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视域下数学教学实践策略研究

2021-01-03 09:32刘翠芳
甘肃教育 2021年19期
关键词:圆的认识实践研究小学数学

刘翠芳

【摘要】将生活元素融入数学教学,能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做生活化素材的收集者、利用者,引领学生在亲近生活、印证生活、创造生活中获取数学知识和能力。文章以“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为例,浅析了如何以生活为蓝本和基础,并拓展、延伸,进而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的生活视域下数学教学实践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视域;实践研究;“圆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1)19—0091—03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生活视域下教学数学知识,将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能让他们在观察、提炼、印证、应用的过程中,理解并创造数学知识,体悟数学的价值。那么,如何在数学视域下教学数学知识呢?下面,笔者以“圆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以生活为蓝本,画出“圆”

陶行知先生曾说:“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1]这里的“做”就是学生动手实践。小学生年龄小,尤其对动手操作感兴趣。实践证明,结合生活实际去动手操作,一方面降低了知识理解难度,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对其理解更透彻、体会更深刻,更容易举一反三。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比如,笔者曾经听过“圆的认识”一节示范课,教师提出“我们在哪些地方见过圆?怎么画圆?”这一问题后,学生还在思考,教师已经等得不耐烦,急匆匆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演示电子圆规的“圆周运动”。面对教师的动态展示,我们不禁要深思:难道只有用圆规才可以画出来圆吗?如果没有计算机中的画图工具,我们该如何展示“圆”渐渐展开又渐渐收拢的过程?

相比较,笔者听过的另一节关于“圆”的“同课异构”课,在让“圆”“登台亮相”时,教师就比较有耐心。先出示问题:“确定一个长方形至少需要两条线,而确定一个正方形则更简单,只需要一个条件就够了。那么,现在我们确定一个圆,你认为需要几个条件呢?比如要不要一个圆心?要不要一个半径?自己想一想,再试着画一画。”然后,鼓励学生就近取材,借助瓶盖、硬币等生活中现有的工具画“圆”。

两位教师同样引领学生去触摸“圆”,但出发点迥然不同。一个喜欢华丽丽的动画模拟呈现,另一个以生活为蓝本,注重学生自身的探索,注重类比思想的运用,注重从概念的源头上去厘清来龙去脉。切入点不一样,自然,数学课堂的挺近方向和走向也就不一样:前者以视角享受为目的,注重欣赏;后者以思维的开发与提升为目的,注重动手操作。无疑,学生在后一节课的收获更丰富:学生在折一折中,意识到“圆”的两个最基本的因子——圆心与半径;在量一量中,发现每一个半径都相等,而且半径无计其数;在比一比后,发现直径和半径的倍数关系……这一切都是通过“画”(动手)而体验总结出来的。可见,主动动手比被动欣赏更有价值。

二、以生活为基础,探索“圆”

新课改提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这种探索必须建立在教师充分放手的前提下,必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前提。因为纯理论或者漫无目的地探索,缺乏根基和依托,不利于正确结论的归纳、总结。唯有以生活为基础,印证生活或解释生活才有了底气,才有了可信度,才是科学探索的应有之义。当然,在组织学生探索时至少应该注重以下几点:一是探索于数学方法。不是以某个知识点为重点,而是致力于问题解决的方法或思路,能否用此方法解决更多的问题,最终沿径探源,总结出普遍真理;二是探索于数学思想。或图形结合,或整体把握,或类似运用,或化归思维,以此让数学课堂变成思想运用的过程。三是探索于素養,不仅仅是技能技法的熟稔,更是数学眼界、数学文化和数学品格等方面的提升。而这一切,均应该以生活为基础。如此,探索才有了根基和依托。

比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教师先提问:“什么叫圆心?什么叫半径?什么叫直径……”诸如此类的问题虽然直逼中心,但是细思缺乏价值。因为这些概念的字面意思学生都能理解,而问题本身又缺乏延伸,不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层次挖掘[2]。其实,就这节课而言,与其教师提问题,不如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你有什么新的想法?能否从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中发现‘圆’的一些本质属性或者内在规律?”充分放手之后,一个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把石头投进湖水中,一圈圈的波纹就是一个个的圆吗?最中心的地方——也就是一开始石头进入水中的地方就是圆心吗?”这样的联想比直接问:“什么是圆心?”要好得多。

三、以现实为拓展,欣赏“圆”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的影子[3],时时体现出了数学的魅力。就“圆”而言,可以动手画出它,可以自主发现它的影子,亦可以在现实中印证它。教师不妨以现实为依据进行拓展,呈现历史中的“圆”、生活中的“圆”。这些现实中的“圆”,给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引领他们走向思维的深处。

1.拓展于古代,使之视通万里。不可否认,很多数学知识点或数学规律,古人早有论述并有一些意蕴十足的探索。沿着古人的印迹探索,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教师应鼓励学生或上网搜寻,或阅读专业书籍,或请教于他人,厘清这些知识点的“前世来生”,发现细微处的数学真相与神奇,从而总结规律,受到启发。

比如,“圆的认识”的教学临结束时,教师不妨引领学生把目光投向古代:“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是什么意思呢?圆向方的渐变过程中,蕴含着古人什么样的智慧呢?你能否借助“互联网+”搞懂古人文献中的这些知识吗?通过此举,学生连古接今,视通万里,在鉴赏古代科技成就的同时,拓展了视域、开阔了思维、提升了能力。

2.拓展于身边,使之亲切自然。仅仅拓展于古代还不够,教师应引领学生把目光再聚焦到现代,关注身边的数学。聚焦于身边,印证于现实,这对于学生而言,是学习方式中一个华丽的转身;而对于课堂而言,则是对“理论过多解释过多”等教学行为的一种有力回应。这种“转身”与“回应”愈有力,学生的数学学习愈高效,数学力、学习力和实践力的同步提高也就在情理之中。

比如“圆的认识”的教学课末,不妨引领学生通过PPT课件欣赏:宕昌县哈达铺站的圆形拱桥、宕昌县医院医技楼上部的圆形建筑、宕昌县风俗中的红军锅盔等等,借此让学生领悟:如果没有圆以及圆形建筑,我们以及世界将会怎么样?

3.拓展于疑问,使之茅塞顿开。一节课结束了,部分学生肯定还有疑问,或者联系到现实生活,学生还有特别想探索的问题。即使学生没有问题,教师也要运用“助产术”,引领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提出拓展问题。如果引领学生炼就一双火眼金睛,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事物、发生的事件中,都蕴藏着数学规律,都蕴含着数学的影子,都与数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圆的认识”的教学临结束时,教师可以这样拓展:“小车或货车的车轮、安全帽、钢管,甚至人的头部等等都是做成圆的,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对此,你有什么样的开悟或顿悟呢?”……教师不妨依托多媒体展示更多的圆形建筑和圆形产品,在给予学生以欣赏之美的同时,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联想。

不论是“画出来的圆”,抑或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的圆”,我们发现,都与生活紧密联系。正如陶行知所言:“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3]教师应该随着引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亲近生活、印证生活、创造生活。

总之,教师应该是生活化素材的收集者,随时收集与所教知识密切联系的最近最新的生活素材,恰到好处地筛选、甄别、盘活,力争最大限度地“为我所用”;教师还应是数学生活化课堂的建构者,提问时、衔接时、挺进时,都能够依托生活而使数学课堂变得意味深长。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真正让生活助力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教学做合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51.

[2]张齐华.《圆的认识》教学谈[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7(02):48.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生活教育[M].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19:126.

编辑:谢颖丽

猜你喜欢
圆的认识实践研究小学数学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升教学效果
多措并举,打造互动课堂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