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娜
(哈尔滨石油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如何打破思政教育的孤岛效应,将德育贯彻到高校育人的全过程中,推动思想政治课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大格局的建设,是外语专业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和专业特点,分析推进的难点和寻找解决策略是推进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重要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课程思政体系构建的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这一要求,以爱党爱国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围绕家国情怀、科学和人文素养、法治意识、思想道德修养等开展思政教育。系统化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等。为此,高校应将公共基础课程、体育美育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全部纳入课程思政体系中来,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科学地课程思政教育体系。
就高校外语专业而言,传统的专业教学更关注语言这一基本层面,语言的工具性特征明显,价值导向不足。随着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鉴于高校外语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更需开启针对外语专业人才的课程思政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外语专业学生具有鲜明的专业特点,学生身处多元文化交织的学习环境中,日常学习材料中融合了西方文明的价值体系,学生们接触了大量的多元文化信息,思想上更加开放和活跃。但由于年轻人的鉴别能力还不成熟,他们在面对西方的话语体系和价值体系时会感到迷惘,甚至摇摆。例如:随着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深入开展,西方文明中的自我追求、利己主义、实用主义等价值理念也在逐渐影响着青年学生,当前中国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一个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其判断和辨别能力还比较弱,容易导致盲目的接受一切外来文化,容易因受外来错误思想和价值观的诱导而在思想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偏颇。因此,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坚定中国政治和文化自信、坚守中国立场。
就思政育人的操作可行性角度来看,外语专业更具有优势,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应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科特点就是认识和鉴别外部世界,因此,外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就可以引导学生用思辨、客观和公正的角度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在比较和分析后正确认识中国的发展趋势、中国的国策、当代中国的文化特色等。
当前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思政主要是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结合思政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全过程的实施思政教育,随着国家对思政教育的重视,各高校都在大力提倡开展思政育人活动,从案例分享到教学竞赛等,体现了高校及一线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及高效性。
高校的一线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错误主要来源于知识本位的认知,即“以知识为本”的教育,强调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的学习,通过对学科专业知识本质和重要性的认识来实现专业课程的价值。这种错误的认识过度强调了知识的传授,轻视了能力的培养,忽略了专业课程的德育价值。具体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就是,教师认为思政教育会影响到正常的教学设计,专业课应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学生的专业考级更为重要。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而又灿烂的历史,中国人民创造了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中国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是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根源。但长久以来,外与专业教学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度较低,教材和学习资源着重于对西方文明的介绍和宣传,轻忽了对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恪守和继承发扬。而且,外语专业教师长期以来专注于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甚至一部分有出国留学经历的老师因为长期接受和学习西方的文化知识,他们更愿意接纳外来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持有包容和理解的态度。模糊了对于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教师作为外语专业学生获取文化信息的直接且重要的渠道,其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能够直接影响到外语教学中文化教育的行为,最终影响学生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阻碍了民族文化自信的建设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课程思政教育涉及的学科和内容范围十分广泛,不同的学科、专业,甚至同一门课不同的单元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都有很大差异,这就需要授课教师准确地把握并深入挖掘专业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这样就会大大增加了教师课前备课和课堂教学的难度,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都是极大的考验。对于教育课程实施“课程门有德育,老师告诉大家”,要求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原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和担当以及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基本立场观点通过教育教学的其他课程,它无论是为学校,还是为教师的个人,其困难是不言而喻的。目前,许多教师对思想政治课的内涵以及教学专业和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要素还没有真正的理解和把握。除此之外,推进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还需要就是适应时代的新变化,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兴衰命运,教师的这种素质和意识的培养提升需要一个过程,有些教师的责任感和积极性不够,在思想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学习隔离,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理解的不够深入,或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和资源在课程中的重视、理解和挖掘不够,因此无法完成新时代赋予教师的传道受业和价值引领的双重任务。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先进的外语学科人才,这要求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不仅仅对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与训练,还要求对学生素质、能力和品德的培养。目前国内各高校都在大力提倡课程思政建设,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却缺乏有力的监督和指导。高校的教学管理或教学监督部门只注重实施思政教育的形式而轻忽了内容和效果,对教师课程思政设计缺少持续性、系统性的监督和考核,没有把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和效果作为教师考核的要素之一。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要在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觉、贴近课程思政的实际、优化课程思政的环境、打通课程思政的区位以及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上下功夫,解决高校课程思政推进的难点。通过调研,结合国内外优秀课程思政和德育的案例,总结出了以下对策。
课程思政包括对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项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文化修养和教学能力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石。当前专业课程德育的缺失、对民族文化的忽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足反映出了外语专业教师思政能力的欠缺。因此,加强外语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学水平,是解决当前外语课程思想政治问题的重要举措。
外语专业教师应定期接受课程思政能力培训,自主进行传统文化学习、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文化素养的提升,通过专题培训引导教师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积累。与此同时,教师应定期接受教学技能培训,提升课程设计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专业课程知识与思政育人元素结合的艺术水平。
首先,要健全教材的选用机制,结合专业自身课程思政的要求,将自编教材、与教材相配合的教学辅助资料以及电子教材、网络在线教材等新形态教材纳入教材管理。其次,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价值引领,在课程前期、中期、后期都要设置与价值引领相关的考查指标,规范课程思政的教学管理。同时应加强网络教学平台、手机教学管理APP、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等方面内容的规范与管理。再次,在教学评价指标上,各高校及院系应增设与课程思政相关的考核内容,为营造课程思政的氛围,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发展,应定期举办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推出课程思政优秀课程、优秀教案、优秀课件。
加强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相关体制机制建设是解决当前外语专业课程思政问题与困境的制度保障。各高校首先应加强教学督导,依托督导专家组,深入开展随堂听课活动,同时强化校领导、院系领导、同行听课制度的实施,多方合力。其次要成立相关组织机构,确保课程思政工作有效推进落实。还应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奖励机制,为全课程育人打好基础。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高等学校教育提出的根本任务。各高校外语专业应立足自身办学特色,结合本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深入挖掘各专业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使其发挥好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