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文本资源整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内化

2021-01-01 02:14王蕊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22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王蕊

摘 要: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要从语文文本阅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与语言建构、文本阅读、独立思辨等素能。本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一节教学为例,整合助读材料,关注学生人文情怀的体验,并从阅读中内化语文思维,提升质疑和批判精神。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整合;核心素养

围绕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突出语言建构和语文思维的提升,需要从学生言语经验积累和人文审美鉴赏中来渐进达成。作为一线教师,在领会教材编者意图,挖掘教材教学资源过程中,不能“用新书教旧课”,而是要整合文本资源,凸显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化。

一、引入助读资源,凸显“人文主题”

(一)梳理助读材料,多维感悟人文情怀

《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的阅读主题是对“人生意义的诠释”,通过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来展现牧羊人的生命精神。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单纯从文本中提炼词语,引导学生探讨语言描写与叙述手法,无法深刻理解主人公对植树的情怀。所以,我们可以在课堂阅读中,引入与之相关的助读材料,通过梳理外部材料,来展现该文的人文主题,让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对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的别样追求。如我们导入该文作者让·乔诺的背景材料,结合作者信息,可以让学生了解让·乔诺的生平、业绩。作者是优秀的小说家,而《植树的男人》被《Vogue》杂志发表后,还被翻译为多国文字进行广泛传播,将该文的人文特色进行升华。《植树的男人》受到广泛的关注,加拿大著名艺术家、动画大师弗瑞德里克·拜克更是对该文情有独钟,他前前后后花费了五年时间,从两万张电影画稿中亲自挑选,重新编排绘本《植树的男人》,彰显了该绘本的文学意义。随后,关于《植树的男人》各类图文资料的问世,该作品所带来的社会影响也是深刻的。原本热爱自然、爱种树的拜克先生,在读过“植树的男人”后更加坚定对植树的人生追求,一生累积种下了十万棵树。

(二)反思助读材料,提炼人文精神

教师引领学生默读“植树的牧羊人”一文,让学生从中去感悟主人公的故事,去探究主人公植树的精神是什么,这篇文本给学生带来哪些启示。在助读材料的梳理与反思下,围绕本文阅读,学生可以从中得出三点结论:一是本文向我们宣传了植树造林、保护自然环境的意义,种树能改造人类的生活生存环境,特别是在治理荒漠化领域,走出单一发展经济的窠臼,关注自然环境,为社会发展创造可持续发展环境。二是向我们展示了做人要有远大的梦想,面对自己的理想要能够持之以恒。三是向我们讲述了固守人类家园的精神。面对乡人的远离,老人没有离开荒芜的家园,反而用坚守和劳动与自然进行斗争。最后,植树所带来的幸福,更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维系。从该文阅读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孤独与爱心,可以感受到选择的艰难与坚守的意义,体验到克服困难,终于成功的人文情感,更让学生的思想获得洗礼。

二、优化不同学“法”,落实语文素养

(一)综合文本阅读连续性,把握关键语句

《植树的牧羊人》一文所在第四单元,在语文要素设置上,具有连续性,又展现其梯度性。从教学方式来看,第四单元依然是側重于文本默读训练,但该单元又不同于第三单元的“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一气读完全篇”的要求。因此,在对该文进行阅读指导时,我们要鼓励学生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梳理和归纳文本大意,并从默读中提高阅读速度,让学生能够对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识别、提炼和探析。如学生在默读中不懂的地方、有疑惑的语段需要增加标注;在全文默读后要能够进行段落层次划分,能够厘清作者思路,抓住各段落关键词句及重要内容。在进行课文默读前,教师要带领学生关注单元导学,明确本文的“默读”重点。同样,在进行默读时,还要指导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勾圈重要内容来辅助学习,深刻理解关键词句或重点语段的意义。当然,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默读与圈点,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如哪些词语代表了什么意义,哪些词句反映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有学生圈画“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有学生感叹道“面对荒漠,这样一位老人,凭靠怎样的毅力与干劲,才让荒漠变绿洲?”有学生想到“在植树这件事上,老人的精神不仅仅是持久的毅力,更是一份无私的奉献精神”。

(二)挖掘文本内涵,开启学“法”指导

在对该文进行默读时,很多学生都能够从阅读中快速找到关键词句和重点段落内容。但是,默读指导不能仅停留于对关键词句的圈点,教师还要引领学生从主要词句中去分析、体会字里行间的深刻意义。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变革学“法”。如结合文本默读,对文中的“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一句,教师可请同学们反思和讨论该文的写作顺序,由此得出,该文在创作上运用了“时间顺序”的结论;接着,围绕“时间顺序”,对照全文内容,请同学们找出与时间相关联的词句。由此,学生从“1913年”“1918年”“1945年”等三次见面时间中厘清了该文的行文思路。当然,在默读教学指导中,教师要明确默读的目标是什么。要让学生通过默读梳理文本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信息,特别是在谋篇布局和写作手法上,厘清作者的思路,最后抓住文本的写作主旨。很显然,该文从老人的植树活动入手,从展现老人的人格精神上,让学生深刻体会为人类谋幸福的快乐。教师在本节教学指导上,通过渗透默读之“法”,帮助学生精准掌握写作思路,深化语文素养的挖掘。

三、感知文本语言,升华语文思维

(一)质疑文本原题,增强学生辩证思维

《植树的牧羊人》一文与小说原典的题目《种树的男人》不同,为什么在本选文中要改变题目?事实上,对原著的改编,无论是小说、绘本还是动画片,多数依然选用原来的题目“种树的男人”,选文之所以与原著题目不同,与选文的修改内容较多也有直接关系。通常,小说的篇幅要多于选文,在删改过程中文本主旨并未变化,但对于删改内容却值得我们商榷。由此,教师引领学生对题目的改变进行探究,让学生从文本阅读中思考“植树的牧羊人”有哪些含义,与原题相比哪个更好,从文本分析来看,原题中的“男人”更具有担当、更具有责任意识。结合多种改编文体,其题目多延续“植树的男人”。但是,“牧羊人”作为这个老人某一阶段的身份,在改编后并不影响文本的主旨意义。所以说,从不同改编版本题目异同分析中,让学生强化文学思辨力。

(二)感知文本语言,发现思维品质

选文中写道“我”第一次遇见牧羊人时,在牧羊人的屋子里过夜,并了解当地的一些情况,很多人只顾自己,并不关心他人,自杀、精神病等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这些文字,于整篇文本而言有何作用?我们从该段话中可以得知“这个地方,过去是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与当地人们过度采伐,导致环境恶化有直接关系。同样,在牧羊人植树的几十年里,这个地方却发生了巨大变化。文中写道“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虽然对牧羊人的描写不多,但人物从主旨上与前文形成了鲜明对照。如果没有牧羊人的植树造林,就没有后世人们幸福的生活。结合对文本语言的梳理,挖掘文本语言所承接的情感冲突与思维碰撞,便于学生从中激活语言逻辑思维。

四、结语

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能一蹴而就,要渐进积累,逐步形成。教师不能让学生盲目阅读,要注重阅读方法的优化,倡导读思结合,带着问题去阅读,从阅读中学会质疑,感受文本的思想、情感与人文意义,启发学生的语文思维,从多读、多练、多想中促进语言的建构,将核心素养培养化为具体可以落实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