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教育创新,营造成长环境

2021-01-02 09:28徐志恒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6期
关键词:育人过程课堂

徐志恒

(甘肃省临夏市第一中学 甘肃·临夏 731100)

1 创新观念—着眼开发校园功能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需要我们从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上寻求并实现新的突破。

首先,学校不应只是学习的地方,而应该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场所。传统教育的普遍观念大多都认为,学生上学校的目的就是读书、学知识,而素质教育则要求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当然,传统教育给过我们许多教训和经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健康的心理是创新的前提。在过去的应试教育中,学校、老师往往只注重少数“尖子生”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在学习中享受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而忽视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关心和教育,认为地造成了学生心理的不平衡,从而对学习和生活缺乏自信,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也就更谈不上创新了。而事实上,“每个正常的儿童都有创造的潜能,关键在于开发教育。”以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强调智力、强调学习分数的氛围下,只有学习优秀的“尖子生”才是人才,学习成绩不好或学习“偏科”的学生,是不可能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之列的。

因此,学校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环境。为了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校园必须适应这种需要,必须吸引学生,满足学生学习、锻炼、开展活动的要求。也就是说,要把学校建设成为智慧的、艺术的、童趣的、高雅的学习成长的乐园。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确立创新人才全面质量观,摒弃思想观念中传统的人才质量标准,从而矫正基础教育在质量目标上的错位,绝不应该歧视任何人,而应面向全体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只有这样,学生的创造素质才有望得到发现、挖掘和提高。更应该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特殊才能和特殊兴趣的挖掘、培养,为所有学生创造和谐、公平的学习环境,全面拓展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的实践操作能力。

其次,学校不仅要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还要重视活动育人。以往注重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以全面发展学校育人功能,这完全正确、无可厚非。但事实也证明,活动育人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实效性和前瞻性。因为,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是一种最重要的综合实践活动,既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合作他人的机会,搭建学生表现自己、测试自己的平台,又能体现出学生综合素质,从而发现学生的个性特质,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能力,全面发展是创新的基础。知识结构是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创新人才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专家研究发现,创新人才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当是专深的知识内核与广博的知识圈层的动态结合所构成的主体的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系统而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能够综合本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而且,还要帮助学生超越本学科的范围和局限,广泛地学习、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形成以专深的知识为内核的广博的综合知识。

教育改变世界,教育决定未来,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对学生素质的开发和提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创新作为人才素质的重要特征,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要求,更受社会的青睐。在未来的社会中,国家之间、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对人才素质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加强开发、不断挖掘和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还有创新意识就是求是、求佳的意识。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秉持在科学面前、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充分发挥民主、自由,使学生在一种民主、宽松、平等、合作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同时,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尽可能的多看学生的成绩、长处和优点,发现学生自身的亮点,启发他们学会观察周围事物,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独立思考,大胆创新,手脑并用,把基础知识与科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必须改善和转变现存的师生关系,必须转换课堂现行教学模式,全面深入地推进素质教育。学校不仅要求学生勤学苦练,还要倡导乐教乐学。为学生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做到全方位服务;构建一个包容、接纳、支持、宽容、有序的课堂氛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条影响深远的千古遗训,几乎成为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思维定式,似乎只有苦学、苦练才能成功、才能成才。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证明,快乐教育、快乐学习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会、学全的目的。

2 创新模式—开辟教育有效途径

(1)构建“乐学”的环境模式,为学生快乐成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环境是一种物质性的、隐蔽性教育资源,也是学校物质文化的载体,完善充实校园设施设备,建设快乐环境,也是开发环境课程的目标之一。从校园布局到文化墙、黑板报的设计,比如,充分挖掘图书馆、音乐厅、美术室等设施功能的同时,使用孩子喜欢的图案、色彩、造型,充分利用校园空地或墙壁,设计制作历史重大事件、历史名胜古迹、世界伟人事迹、世界四大发明、校风校训、地图地貌、名人画像等等具有教育意义的题材内容,使学生产生联想,引发思考,领悟含义,全面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和环境育人的教育模式,让他们置身在一个新鲜、有趣、积极、奋进的环境中,不断激励学生力争上游,拓宽学生知识层面,充实学生知识内容,全面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2)构建“乐教”的课堂模式,创建一个包容、接纳、支持、有序的课堂氛围,并能够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或错误,和学生一道共同参与寻求真理,为学生提供一种民主、宽松、平等、合作的学习环境。课堂是学习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率与课堂气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教学过程也不只是忠实、有效地执行课程计划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内涵、丰富课程内容的过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也应该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学习的互动过程。有研究表明:“人在精神愉快时,认知效果好,学习兴趣强烈,就积极主动地学,喜欢学和坚持学。”构建“乐教”课堂模式就是要还“乐学”于课堂。全面关注学生对未知世界所产生的浓厚兴趣,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自由选择的空间,体现一种充满创造活力的教学活动。在继承接受式教学有效经验的基础上,增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这样使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猜想,来预测、处理和表达自己的感知,亲身感受获得知识的经历,从而掌握知识、加深记忆,体验获得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则结合课堂内容,创设相应情景,注重正确引导学生手脑并用,模仿角色,进行模拟实践、体验、感悟,增强乐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地探究过程,进而,获得知识,提高素质,激发学生创造力,达到陶情冶性、启智增才的目的。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构建“乐动”的实践模式,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活动作为一种课程,更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和多样性。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仅是学生们的快乐源泉之一,而且是他们全面发展个性的摇篮和施展才华的舞台。为了使活动内容充实,形式多样,落实到位。学校应该遵循以学生全员参与为宗旨,广泛持久地开展内容丰富的各类实践活动。诸如文化艺术周、体育活动周、科技展示周、书法、绘画大赛周、兴趣小组活动、各项社团活动等等,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着力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充分调动学生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和学校坚持开展活动的自主性,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充分发展。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师道尊严,认为老师是绝对权威,学生是无知之辈,只能老老实实地学习,跟着老师照葫芦画瓢,对书上写的、老师讲的,要无条件地接受,若有异议,便是对老师的不恭,这便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传统的教学模式,绝大多数基本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无误的给学生讲清楚,讲,就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手段。听,也自然而然的成为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了,教师在课堂上“一言堂”,不断地要求学生“注意听”。这种学生在课堂上被动的、纯接受式学习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学习方法机械、呆板、不灵活,学生只能靠死记硬背完成学习任务,不敢创新。然而,现在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继承接受式教学有效经验的基础上,增加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这样使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猜想,来预测、处理和表达自己的感知,亲身感受获得知识的经历,从而掌握知识、加深记忆,体验获得感,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则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地探究过程,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上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提高的新模式,教师创建一个包容、接纳、支持、宽容、有序的课堂氛围,并能够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或错误,和学生一道共同参与寻求真理,使师生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有机共同体”。也就是说教师要从单纯讲授知识的“广播员”,转换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训导员”。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有效地执行课程计划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内涵、丰富课程内容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开展学生创新活动的过程。教师也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也应该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学习的互动过程。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复杂的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务必要明确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全面夯实自身综合素质,及时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模式,转换师生角色,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我们坚信创新人才是中国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祖国的未来也必将是欣欣向荣、繁荣昌盛!同时实践证明,寓教于乐、乐教乐学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凸显出它的优越性、实效性和前瞻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也为全面提高基础教育、纵深发展素质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育人过程课堂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