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乐艺术最初来源于生活,蕴含着诸多生活元素与情感元素,可为学生提供多元的生活感悟。教师应结合生活化理念创建音乐课堂,摸索有效的教学路径,强化生活化音乐教学的实践效果。文章简要分析了生活化音乐教学的积极意义,探究了小学阶段生活化音乐教学的实践策略,以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生活化;音乐教学;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肖敏(1981.06-),女,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实验小学,一级教师。
过去一段时间,在创建音乐课堂时,音乐教师更注重教学形式,忽视了日常生活与音乐课堂间的联系。为践行新课程提出的各项教育理念,教师应拉近日常生活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用多元化方式展现音乐学科的独特魅力;将生活化教学元素融入音乐课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优化教学手段,在音乐与生活间搭建沟通桥梁,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基于此,围绕生活化音乐教学实践进行深入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活化音乐教学的积极意义
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习习惯,规范学习行为,这凸显出了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重要性。小学生年龄小,对于诸多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因此,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好奇心,发挥音乐学科的魅力,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逐步凸显小学音乐教学的德育作用、美育作用,陶冶学生情操。为达成上述目标,教师可将生活元素逐渐融入音乐课堂,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使学生领悟生活所蕴含的乐趣,感悟音乐的魅力,最大限度地将音乐学科所蕴含的快乐传递给学生。
二、小学阶段生活化音乐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营造生活化的音乐教学环境
兴趣始终是最有效的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驱动力。如果学生对音乐拥有浓厚兴趣与高昂兴致,就能够深入钻研学科的知识。在新的教学理念倡导下,教师应将兴趣作为教学基础导向,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立足于人教版教材的特点,培养学生对音乐学科的兴趣。作为艺术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音乐教育具有更强的普适性、生活性和特殊性。鉴于此,教师应突破传统音乐教学的束缚与禁锢,优化教学策略。
为开展生活化的音乐教学,教师可将游戏表演与音乐课堂相结合,鼓励学生围绕教材内容编制演出剧;依托音乐鉴赏与表演活动,深化音乐体验、音乐认识及音乐理解。比如,教师在讲解人教版五年级音乐“绿色畅想”这一章节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共同演唱《手拉手,地球村》,并排演歌剧项目,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鼓励其积极融入表演情境中,有助于学生理解本单元所蕴含的多声部、切分节奏、附点节奏及带休止符的音等理论知识。
(二)激发学生的音乐思维
音乐教师可利用图片、实物、多媒体设备创建生活化的教学场景,营造蕴含浓郁生活气息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身临其境之感。学生自由自在地想象、体验与感受,发展音乐思维,强化音乐素养。比如,教师在讲解《田野在召唤》时,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田野一望无际的景象,将与田野相关的剪纸图画悬挂在教室内。同时,教师可让学生聆听歌曲,闭上眼睛,再睁开眼睛,发挥想象力并自主阐述脑海中的画面,表达自身的感受。简而言之,创建生活化教学氛围的核心目标在于让学生想象与感受,引导其充分放松并享受音乐。
教师还可融入趣味游戏,创造音乐小故事。例如,教师在讲述《魔法师的弟子》时,首先应明确该首音乐交响诗的内涵是童话故事,而小学生普遍对故事有浓厚兴趣。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内容理解趣味故事,并圍绕学生、扫帚、魔法师等创编趣味故事,深化学生的理解。在创编故事情节时,教师还可引入生活化元素,调动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参与角色表演活动,灵活生动地再现故事情节,强化学生的音乐素养,激发学生的音乐思维。
(三)促进学生感悟音乐内涵
生活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音乐素材,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注重从生活中选取素材,让学生感悟、创造并动手实践,用生活素材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使学生感悟音乐内涵。例如,教师可选取生活化场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入趣味化的游戏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融入音乐课堂中。比如,在解析《少先队员采茶歌》《赶海的小姑娘》时,教师可鼓励学生想象下列场景:“提着小篓的小姑娘奔走在海边,捡起珊瑚礁上的海螺,抓住了水洼里的一对虾,找着,挖着,唱着,跳着,而喜悦也逐渐浮在小姑娘的脸上。”教师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组成兴趣小组并开展舞蹈活动,从多方面展现勇敢、勤劳、善良的小姑娘角色。教师将舞蹈表演与音乐活动融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创编舞蹈,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中感悟音乐内涵,理解生活素材所蕴含的音乐元素,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创造力、音乐感悟力和音乐理解能力。
