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鉴赏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

2021-01-03 08:29孙燕飞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美术课堂传统文化

孙燕飞

摘   要:“成教化,助人伦”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理论,强调的是绘画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对道德层面的积极意义。核心素养的教育观强调了美术教育在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将我国传统艺术引入课堂教学,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思考、尝试和探索。对此,通过艺术鉴赏等相关课程将传统文化精髓渗透到教学之中,发挥传统艺术的独特价值,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美育和人文素养的目的,树立文化自信,为全面复兴中华优秀文化助力。

关键词:艺术鉴赏;传统文化;美术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33-0023-03

古希腊哲学家对人生指示说:认识你自己。近代哲人对我们说:改造这世界。因此,为了改造这世界,我们首先得认识自己。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根基。了解学习中华艺术脉络与体系可以帮助我们追根溯源,更好地认识自己。在一波又一波流行文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艺术的学习对于青少年培养审美与道德素养显得尤为重要。艺术是一种非语言的沟通工具,通过艺术活动提供平台,让人们可以自由传达其思想意识;传统文化艺术输出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将进一步影响他们对美的感知,即艺术心理。学习艺术鉴赏课程要求学生不能仅仅出于主观的评价对艺术作品的喜好,而是更应当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理解体悟艺术作品的魅力。在传统艺术鉴赏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获得真正的审美愉悦和享受。

一、传统艺术鉴赏课程的特点与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许多中小学生对于传统艺术的认识比较狭隘,缺乏联系和整体看待传统艺术的能力,认为中国传统艺术等同于中国画,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画家也只知道齐白石等有限的几位。可见,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对于讲授传统艺术这部分内容的匮乏与薄弱。

教师在讲解传统艺术的课程中,要注意它的特点,即传统艺术的多样性和联系性。中国各门传统艺术(绘画、诗词、书法、建筑、音乐、工艺),不但有着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还相互包含、相互影响。例如,我们在诗词歌赋和绘画作品中往往能找到园林建筑带来的美感,而园林建筑又受到诗歌绘画的影响,具有诗情画意。再比如,我们欣赏传统写意画的用笔时往往又能看到书法用笔的影子,书法的线条美完完全全渗透在了中国绘画之中,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书画不分家。因此,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传统艺术在审美方面的多样性和综合性特点,在教学中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将各门传统艺术串联起来进行讲解。

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使用实物或者多媒体影像来辅助教学,并能够采用对比或者同时期不同艺术门类并列出示的方法,来说明当时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审美样式的特点。如,结合汉代隶书来分析西汉石雕造像的艺术特点;结合王维的山水作品分析王维的诗词意境,何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结合楚墓中缤纷艳丽的装饰图案来理解《楚辞》的美等等。如果只是限于文字描述或单一的图像,学生对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往往得不到深刻具体的感受和认识。通过对传统艺术的深入学习,使学生对传统艺术门类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才能更好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传统艺术鉴赏课程要渗透人文思想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人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在青少年时期培养出良好的道德素养以及健全的人格,是我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重要基础。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可见,在我国蓬勃兴旺发展的新时代育人模式下,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促进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是美育育人的核心目标。我国传统艺术中包含了丰富的美育精神和人文精神。例如,人品不高,用墨无方。人品不正则必露其形等。画家品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画中的思想境界。人格修养越高,人品境界就越高,也会在绘画作品中折射出对人生更高的探求境界。这是人的精神影射在画中的表现。古人讲,“与其斜而有余,不如正而不足”,中正之人,立中正之象,写中正之字。

中华民族是崇尚传统美德追求精神修养的民族,人格的完善更关乎画格的提高。在鉴赏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目标,更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例如,以梅兰竹菊为题材的花鸟画是中国画中最常见的题材,称为四君子。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梅兰竹菊为内容并结合各自的品格寓意来讲述。梅:凌寒独自开,一身傲骨,寓为品德高尚洁身自好的志士;兰:“空谷生幽兰”,孤芳自赏,是一种自尊自爱的品性,是为世上贤达;竹:有节比喻清雅澹泊,谦谦君子之人;菊:百花尽开,为我特立独行,不趋炎附势,不为五斗米折腰,结合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象征着隐士不苟世俗的高洁品质。以此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浓厚的传统人文精神,使艺术鉴赏课程不仅仅停留在简单欣赏的层面,使其更加深入学生的内心。

三、传统艺术鉴赏课程要从学生兴趣入手

传统艺术鉴赏课程并不是任意拼凑的,更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应当遵循中华文化的历史演进并结合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开展而来的。综合利用形式活泼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积极实践探索如何让优秀的传统艺术进入中小学的艺术鉴赏课程中,增强艺术鉴赏课程的趣味性。在课堂中渗透和传承传统文化,在实践中可以把握以下几点方法。

(一)将学生感兴趣的传统元素与课堂内容相结合

结合青少年心理成长的不同阶段,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喜好,选择一些学生喜爱的传统元素引入艺术鉴赏课堂,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比如,随着国内漫畫产业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包含我们国家传统元素的动画作品。教师可以选择以传统动漫的形式导入课堂,引发学生的兴趣和讨论;还可以选择结合艺术相关知识,赏析国漫中的传统中国元素,使学生可以更好的融入课堂,参与课堂教学。除此之外,还可以增加汉服赏析、国潮手办之类的课程,从流行元素中挖掘传统艺术之美,以此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从而能够更好的实现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标。

(二)创新艺术鉴赏课堂形式

传统艺术鉴赏课堂不应仅仅停留在老师教授、学生听课这样的模式。在选择教学素材中,学校可以选择那些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较高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元素。开展传统手艺人进课堂等活动,邀请民间手工艺术家进入课堂,开设一堂关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课程,让艺术鉴赏课程充满活力。通过民间艺术家的言传身教、现场演示,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的讲解,使学生增强对民间文化更深层次的了解和喜爱,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中小学艺术鉴赏课程中渗透和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学生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师应当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自由充分的交流互动,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重视讨论环节,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学生做为鉴赏主体,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并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进行审美再创造。艺术鉴赏与艺术创作一样,都是学生自身的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阶段,探索欲极强,并且需要给他们更多表达的机会和平台。这可以有效地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艺术虽然在每个历史时期中的表现形式是随着时代变化的,但是审美标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追求的精神内核是永远不变的,从古至今皆是如此。传统艺术鉴赏课程重在一个“赏”字,通过对作品的赏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艺术鉴赏课程的意义,不仅仅只是为了让学生学习美术知识,掌握绘画技巧和方法;而是要通过艺术鉴赏去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健全性格品德,树立爱国意识,从而达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周松林.艺术与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4.

[3]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4]陈瑞涛.从传统文化的继承来看美术教育的发展[J].科教文汇,2009,(06).

猜你喜欢
美术课堂传统文化
就业导向视角下中职美术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能力路径探析
用好课堂提问,让美术课堂动起来
美术课堂学生活动方式的空间定位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