因素共同构建而成的,可以说,学校里的一草一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个拥有良好传统文化氛围的学校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当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受限于建设资源、教育思想等的影响,大多数学校对于校园内传统文化氛围的建设重视程度不高,从而无法很好地发挥出校园这一主阵地的传统文化教育价值。
二、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一)传统文化以汉字为基
汉字是最基本也是最具有中华文化鲜明特色的传统文化,不仅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对于世界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文化,在每一个汉字当中,都可以体会到先民们的智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要以汉字教育作为基础,让学生去领会其他文字所不具备的形体之美。
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篇课文的过程中,在学生阅读了两次课文之后,为了让学生对课文的思想情感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我对学生说道:“同学们,在看到这篇课文的题目之后,你首先想到的是哪一个汉字?”在让学生自由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之后,我再对学生说道:“老师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汉字是——‘家’。”然后将“家”这个字写在了黑板上,并且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于这个字的理解。随后我还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讲述了这个汉字:“家”这个字可以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也就是“宀”和“豕”,“宀”就像一个盖子,古代的人们用它来表示房屋的意思,而“豕”在古代则是猪的意思,因为古代的很多人都是依靠养猪为生的,用一个盖子将自己的工作保护起来,这样,就可以形成坚强的保护,保护里面的人不受到伤害。”这样,通过向学生解读和课文密切相关的“家”这个汉字,可以让学生对家人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去了解课文中所体现的父子之情,增强学生的阅读感悟。
此外,在汉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积极运用古典文学,例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这些材料可以作为学生了解汉字的雏形,并且使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中的人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等因素,让学生在朗朗上口的韵语中理解汉字这一充满魅力的传统文化,点燃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二)传统文化以诵读得法
诵读毫无疑问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语文学习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诵读教学,引导学生去深入体会中华语言之美。需要注意的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诵读不是让学生去反复、枯燥地读,而是让学生在应用读的技巧的同时动用情感去读,在效仿古人的过程中了解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素读。素读是指让学生在不追求深刻理解的前提下进行朗朗的诵读,目的是让学生将阅读的内容做到熟练于心,帮助学生做到脱口而出。素读在现如今的小学语文教育中仍然具有借鉴的意义,教师要精心选择素读的内容和方法,用素读的方式来夯实学生的基础。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的过程中,我使用了“和声”的方式来增添学生素读的兴趣。首先,我将学生分成了每两人为一组的形式,两个人要相互进行素读,一个学生按照正常的方式进行素读,另一个学生则进行“和声”,如,第一句“孔子东游”,素读的学生要直接读,另一个学生则“和声”道:“孔子往东边去啦。”这样的素读方式很快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素读活动中逐渐深入地理解课文。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新的目光来进行诵读。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品味,避免灌输性的教育,导致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也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品味,鼓励学生用全新的目光来进行诵读。如,在教学“少年闰土”的过程中,对于小学生而言,鲁迅文章中语言的韵味、人物的灵妙、思想的意境等都是很难被完全地理解到的,学生诵读起来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将课文中的内容进行儿化处理,联系课文中的各种事物,例如,银项圈、路人吃瓜等,进行牵连性的教学,从而在保持原文韵味的同时让学生从习俗的角度上去理解课文,帮助学生获得对文本的深刻认识。
(三)传统文化以引材为源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而言,教育的内容十分重要,只有选择了优秀并且适应小学阶段学生身心特点的传统文化内容,才可以让教育具有营养,使传统文化真正地被学生所消化和理解。因此,在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内容,为传统文化教育打开一个突破口。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基础性强的传统文化经典作为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启蒙素材。例如《三字经》《声律启蒙》等,这些经典文学的编写十分简单,朗朗上口,适合小学生去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的“吟诗作对”,体会古代文学的韵律之美,从而实现对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现实生活来选择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传统文化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只是学生会由于经验、兴趣等因素而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存在。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教育资源。例如,在中秋节期间,我组织学生展开了一次“我与中秋”的综合實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们通过讲中秋故事、品尝月饼、唱中秋歌曲等途径对中秋节产生了更加多元化的理解,从而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的感受程度。
传统文化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小学生身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需要对传统文化建立起正确的理解,从而让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格的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分析现如今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现状,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上来实现有效的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传统文化,促进语文教育的优化。
参考文献:
[1]秦晶晶.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7.
[2]胡倩.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分析[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6.
[3]臧霜.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建构[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