为了深化学生对音乐知识的认知,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制作乐器。比如,在解析《小乐队》《春天音乐会》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常见物品,鼓励学生用自制乐器进行表演。不同类型的自制乐器可呈现多元的节奏、旋律、音乐,推动学生深入领略乐器的独特美。例如,有的学生将豆粒、沙粒放在塑料瓶上制作成沙锤,用垃圾桶制作成桶鼓,部分学生还选用碰铃、木鱼作为乐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授乐器时,可找寻不同声音在生活中的反射。比如,沙丘的声音类似于下雨的沙沙声,定音鼓的演奏声音与下雨雷声相近,钢琴演奏出的快速琶音与流水声音相似。立足生活,将生活中的声音与乐器声音相融合,有助于学生更为立体地了解乐器的声音特点。简而言之,鼓励学生自行制作乐器,可强化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思维,让学生从意想不到的角度领略音乐的内涵。
(四)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意识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此,教师可基于生活化理念开展音乐教学活动,使学生感悟音乐中所蕴含的节奏美、灵动美和韵律美,逐步形成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比如,为缓解学生的生活压力、学习压力,教师可引入趣味音乐活动,让学生释放情绪;依托多媒体设备、自制乐器表演、钢琴伴奏,让学生跟随乐曲拍手,跺脚,唱歌,发挥想象力,跟随音乐律动。引导学生感悟音乐的律动、生命的柔和,能够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为推动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精神,强化学生的审美素养,教师应立足于内心教育开展生活化音乐教学。比如,在讲解《白鸽》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白鸽》《手拉手》,向学生传递各国儿童共同学习、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品质。教师引领学生学习以和平为主题的歌曲,让学生自主动手制作纸制白鸽,表达祈求和平的愿望,而和平正是生活中最美好、最温馨的元素。教师带领学生感悟歌曲中所蕴含的独特情感,了解歌曲主题,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感恩之心,让学生用生活中的爱传递梦想,温暖社会,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系统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拓展音乐教学内容
在创建音乐课堂时,教师也可将其他学科与音乐课程相融合,结合素质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项素养的全方位发展。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部分,音乐教学与其他文化学科具有紧密联系。在课程改革活动中,教师应革新教育理念,拓展教学内容,创建更全面的音乐生活平台。比如在学习《梅花》时,教师可将美术与音乐相结合,让学生拿出纸、笔参与演唱活动,结合音乐背景描绘梅花的形象,烘托绘画气氛。在学习《我们的田野》时,歌词中含有田野、河水、碧绿、海面、稻田、荷花、鲤鱼、湖水等多个元素,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知识描绘上述画面,结合歌词深入理解画面,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也可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多个竞赛小组,使学生共同参与歌唱与绘画比赛,引领学生透过音乐与绘画将湖面、稻田、田野、音乐相融合,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力,又能使学生了解歌曲的节奏与旋律。在学习《牧童》《村晚》时,教师可将音乐课堂与语文课堂相融合,结合所学的古诗词讲解牧童的行为。教师还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到草原、田野中感受牧童的放牧场景,有助于学生形象地感知歌声与牧童的形象。此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强化音乐体验。比如,组织学生参与“找旋律”“找节奏”等实践活动,观察哪个小组能够寻找更多的节奏。
(六)建立生活化评价方式
