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班化科学课堂气氛的初步认识

2021-01-01 23:25李谦
教育界·下旬 2021年11期
关键词:小班化课堂气氛科学

【摘要】积极型课堂气氛指师生关系和谐,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积极调动思维;消极型课堂气氛指教师自说自话,不管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也表现得消极懈怠;对抗型则表现为师生关系紧张,针锋相对。课堂气氛影响着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绪以及学习动机、态度与效果。文章从小班化角度浅谈了对科学课堂气氛的初步认识。

【关键词】科学;课堂气氛;小班化

作者简介:李谦(1995.03-),女,江苏省南京市状元坊小学,中小学二级教师。

最新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理解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综合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小学科学课程针对学生身边的现象,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综合呈现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强调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注重自然世界的整体性,发挥不同知识领域的教育功能和思维培养功能;注重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的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书本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强调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语文、数学等课程相互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科学知识涉及的领域之广以及理论与实践联系之紧密,加上小班化要求面向每一位学生,都必然会导致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的复杂性与多变性。

一、课堂气氛的内涵和意义

课堂气氛又称为课堂心理气氛,指在教学过程中班集体所表现出的占主导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赞可夫认为,最好的教学气氛是教师和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收放自如。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格式塔心理学派曾提出“心理场”概念,将场作为动力的整体和系统引用到课堂教学中,即教学情绪场。教学情绪场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强烈的情绪感染,激发深刻的情绪体验,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形成主动构建知识的意识。构建良好的课堂气氛的意义与此不谋而合,因为课堂气氛制约着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绪,继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乃至学习效果。

大多数学者将课堂气氛分为积极型、消极型和对抗型。积极型的课堂气氛是指師生关系和谐,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积极调动思维;消极型的课堂气氛是指教师自说自话,不管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表现得消极懈怠;对抗型的课堂气氛则表现为师生关系紧张,针锋相对。课堂气氛属于整体的气氛和情绪,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引起群体情感的共鸣,会使全班都处于一种热情高涨或消极懈怠的气氛中,由个体带动整体,再由整体感染个体,教学效果天壤之别。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迫在眉睫。

二、课堂气氛的现状

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探究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并将其列为教师培训的一项内容。关于课堂气氛,具体有目标导向理论、团体动力理论等比较著名且认可度较高的学说。近年来,更多的学者开始注意到课堂气氛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对其进行的研究也越来越详细,越来越深入。

我国课堂气氛的现状恐怕还不容乐观。我国自古以来主要宣扬的是尊师重道,十分强调教师威信,在教学管理中以专制型管理为主。这样会呈现出课堂纪律很好,但学生积极性不高,通常是教师点名学生回答的状态,“高压之下”显然算不上是积极型课堂氛围。近年来,随着教学理念的进步,教学方式逐步得到改进,但也常常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消极型,意味着教师对课堂缺少约束力,学生发言积极甚至无视课堂纪律随意插嘴,自然影响教学效率。怎样找寻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是这些年来一线教育者一直坚持不懈摸索的。从素质教育到新课改,都在一步步加强“以生为本”理念的贯彻。如今推行民主型教学管理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师仅发挥引导人的作用,并不完全掌控学生,不再为了让学生记住某一知识点而强行灌输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主动构建认知,学会学习的方法。最近小班化教学所倡导的“聚焦差异”: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力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合适的场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其思维能力。

传统观念毕竟根深蒂固,新理念的落实还需要一个过程。笔者在一年的教学经历中发现,即使是在小班化教学环境中也不能时刻保持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习惯于消极的课堂气氛时,就不会有意识地去尝试改变课堂气氛,更多的是将关注点放在教学效果上,忽略了学生的情绪和感受,使教学变成枯燥无味的被动接受知识。

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呢?笔者试着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三、笔者的建议

(一)关注文化建设,优化教学环境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对课堂气氛有着重要影响。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硬文化是显性文化,如学习场所。课程标准中对科学学习场所提出了以下建议:“教室、实验室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场所,但教室、实验室外还有更广阔的科学学习天地。校园、家庭、社区、公园、田野、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科普教育实践基地……到处都有科学学习资源,到处都可以作为科学学习的场所。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实验室这些狭小的空间里,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首先,以实验室为例,大部分小学都配备了专门的实验室,相关器材也一应俱全。那么,这就是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了吗?其实不然。如果问:“我们小学的实验室和中学、大学的实验室有什么区别吗?”可能大部分都是一样的。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实验室是不是应该设计得更符合小学生的性格喜好呢?小组人数、教室布置、座位安排以及媒体手段等,均对课堂气氛有着极大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参与布置实验室,用学生收集的科学家照片、科学故事、科学器材甚至自己做的模型来装点实验室,一方面能增强学生“我是小主人”的自主感,另一方面能让他们择其所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从而更加热爱科学探究。在小班化学校中,这些操作更容易实施。像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验室就专门提供了两块展示区,专门展示学生作品,比如学生在学习“点亮小灯泡”时设计的电路图,在研究落叶时制作的落叶标本,在认识造纸术时亲自做出来的纸,还有学习“火山和地震”时自发完成的安全宣传小报……这样,每一位来实验室上课的学生都能看见,还可以引发新的思考与启发,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在这样一个充满科学元素的环境中,学生自然更能受到熏陶,更专注于科学课的内容,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

