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型阅读教学思路开辟

2021-01-01 12:06方硕
教育界·下旬 2021年11期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

【摘要】文章选取了语文学科中的阅读模块,就其在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思路开辟,依据现有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参考素质教育理念的开放、自由、创新属性,依照在此理念下从阅读本质出发的对理想化阅读教学形态的展望,按照“阅读辅助、阅读探究、阅读扩展、阅读输出”的思路进行了细致探讨。

【关键词】信息化背景;新型阅读教学;思路开辟

作者简介:方硕(1987.01-),女,宁夏银川市湖畔中学,中学一级教师。在“基础教育精品课”活动中,执教的《湖心亭看雪》获得省级优课。

信息技术的便捷性、多样性等与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可得性等,使得互联网成为现代教育以及未来教育的主导型工具。2020年初的世界性疫情与线上教学的大范围开展,又进一步夯实了未来信息化教育的主流趋势地位。因此,现阶段向信息化教学的跳转、对现代化教学的研究便成为契合教育发展需求、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必要、正确之举,这亦响应了党和国家“发挥网络教育与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为新时代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做出新的贡献”的号召。在此信息化教育的大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形态也将发生华丽又新奇的蜕变与革新。具体的蜕变思路可从阅读辅助开始,而后依次进军阅读探究、阅读扩展与阅读输出。

一、阅读辅助:形象辅助与分析辅助

惯常的针对一篇文本的阅读教学的直接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文本、感知文本,进而从文本中获得一些人文或语言启蒙。基于此直接目的,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文本的方法或工具等的挖掘和寻找便成为教师的主要任务。以往,我们限于单纯的语言讲解、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当然,这确乎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其囿于语言文字的局限而无法还原文本文字背后的实景实情,亦无法保证在课堂有限的40分钟之内学生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对知识和思想能够尽数吸收。

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中,兴趣的激发尤为重要,这就更加需要情景设置或情景铺垫。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从耳、口、眼等不同的感官感知文本,冲击力强,是无法用语言代替的。不仅如此,信息技术在阅读课上的辅助作用也是显著的,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也能提供大量的背景资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信息技术图文声一体的功能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复原文本情景,从而使学生沿着作者创造文本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路径对文本有更深度的理解。此外,“和教育”等教育产品和平台中的名师讲解视频等资源亦能够在弥补课堂教师讲解缺憾,提供文本分析辅助的同时,为学生的课后复习巩固和查漏补缺提供条件。

例如,《沁园春·雪》是1936年2月毛泽东在陕北清涧海拔千米上看到白雪皑皑、苍茫的大地,回想今朝救国之事业,由胸中情感激荡而写成。课堂开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作者其他相关作品的意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伟人的胸怀。现在的学生距离那个年代比较久远,无法深切感受当时社会的状况。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搜集展示毛泽东的生平以及通过视频播放本词的相关写作背景,能够拉近学生和作者的距离,促使学生走进文本,探寻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代伟人所展现出来的胸襟和抱负。

词中所含的作者思想与情愫之原貌、所运用的诗化文字词句由真实的高原雪野之情景激发、促成,也即“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因此,根据人情感的相似性规律,只有将此高原雪野之情景形象化地呈现于学生眼前,学生面对此所生成的遐思与情怀才可最大程度接近作者的思情,进而最大限度地理解词中词句所指的意义及其所表露的思情状态。互联网上尽善尽美的融景、文、声、情于一体的丰富的与此诗相配的視频恰为此提供了便捷、充分的条件。除此之外,我们还得承认此词之内容、语言、审美等艺术价值的丰富性、课堂研究的浅显性与学生理解的不全面性。于是,笔者便借鉴参考了“和教育”产品中的相关优质教育资源,如教案、课件、素材、习题等,以深入剖析作品,提高课堂质量。且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笔者又为学生推荐了“和教育”中一例含有详尽的对于词的内容和艺术特征进行分析的讲解视频,可为其课下的查漏补缺提供优质、便利的条件。

二、阅读探究:互联网资料广泛查阅

通过上文所述,我们知道理解文本,知其所述、所思等是文本阅读教学活动的直接目的,但传统教学将其当作全部目的、主要目的。事实是: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文本始终作为一个学习的契机和线索存在,即我们当利用其让学生知道在世界上、历史中有这样一种人,有那样一类生活,有这样一种现象,有那样一处空间等,而后引其对此进行深入的探究,以更扩其视野和眼界,更培育其好奇心与探究能力。互联网依凭其丰富的资源储备为此深入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条件,学生进行网络查阅的行为亦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网络自学的能力,使其一生受用。

信息技术在课堂探究方面为学生实现合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有序地策划、组织、合作和实施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在相互合作探究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只是辅助,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发挥不同学生的优点,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学会和人友好相处,能看到别人的优点,也能接纳别人的缺点,有宽容之心,从而淡化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为保证文本论述的整体性与系统性,我们继续对《沁园春·雪》一词的教学进行探讨。互联网提供的形象辅助与分析辅助为学生对此词之内容、形式的理解提供了帮助,若教学止步于此,那么学生的收获也便仅为此。事实上,词中还有值得深入探究以进一步强化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的因子,如修辞运用、语言节奏、当时的中国面貌、大空间书写等。对此,笔者让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在所有的有关本词论题中任选一个运用互联网工具进行深入探究。如针对“大空间书写”的论题,首先需要找出此词中运用此方法的描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之“千里、万里”首创大空间而描其整体形态“冰封、雪飘”;“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舞……原驰。”之后写大空间内大事物及大事物之四周而亦描其形态,且动静结合,生机活现。除此眼前的空间之大,还有以历史时间之长带动的空间扩展: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至今朝之风流人物。之后,同学们则需要讨论得出论题探究的内容和环节并将其付诸实践,如搜寻运用大空间书写的诗歌文本,如王维《使至塞上》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柳宗元《江雪》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等。而后参考网络资料对其的解析进行深入分析和对比,初步得出大空间书写的特征,查阅有关此大空间书写理论的资料,如《谈古代诗歌中的空间描写技法美》等,以证明和补充观点。学生在交流内化的过程中自由争论,互相学习帮助,主动地获取知识,经过合作讨论,结果就出来了,而且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同学们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网络运用和学习能力、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等皆同步、全面成长、进步。这是传统教学鲜有的一环,是使阅读活动更接近“育人”旨归的一环。