在音乐教学体系中,教学评价活动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取反馈信息,提高生活化教学质量。鉴于此,教师可有机结合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比如,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舞蹈能力、歌唱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及乐器使用能力,教师应将生活观察融入音乐课堂,依托定量评价、定性评价的双重方式,充分展现音乐学科的价值。在对音乐课程进行评价时,教师应更多地采取鼓励形式,对学生提出合理、科学、有效的建议,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为强化生活化音乐教学效果,教师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而且应让学生透过教学评价领悟音乐内涵,体验音乐情感。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教学评价时,教师应严格遵循实际原则,推动教学评价工作的多元化、人性化,丰富学生的阅历。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西部风情”单元中的《上去高山望平川》《北京喜讯到边寨》等乐曲具有民俗性、民族性特征,若学生不了解乐曲背景,那么音乐教师给出的教学评价不能过度注重歌唱水平,而应从音乐感知、音乐体验、素材挖掘和音乐潜力等多方面展开分析活动,以增强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七)强化音乐感受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所开展的音乐教学活动应有效强化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感受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审美情趣提高、情感体验丰富以及美好心灵塑造均有积极意义与重要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感受是音乐学习、音乐体验的重要前提与基础。立足于音乐感受,方可强化学生的音乐素养,进一步让学生启迪心灵,陶冶情操。在创建音乐课堂时,教师可依托情境表演、话题讨论、故事导入等多元方式吸引学生进入音乐课堂,促进其领略音乐魅力,感悟音乐内涵。
比如,在围绕人教版教材《过新年》进行讲解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演唱《龙咚锵》《新年好》等具有特色的歌曲,使其了解音乐中的独特情趣。教师可询问学生:“通常会在何时敲锣打鼓?”学生回答:“婚礼、过年。”教师继续询问:“新年是在哪个季节?过年都要做些什么?”这样的对话有助于学生想起拜年场景,大家互道新年好。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新年活动展现给学生,让学生透过多元趣味的图片感悟喜悦气氛,体验过年氛围,了解各地过年不同的习俗。将欢快的心情融入歌曲演唱学习活动中,可以强化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八)提高音乐表现能力
小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音乐表现能力,可以跟随音乐自发地舞蹈歌唱。这种外放的音乐表现形式也展现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领悟。结合学生的上述特点,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尊重其情感表达方式,将更多的展示空间与时间留给学生,强化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比如,在创建音乐课堂时,教师可从生活中选取元素,丰富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参与“擂台赛”活动,引领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运用舞蹈歌声来表现自己,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提高其课堂参与度。再如,教师可举办“小小音乐家”活动,让学生自主选取与教材内容相契合的曲目演唱并上台表演。有的学生带着热情为大家表演了《我的中国心》,展现了对祖国的热爱;有的学生欢快地唱了《唐僧骑马咚得咚》;有的學生则演唱了美国奥斯卡获奖电影插曲《哆来咪》。结合人教版教材创建蕴含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可为学生提供平台,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提高生活化音乐教学实践的效果。
(九)增强音乐创造活力
在音乐教学体系中,创造力始终是重要的核心素养,更是教师的教学重点。生活是创造的重要源泉,生活中蕴含诸多音乐元素。为强化生活化音乐教学的实践效果,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在创建音乐课堂时,教师可鼓励学生结合旋律对所学歌词进行改编,将歌词与日常生活相融合,将新的活力与生机注入音乐课堂,切实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例如,在学习《春天来了》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寻找生活中的春天,通过演唱活动抒发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感受音乐之美,表达欢乐情绪。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联系生活中常见的春天场景,修改歌词;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用歌词表现独特视角下的春天场景,领略音乐创编的成就感。比如,有的学生用“喜鹊”替代“小雨”,用“小鸟叫喳喳”代替“泉水叮叮咚”,将新颖性、流动性注入歌曲中。这些简单的音乐创编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透过音乐歌曲领悟春天之美。
三、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师应了解生活化理念对于音乐教学的推动作用,通过营造生活化的音乐教学环境,拓展音乐教学内容,建立生活化评价方式,强化音乐感受能力,提高音乐表现能力,增强音乐创造活力,提高生活化音乐教学的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施国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7(23):277.
[2]吴剑军.来自生活还原生活——小学音乐教学中音乐生活化的探索[J].学周刊C版,2014(09):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