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能力培养视野下的“中国概况”课程研究综述

2021-01-03 14:06张宇清方芳
科教导刊 2021年23期
关键词:课堂语言课程建设教材

张宇清 方芳

摘要“中国概况”课程是高等教育来华学历生的必修课,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18以来对“中国概况”的研究数量呈明显上升。为加深对“中国概况”课程的认识,对“中国概况”研究中的课程定位、课程建设、教材、教师、传播作用等研究做了回顾与梳理,并提出明确的课程定位、分语种课程研究、教师课堂语言研究应成为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同时研究手段科学性也亟待提升。

关键词 “中国概况”课程建设 课堂语言 教材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3.031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wenty Years’ Research on the Course of China Panorama

ZHANG Yuqing[1][2], FANG Fang[1]

([1]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0336;[2]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China Panorama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nrolled in degree programs offered by higherinstitutions inChina. 21centurysawtherisein thenumberofstudies onChinaPanorama,especiallysince2018. This paper reviews and combs the research studies on curriculum orient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ers, and communication function of China Panorama. Also, the paper identified various issues that future researches need to address,such as clear definition of curriculum orientation,teaching language-based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teachers’ talk in classroom, and the scientificalness of research methods also need to be improved.

KeywordsChina Panorama; curriculum development; classroom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0引言

隨着中国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尤其是带路国家的学生,选择来到中国留学,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程度持续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项国家工程,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中国概况”是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2017年颁布的《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第42号令)中明确规定的高等教育来华学历生的必修课。对“中国概况”课程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可以为课程的设计和提供重要的参考,同时也能为进一步的课程改革提供依据。因此,有必要对“中国概况”课程的研究成果做系统的、阶段性的梳理。

1“中国概况”课程研究发文量趋势分析

关于“中国概况”课程的研究在2004年到2017年之间,每年均有1到2篇期刊文章发表。自2018年起发文数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开始得到各级基金的支持。我们进一步统计了自2018年起“中国概况”课程研究论文得到各级基金支持的情况,可以看到获得基金支持的数量与级别总体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可以说,第42号令发布之后政策导向作用明显,“中国概况”课程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2对“中国概况”课程的定位

明晰的课程定位是课程建设与课程研究的基础。通过对33篇文献的梳理我们注意到这些研究对“中国概况”课程内容与定位不一致。

2.1课程中的文化内容

在本文所涉及的文献中,有20%的研究没有明确对“中国概况”课程内容作出定义。20%的研究者提出“中国概况”包括对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的介绍。祖晓梅、陆平舟(2006)认为““中国概况”旨在全面而概括性地介绍中国的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其性质相当于法语的civilization和英语cultural studies课程”。[1]

刘元满、李欣(2020)在对近30年以来出版的“中国概况”教材进行分析后提出,当前主流的“中国概况”教材在古今文化知识选取中重视当代中国国情,但对反映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行为模式、价值观的主观知识重视尚不够。[2]

2.2课程中的汉语技能

“中国概况”课程是否还要承担汉语教学的任务也存在诸多不同见解。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是二语教学界的共识,一部分研究者认为汉语授课的“中国概况”课程在教学目标中应包括语言技能的教学。祖晓梅、陆平舟(2006)认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应该结合,在文化课程中实现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

3课程建设、教学研究

3.1教师中心向学习者中心的转向

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概况”是知识普及为主的课程,以教师主导开展教学。万玉波(2013)根据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提出相较于听老师讲解的被动学习,学生主动学习模式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3]这些教学实践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多国别、差异化的背景优势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是教学受到学生的语言能力差异的制约,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融合地域优势,结合实践体验

广西民族师范大学地处崇左,其自然资源和少数民族资源独具特色,严宏智(2019)建议将这些优质资源整合,融入课程中,以增加地方高校对留学生的吸引力。[4]王惠莲(2019)在课程中加入了义乌当地经济发展历史与现状等地域特色概况的体验式学习与专题调研,让学生从地方发展中体会中国发展,从而激发兴趣,消除隔阂,提升留学生的文化认同能力。

在“中国概况”中利用地域优势开展实践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可理解性,是值得关注的一个研究方向。

3.3在线资源结合网络技术的多模态教学手段

“中国概况”课程内容多,课时有限,“可借助多媒体,图片、文字、视频、音频、微电影、动画等多模态地呈现给学生”。[5]不少研究者都在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建议中提出要充分发掘在线资源、利用网络平台和技术,突破教学上的时空限制。

在后疫情背景下,对应用网络技术,引入在线资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精细化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和较高的研究价值。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适度合理打造在线资源,才能放大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的支撑作用。

3.4建设英文授课课程

随着我国国际学生教育事业发展,部分大学开设面向国际学生的全英文专业,“中国概况”英文授课的课程建设和研究也开始起步。现有不多的研究中能看到,“中国概况”英文授课的课程面临着教材、师资方面的不足(杨莹雪,2020,张匡娟,2018)。

对“中国概况”英文教学的研究目前还停留在旧瓶装新酒的阶段,尚未触及中英文授课的“中国概况”课程之间差异的核心问题。英文授课的“中国概况”不是中文版的翻译,教学语言的变化,带来的是教学对象以及需求的改变,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在这些方面的研究目前看来都还是空白。