三、阅读扩展:超越教材跃居互联网各类平台广发阅读行为

继围绕某一篇文本进行的以理解文本为目的的互联网阅读辅助和以深入解读文本中的知识点为目的的互联网阅读探究之后,在信息化背景下的新型阅读教学思路开辟话题下,我们将视野从一篇文本中移出,去思考“阅读”的真正含义。即“阅读”只是一种行为和活动,其并未对阅读内容有任何诸如“阅读语文教材内文本”的设限,且阅读教学的本质和旨归也在通过对教材中文本之例的讲解而在具备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去阅读更多的文本,去利用文本探触到更丰富的世界。因此,“阅读”指向的是无限的文本对象和内容,而互联网各类阅读平台恰为此阅读内容的扩展和延伸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信息化时代,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再唯一,除了个体所具有的知识储备量,还有提取运用新知识的能力。教师在阅读课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可以让学生自由地查阅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将信息技术的优势最大化,使学生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同时丰富知识,拓宽眼界,还能培养学生搜集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提高“真阅读”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增强自信心,发掘自己的潜力,更努力地认识自我,寻找自我的价值。

例如,围绕《沁园春·雪》一词,笔者以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的身份、立场和角度切入,以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青春奋进激情等为目的,利用互联网搜集并引领同学们阅读了毛泽东的其他著名诗词,如《浪淘沙·北戴河》《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等。除此由课内文本为源头牵引生成的阅读链,在日常的课内外语文学习中,笔者还给同学们推荐了一些阅读网站和平台,如简书、知乎、豆瓣、微博论坛、微信公众号等,还推荐了此中的一些网络创作名家等,如南安无故人、勺布斯等,并在课堂上召开“网上阅读成果分享”与围绕同一篇网文或者同一位作者进行的分享互谈活动,将网上阅读落到实处。互联网阅读依托网络的普及能够极大地突破由图书购置带来的用书和看书限制,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日常阅读的便利条件。并且网络阅读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图有声,在推促班级浓郁的阅读、爱阅读氛围形成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促动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

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成了亟须解决的问题。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师不应封闭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要与时俱进,利用信息技术搜集适合教学的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丰富了教学知识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提高了学生搜索信息、筛选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阅读输出:对互联网各发言、创作与表现平台的运用

前之所述,无论是阅读辅助、阅读探究还是阅读扩展,如若将其进行归类,皆可归为“阅读输入”这一类,即将文本内所含的知识、思想观点等进行网罗吸收的过程。但能够使此吸收的东西成为永恒长驻在学生意识思想中、能够在生活中随时进行调用的关键则在“阅读输出”一环,即将吸收进的东西再次以语言形式进行梳理、澄清和明确。语言和思维的一体性决定了此语言梳理、澄清和明确的过程亦是学生思维的梳理、澄清和明确的过程,进而达到知识和思想“内化”的目的。传统文字书写的效率和单一形式的局限性造成了学生输出兴趣的薄弱。互联网各阅读平台上的文本下方皆设置有评论区,还有专门用以探讨问题的论坛,甚至用以集中书写表达的个性化创作账号和平台,如简书等凭借其公开性、互动性和简便性,可在现阶段转化为同学们阅读输出的重要形式。此外,笔者还提倡学生使用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以表演、朗诵等表达形式记录、抒发和传递阅读感受,最大限度地深化阅读影响,使阅读成为同学们快乐的体验。

例如,笔者在教学《沁园春·雪》这首词时,紧紧扣住词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搜集背景资料,让学生轻而易举地感受到毛泽东的胸怀和魄力。该词上阙借描写北国纵横千里的壮丽雪景,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下阙对历史人物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抒发了自己宽广的胸怀、建立新中国的魄力以及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搜集材料,初步感知这首词的意境,在这一过程中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锻煉了学生动手、筛选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也搜集了很多这方面的资料,课堂上结合文本内容适时链接。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情感,调动知识储备,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课堂最后,播放其他爱国人士的视频,让学生体会到建立新中国的不易,意识到自己的担当和责任。在信息技术的协助下,这堂阅读课不仅让学生从文本内容中感知到一代伟人的胸怀,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萌发了爱国情怀,并为实现理想努力奋斗。

放眼未来,更多的信息化教育技术正与我们遥遥相望,那意味着教育的革新,意味着无限广阔教育可能性的到来,对于古今中外所存的具有深厚内涵的文本与现代层出不穷的具有独特现代意义的文本而言,那是最值得期许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杨永宏.探析“互联网+”环境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9(01):108-109.

[2]张佩.“互联网+”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路径初探[D].南昌:东华理工大学,2018.

[3]商伟伟.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猜你喜欢
信息化背景
信息化背景下导学案在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教学策略探讨
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生物制药专业教学策略探讨
信息化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改革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军队文件档案管理探索
信息化背景下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管理会计创新探讨
信息化背景下创新中职计算机教育的若干思考
信息化背景下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