其次,科学课不应该局限于实验室或上课时间。如三年级认识“我眼中的生命世界”,就需要走出教室去观察植物、动物;四年级“养蚕”的观察日记是一段持续的过程;五年级中的“太阳和影子”需要在阳光下实地进行测量……这些安排并不是多此一举,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真正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小班的人数少,方便管理,更不应该白白浪费这样的机会。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除硬文化外,软文化也十分重要。制度文化、观念文化、行为文化等这些软文化都具有信号功能,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良好的班集体学风浓厚,学生积极上进,有共同的学习目标,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学习气氛。“孟母三迁”的故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都体现了整体环境对人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班级文化建设,尤其是低年级的教师,要帮助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样重要。

(二)拉近师生距离,增进情感交流

新课改提倡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而应该是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的组织者、领导者。课程标准也指出,要“处理好探究式学习中学生自主和教师指导的关系”。随着教师的领导方式从专制型和放任型逐渐向民主型转变,培养学生的向师性,消除其抵触心理,使教学过程变成平等交流、互帮互助的探究活动,自然能形成融洽的学习气氛。

关爱学生是对每个教师的基本要求。在日常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一位教师对他的学生不关心,不爱护,那么学生敏感的心理很容易受伤,可能会引发不满、厌恶和敌视的情绪,以致与教师的话背道而驰,这样所导致的课堂气氛自然不容乐观。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否能够产生情感共鸣是影响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小班化管理可以帮助教师更快更全面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学生都有向师性,教师只要主动亲近学生,不存在偏见等负面情绪,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自然能形成和谐良好的课堂气氛。

(三)抓准学生兴趣,加强课堂调控

学生的注意很大程度是和兴趣紧密联系的,就像爱因斯坦说的:“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说,兴趣才是学习最有效的强化剂。想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首先要善于观察、捕捉和分析学生的兴奋点,并有意识地应用于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事物联系起来,学生的兴趣自然高涨,再加上及时鼓励,抛出一些新的内容,时时扣住学生的兴奋点,如此反复强化,学生体会到满足感和成功感,课堂气氛自然良好。

每次笔者上课时,学生都兴致高涨,问其原因,都说科学课好玩,可以做实验。与其他课堂上学生被动地坐在座位上学习知识相比,内容丰富有趣、可以动手做实验的科学课显然更受学生的欢迎。了解了学生这一心态,笔者便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每次课堂气氛非常良好,取得的教学效果甚至比反复强调几遍知识点还好。这也印证了歌德所说的“只有兴趣,才有记忆”。

在抓准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要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学生一头热地做实验,无视课堂秩序,只享受动手实验的乐趣,不思考有趣现象背后的原因。笔者在实习的时候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学生做实验的时候激动地快掀开房顶了,可是结束后问受到什么启发,一个个闭口不言。后来在多次磨砺中,笔者才逐渐加强了对课堂秩序的调控。总之,教师既要擅长抓准学生的兴趣,又要加强对课堂秩序的调控,才能使课堂气氛积极而非失控。

(四)发展教育机智,交流评价反思

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多变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能力。每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不可能避免突发状况,这时候教师的教育机智就显得至关重要。常见的突发状况有设备损坏、学生纠纷、实验事故等。遇到这些情况,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镇定,控制好课堂气氛,冷静处理,原则上尽量将负面影响减小到最小程度,保证更多学生的权利。笔者在初中时就遇到过这样的事例:那是一节物理课,笔者在讲解试管使用的注意点,说到不能将试管随意放桌上时,由于用力不当,直接将试管底部磕碎了。在学生哗然之际,笔者淡定地挥挥手里的试管:“看,刚刚就是一个错误示范,你们千万不要学。”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明显不是故意设计的教学环节,笔者正是有了临场应变能力才能够轻松处理这种突发状况。不得不说,有了这个“意外”的气氛烘托,教学效果更好了。

除了靠临场反应能力,教师也要事先做些准备,如提前检查教学用具,还要充分了解学生,不至于遇到突发情况时场面失控。近年来,校园实验事故频见报端,如果教师能做好准备,相信完全可以避免或者减少事故的发生,更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今笔者在准备教学器材、实验装置时,会习惯多准备一份,以备不时之需,有一定危险的实验会提前准备好应急方案。

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结束后还需要交流反思。笔者身边的一些教师上课时集中精力,很少能同时关注课堂气氛的走向,自己注意不到,所以请别人来听课和去听别人的课都很有必要。教师只有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才能“教然后知困”,有所进步,提高维持课堂气氛的能力。

四、结语

课堂气氛的积极或消极,很大程度上會影响科学课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影响课堂气氛的要素——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与教学情境四个方面提出了几点浅薄的建议,希望今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更多地关注课堂气氛,发挥主导作用,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引导课堂气氛朝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凌婕.教师课堂领导力与课堂气氛关系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09):7-9.

[2]宋广文.试析良好课堂气氛形成的条件[J].中国教育学刊,2010(S1):55-58.

[3]周鹏杰.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9):130,132.

[4]郑西贵,李学华,万志军,等.营造互动式课堂气氛的方法[J].高教探索,2016(S1):74-75.

[5]孟莉,谭小月,祖家瑞.优秀教师教学过程中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J].教师教育论坛,2015(09):73-77.

[6]蒋玉芹.小学科学教学中师生语言互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7]吴树生.小学科学课堂和谐教学气氛创设的实施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14(03):88.

[8]肖红.教育游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融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6):106,142.

猜你喜欢
小班化课堂气氛科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高中英语课堂气氛的活跃优势研究
小班化教学方法体系的探索
农村学校如何应对小班化
科学拔牙
基于专业特色的《数学分析》课程小班化教学改革探讨
浅谈课堂教学气氛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