4教材研究

教材是课程之本,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依据。吴琼(2016)“中国概况”教材中主流的“教科书体例”和“语言教材体例”进行了分析后提出,“教科书体例”的教材“有一定的学理性”,但是语言难度太高;“语言教材体例”的教材虽然更易懂,但是“学理性”不强,成熟度有待提升。[6]

对“中国概况”教材的研究都关注到了教材语言的难度与内容学理性的平衡关系;且随着科技和网络的进步,也开始关注配套网络资源库的建设,通过教材开发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缓解师资紧张的矛盾,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研究者们也关注到了课程定位的变化,但是针对不同需求的教材开发研究还有很大空间。

5教师研究

一线教师是教学实践和探索的主体,是“三教”问题中的核心。韩秀梅(2004)提出了该课程教师应该要“向学者和杂家的复合型方向发展”,不仅需要知识面广,还要“注意在自己的某一专业方向上有精深研究。”[7]针对“中國概况”内容较多较广的特点,严宏智(2019)提出了搭建跨校名师平台,通过“一专题一名师”开展教学。以上是在研究中看到的对“中国概况”教师需求提出的设想,教师队伍所面临的“专业教师缺乏,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的教师团队带头人更缺乏”[8](张匡娟,2018)的现状尚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相关专题研究仍是空白。

6概况的传播

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会带来必然的融合,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不可忽视,构建全球性问题的过程中,不同价值观如何传播的平衡是微妙的,发达国家的学者21世纪初已经提出不应“运用西方特权理解非西方”,指出了大国优越感的话语体系下的传播的不平等性和不可接受性。“单方面介绍中国的文化和成就,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甚至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和不屑”[9](胡袁园,2019)。

陈闻(2020)在课程模型设计研究六条原则中提出,要实事求是地介绍中国在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矛盾;同时也要深入贯彻“多元文化”的思想,“既要宣传中华文化的精髓,又要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鼓励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10]“中国概况”的传播功能只有在构建起可接受的对话体系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发挥。

7研究与展望

7.1课程定位

从已有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中国概况”的课程定位尚不清晰,这样的现状即有历史原因,与中国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也有很大的关系。随着学历国际学生的发展,“中国概况”作为必修课需求量会相应提高。明确课程的定位,也就需要明确课程教学的目标,我们认为“中国概况”应该是国际学生的通识课程,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有国际化的育人功能。明确了教学目标,再讨论课程教学应该教什么,教多少,怎么教,就比较容易了。

7.2授课语言

授课语言为汉语抑或是英语已经无须讨论。“中国概况”的英文授课版和中文授课版一样有需求。课程本身的特质决定了对大部分汉语水平达不到中高级的国际学生来说,中文授课的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采取英文授课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英文授课“中国概况”的研究以及不同语种的“中国概况”的对比研究都值得深入,而目前还基本是空白。

7.3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目前的研究对课程的内容、学习者的需求、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核心问题均有涉及,但研究以经验式或建议式居多,需要进一步细化的实证性研究,通过教学效果来证明设想的合理性。通过这样的研究指导制定统一的课程大纲,使课程质量得到保障。

7.4教师的课堂语言

在上述研究中,部分研究者已经关注到了“中国概况”的话语体系的问题。与之相关的教师课堂语言的研究却基本没有看到。“中国概况”课程以中国本土性知识的传播为主,课程内容通过教师的课堂语言来进行传递。面对大部分同样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学生时,如何增加本土性知识的可理解性;弱化大国优越感,从而增强教学话语体系的可接受性,教师的课堂语言是关键性的,值得关注和研究。

基金项目: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21“教学研究与改革”专项基金“后疫情时期《中国概况》在线同步异步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r202131002)

参考文献

[1]祖晓梅,陆平舟.中国文化课的改革与建设——以《中国概况》为例[J].世界汉语教学,2006(03):121-127.

[2]刘元满,李欣.从概要介绍到分级教学——“中国概况”教材编写发展分析[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0(03):10-21.

[3]万玉波.浅析任务型教学法在概况课中的应用——以2013年为汉阳大学学生开设的中国概况课为个案[J].人文丛刊,2013(00): 195-203.

[4]严宏智.地方高校中国概况课程实践教学策略——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6(03):141-143.

[5]黄卓明,吕兆格.国际学生中国概况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0,18(03):1-9.

[6]吴琼.留学生“中国概况”课教材编写及教学思路探究[J].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2016(00):38-45.

[7]韩秀梅.谈《中国概况》课的教学思路[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05):30-33.

[8]张匡娟.“中国概况”课程双语教学法例谈[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8,36(06):118-120.

[9]胡袁园,于书娟.面向来华国际学生的全英文中国概况课程教学——基于江南大学全英文中国概况课程的实践探索[J].教育观察, 2019,8(35):29-30+62.

[10]陈闻.全球新冠疫情期间“中国概况”在线课程的领域模型设计[J].国际汉语教学研究,2020(03):22-30.

猜你喜欢
课堂语言课程建设教材
教材精读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语言
试论体育教学中语言的巧妙运用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